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青岛农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社会学概论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工作
【答案】社会工作是指社会(政府和群众团体)以物质、精神和服务等方式对那些因外部、自身和结构性原因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进入正常的社会生活的个人与群体提供帮助,使他们恢复社会生活能力,改善社会互动关系,提高社会生活质量,从而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2. 社会系统
【答案】社会系统是由行动者同其状态中的其他行动者之间稳定的制度化的角色关系构成的。通常所说的“社会”是社会系统中的一种特定类型,是指对环境具有较高程度的自给自足性的社会系统。除了社会之外,社会系统还包括那些在其环境中自给自足程度不那么高的二人组合关系、小群体、家庭及各类组织等。社会系统是整个行动系统中的一个附属系统,它受到文化系统(价值取向和规范模式)的控制和人格系统(角色)的制约,因此,它的核心是制度化的角色关系。
3. 文化
【答案】文化是指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 也可以说,自然界本无文化,自从有了人类,凡经人“耕耘”的一切均为文化。社会学认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力一面,包括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等,都可以归结为是各种文化现象。
4. 不遵从越轨
【答案】不遵从越轨(nonconforming deviant)与反常越轨不同。不遵从越轨者相信规则是坏的,以至于有必要通过蓄意和集体的违反它而向它进行道义上的挑战。同希望隐瞒其行为的反常越轨者不同,不遵从越轨者吸引人们对其行为的注意。他们的目标不是个人得失而是改变规则。
5. 人口老龄化
【答案】人口老龄化或老化反映的是人口年龄结构的一种动态变迁过程。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升高,而其他年龄组人口比例相应降低的过程。人口老龄化将可能带来家庭结构、社会关系、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不仅是老年人的增多,而且也是老年人的老龄化过程,即在老年人中,高龄老人越来越多。老年人口的增多,同时也是其他年龄结构人口比例下降的过程。
6. 社会设置(social institution)
【答案】社会设置又称社会制度,是指制约和影响人们社会行动选择的规范系统,是提供社
会互动的相互影响框架和构成社会秩序的复杂规则体系。社会设置的基本特征包括:①制度的普遍性; ②制度的特殊性; ③制度约束的集体性:④制度影响的稳定性。
7. 次级群体
【答案】次级群体,又称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是指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在这类群体中,成员间的感情联系很少,面对面的接触很有限,主要是依据既定的角色联系在一起。其典型是各类社会组织,如军营、学校、大工厂和政府部门等。
8. 社会群体
【答案】初级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
9. 文化滞后(cultural lag)
【答案】文化滞后,是指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在研究社会变迁时所提出的文化失调理论的一种社会现象。奥格本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要素,社会变迁是社会在一种发明打破旧均衡状态后做出调节以寻求新的均衡的过程。由于调节并不是迅即发生的,因此常常会产生文化失调现象。一般地说,文化中的物质部分首先变迁,其次是文化的精神部分,最后是文化中
,或称“文化堕距”的风俗、习惯发生变迁,这种现象称为“文化滞后”。
10.社会进化论
【答案】社会进化论是将变异、自然选择和遗传等生物学概念用于社会学研究,进而解释社会变迁的一种社会学理论。社会进化论认为,人类社会和生物有机体是相似的,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延续,进化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也是人类社会历史变迁的自然规律。
二、简答题
11.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理论。
【答案】(1)斯宾塞把进化论用于社会学研究,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体,他的进化和生物的进化遵循着同一条规律,通常把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称为社会有机体理论。
(2)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建立在两个原则基础之上。
①将社会理解为有机体的“社会有机论”思想,体现他对社会的静态研究;
②认为社会进化是自然地、渐进地实现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体现他对社会的动态研究。 (3)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理论认为,社会不过是一些独立的个人集合体。在一切发达的社会有机实体中,都存在三个系统:支持系统,它保证向社会供给必需的产品; 分配系统,它保证社会有机体各部分的联系; 调节系统,它保证社会各个组织部分服从于整体。承担这三大系统功能的是各种社会设置,如家庭、礼仪、政治、教会、职业和工业。正是这些设置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和谐运行和发展的机制。
12.简述社会政策的实质。
【答案】(1)社会政策是政府的公共政策的组成部分,它是特殊的公共政策。它是指政府制定的社会性政策,是政府为了解除人们的贫困、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而采取的干预行动。
(2)社会政策的实质是政府干预社会问题的一种手段,是政府借助行政力量解决因市场化和社会变迁而导致的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受损问题的措施。
①社会政策的核心是改善基本民生。几乎在所有国家,社会政策面对的都是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方面的问题。当民生问题有相当大的广度和深度,并可能影响民众的安全和社会的正常秩序时,政府会出台政策着手解决这些问题。
②社会政策是政府的干预行为。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方面的问题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但是无论如何,当这些问题靠市场力量、当事人自己无法解决时,政府就应该进行干预,即由政府出面予以解决。政府被认为是民众利益的代表,它有责任为陷入困境、自己有没有能力挣脱者解决问题,社会政策是基本的手段。
③社会政策的目的是解决严重的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平。并不是所有社会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社会政策,社会政策只面对大面积的、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从社会管理的角度来看,政府制定和实施社会政策的直接目的是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秩序、进行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从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来看,社会政策是通过向困难群体、弱势群体提供某些优惠和福利来解决问题。
13.试述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变动的几种生态(区位)过程。
【答案】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变动的生态过程包括:集中和分散:生态隔离(专门化):侵入和承继。
(1)集中和分散
①集中。任何城市都是集中过程的产物。伴随这一过程,人口及其活动聚集到特定地域。 人口及其活动的集中可以产生经济优越性和社会优越性,其中,经济优越性包括:
a. 集中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b. 集中可以降低流通费用;
c. 集中有利于促进学习,刺激竞争;
d. 集中便于融资;
e. 集中便于提高管理效率。
②分散。分散是和集中相反的一种城市生态过程。伴随这一过程,城市人口及其活动分散到了郊区乃至远郊。
导致分散过程发生的原因包括:
a. 人日及活动的高度集聚,市区地价不断上升,导致企业生产、流通成本的上升;
b. 集中带来了交通拥挤、堵塞,交通事故经常发生;
c. 人口和企业的过度集中导致城市的生态环境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