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目录
2016年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一) . .... 2
2016年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二) . .. 11
2016年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三) . .. 19
2016年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四) . .. 29
2016年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五) . .. 44
一、名词解释
1. 结构性流动
【答案】结构性流动是指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社会结构改变了,从而造成的人们社会地位的变化,如科技发展减少了农业人口,增加了城市人口。结构性流动是由外在原因推动的,不反映个人对这种流动所抱的种种态度。
2. 社会指标
【答案】社会指标是指一定社会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特征,是衡量社会状况的尺度,是预测社会后果的重要手段。社会指标具有具体性、定量性、易于解释性、时间性、综合性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特点。
3. 印象管理
【答案】戈夫曼认为,世界是一个大舞台,生活就是演戏,表演者最关心的是留给观众什么样的印象。他的理论主要研究人们运用哪些技巧来在别人心目中创造印象,所以又称为“印象管理理论”或“印象整饰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互动的一方总想控制对方的行为,使对方通过对自己行为的理解,做出符合自己计划中的行为反应。
戈夫曼对互动细节的观察非常敏锐,对互动秩序和形式的分析也相当深入,他的理论观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对戏剧理论也不乏批评。有人认为戈夫曼夸大了人类行为的表演性与虚伪性。
4. 次级群体
【答案】次级群体,又称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是指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在这类群体中,成员间的感情联系很少,面对面的接触很有限,主要是依据既定的角色联系在一起。其典型是各类社会组织,如军营、学校、大工厂和政府部门等。
5. 印象管理理论(戈夫曼)
【答案】印象管理是在人际互动中,“不管个人在头脑中所具有的具体目标是什么,也不管他达到这个目标的动机是什么,他的兴趣始终是控制他人的行为,特别是控制他人对他的反应。这种控制将主要通过影响他人而逐渐形成的限定而实现的,而且他能通过给他人某种印象的方式借以表现自己达到影响这种限定的目的,他给人的这种印象将引导他人自愿地根据他的意图而行动。”
6. 公民社会
【答案】公民社会论主张一个介于个人与国家之间的相对独立的社会领域的存在,认为这个领域的存在有其内在的价值,并在保障公民自由和权利、提供社会福利、促进社会团结、推动社会自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个社会领域就是公民社会。
7. 角色认同
【答案】角色认同是指一个人在社会舞台上担任角色前确定的过程,即证明一个人的实际地位、身份、能力及其他条件与他所承担的角色是一致的、等同的。角色认同的有效性是角色认同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说来,角色认同的有效性是一个人长期活动、长期努力、坚持不懈的结果,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但是角色的有效性常常不是永恒的。
8. “二元”社会结构
【答案】“二元”社会结构是指在整个社会结构体系里,明显地同时并存着比较现代化的和相对非现代化的两种社会。这种“二元社会”既表现为社会性质上的差别,又表现为发展水平上的差别。这种“二元”社会结构的形成,与“早发”国家和“后发”国家不同的现代化起点和过程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发展中国家,“二元”社会结构不仅存在于经济方面,而且也渗透到社会政治、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
9. 合作
【答案】合作是指社会互动中,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对互动各方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而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人们之所以需要合作,是因为仅靠某一方的单独行动往往无法实现这种利益或日标。从广义上说,人们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必须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之上,没有合作就没有群体或社会可言。成功的合作应具备以下条件:①目标一致; ②对于如何达成目标能够取得基本共识; ③行为配合; ④要讲信用。
10.虚拟社区
【答案】虚拟社区是指由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进行频繁的社会互动所形成的具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它是与传统的实在社区相对而言的。它也具有实在社区的要素,比如有一定的活动区域; 有一定数量固定的人群,人与人之间有着频繁的互动。虚拟社区存在于与日常经验的物理空间不同的电子网络空间,社区的居民为网民,他们在一定的网络空间内围绕共同的需要和兴趣进行交流和活动,并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和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简答题
11.社会化的主要理论及其观点是什么?
【答案】社会化的主要理论包括库利的“镜中我”理论、米德的“角色扮演”理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生命历程”理论。
(1)“镜中我”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他将自我意识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
①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②在做出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
③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
,即每个人的“自我”观念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概念称为“镜中我”
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
(2)“角色扮演”理论
该理论认为,自我意识是随着符号使用能力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米德将“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两个部分。“主我”是自发的、能动的,为自我和人格的发展提供动力; “客我”是内化了的社会要求和期待,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主我”与“客我”是相互建构的。自我的发展过程就是“主我”与“客我”之间的一个连续不断的互动过程。
,即学会理解他人对于角色的期待,并按照这种期待米德认为,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
从事角色行为的能力。社会化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模仿阶段(imitationstagc ), 嬉戏阶段(playstage )和博弈阶段(gamestage )。随着一个人从只能扮演有限的、特定的角色到能够扮演普通的“一般化他人”的角色,“客我”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扩展。
(3)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无意识”驱动的。他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在三者中,自我和超我属于意识层次,本我属于潜意识层次。
①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最隐秘的部分,其基本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和冲动,遵循的是快乐原则。
②自我是从本我中分离出来的服从现实的一部分,遵循的是现实原则。
③超我是从自我中分离出来的,是人格结构中的最高部分,遵循的是完美原则。
在人格发展过程中,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如能和谐一致,那么人格发展过程将会是正常的; 如果三者失衡甚至长期冲突,人格发育将会非常困难,甚至出现某些心理疾病。
(4)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根据个体在各个时期的典型心理反应,埃里克森将社会化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信任与不信任(婴儿时期,0岁一1岁); 自主与羞怯、怀疑(幼儿时期,2岁一3岁); 主动与内疚(学前时期,4岁一5岁); 勤奋与自卑感
(学龄时期,6岁一11岁); 认同与角色混淆(青少年期); 亲密与孤独感(青年期或成年早期); 关注后代与关注自我(中年期或成年期); 完善与绝望(成熟期或老年期)。
(5)生命历程理论
①基本思想。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看做是更大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的产物。
②基本分析范式,就是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理解为一个由多个生命事件构成的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