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北京建筑大学615建筑遗产数字化保护专业基础之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勃兰登堡门

【答案】勃兰登堡门是是普鲁士早期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的代表性作品,由朗汉斯设计。这座大门以雅典卫城山门为原形,主要由多立克柱式支撑的山墙组成,但这座大门的柱子没有遵循古老的比例关系,而是纤细一些。此外,檐部也被加高,并在当中设置了四驾马车的雕像装饰。

2. 芝加哥施乐印刷品中心

【答案】芝加哥的施乐印刷品中心是一座平面略呈矩形的建筑,建于1979年。。建筑内部采用柱网状的支撑结构,外部采用玻璃幕墙形式,因为形体简单,因此采用预制构件,用较低的成本获得了比较华丽的建筑效果。这座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一边转角被处理成圆形,不仅使建筑立面增加了变化,也使整个建筑有了收缩之感,给人稳定的视觉感受

3. 巴西国会大厦

【答案】巴西国会大厦是尼迈耶的代表作品。该建筑建于1960年,坐落于新首都巴西利亚著名的三权广场上,与总统府和联邦最高法院构成三大权利建筑。国会大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由三部分独立的建筑组成,包括两座并排设计为“H”形的办公大楼和两座碗形、且一正一反设置的众议院和参议院。办公大楼由两幢并排的高层建筑组成,在两座建筑的中部设有沟通的横桥,同时形成“人文”两个字母的缩写“H”形式。这种设置使大厦具有很强的象征意味。但因两栋大厦仅在中部有横桥,也造成了双方沟通上的不便,而且参众两院的建筑也出现了维护费用昂贵的弊病。

4. 萨伏伊别墅

【答案】萨伏伊别墅是由现代建筑设计大师柯布西耶于1928年设计的作品,位于巴黎附近的普伊西地区。该别墅建成于1930年,是一座22.5米×20米的大规模建筑,主体采用钢筋混凝土的框架结构,建筑采用统一的白色墙面与玻璃窗组成。建筑底层三面由细柱支撑,中心设置门厅、车库及各种服务用房,并在中心设置了一个通向上层的斜坡式通道。建筑二层在客厅、餐厅及卧室之间设置了露天的庭院,三层是采光充足的主人卧室和晒台。内部墙面由于不承重,因此空间分隔极其灵活。这座乡村别墅向人们展示了柯布西耶此时期“建筑五特点”的建筑思想。同时,简洁的建筑形态也表现出柯布西耶独特的机器美学观点。

二、简答题

5. 类型学建筑最重要的建筑师是谁?他有哪些作品?

【答案】(1)类型学建筑最重要的建筑师

类型学建筑最重要的建筑师是罗西。罗西1966年出版著作《城市建筑》,将建筑与城市紧紧联系起来,提出城市是众多有意义的和被认同的事物的聚集体,它与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特定生活相关联。罗西将类型学方法用于建筑学,认为古往今来,建筑中也划分为种种具有典型性质的类型,它们各自有各自的特征。罗西还提倡相似性的原则,由此扩大到城市范围,就出现了所谓“相似性城市”的主张。

(2)罗西的作品

圣•卡塔多公墓格拉拉公寓、水上剧场以及博尼芳丹博物馆。

6. 密斯的主要思想和主要作品有哪些?

【答案】德国建筑师密斯•凡•德•罗是最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之一,与赖特、勒•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并称四大现代建筑大师。密斯坚持“少就是多”的建筑设计哲学,在处理手法上主张流动空间的新概念。

(1)密斯的主要思想

①少就是多

少即精简,多即完美而开放性的空间。密斯的建筑艺术依赖于结构,但不受结构限制,它从结构中产生,反过来又要求精心制作结构。密斯认为,建筑与形式的创造无关。

②流动空间

这是完全与以往的封闭或开敞空间不同的一流动的,贯通的,隔而不离的空间开创了另一种概念。这种流通空间是理性的,秩序的,室内的空间,还有重要的一点,它是静止的,其目的是实用^1。

(2)密斯的主要作品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范士沃斯住宅,美国伊利诺工学院建筑及设计系馆,鈕约西格拉姆大厦,湖滨公寓。

三、绘图题

7. 爱因斯坦天文台外观图

【答案】

图 爱因斯坦天文台外观图

四、论述题

8. 战后现代建筑的主要思潮是哪些?分别有何特点?有何作品?

【答案】战后现代建筑的主要思潮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

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是战后现代派建筑中最普遍与最多数的一种。它言不惊人,貌不出众,故常被忽视,甚至还不被列入史册。然而,它有不少作品却毫无异议地被认为是创造性地综合解决并推进了建筑功能、技术、环境、建造经济与用地效率等方面的发展。美国由于早在20世纪30年代便引进了欧洲现代派的主力,故理性主义的充实与提高倾向最先在美国得到开花与结果。

①特点

a. 它在使建筑既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又要满足情感需要中,在方法上比较偏重理性。

b. 在形式上也不再是简单的方盒子、平屋顶、白粉墙、直角相交,而是悦目、动人、活泼与多样化。

②作品

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皮博迪公寓,哈佛大学本科生科学中心,何塞•昆西社区学校,普西图书馆。

(2)粗野主义倾向

“粗野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喧噪一时的建筑设计倾向,由英国一建筑师,史密森夫妇于1954年提出的。该倾向以表现建筑自身为主,讲究建筑的形式美,认为美是通过调整构成建筑自身的平面、墙面、空间、车道、走廊、形体、色彩、质感和比例关系而获得;粗野主义在战后的公共建筑中找到了它的用武之地,在欧洲比较流行,在日本也相当活跃,到60年代下半期以后逐渐销声匿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