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流行性出血热病原学,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宿主感染后核蛋白抗体出现最早,有利于早期诊断。 汉坦病毒是DNA病毒,其基因可分为大、中、小3个片段。 引起人类流行性出血热为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 在我国流行的是Ⅰ型和Ⅱ型。 目前认为Ⅰ型感染者重于Ⅱ型感染者,可能与病毒毒力较强有关。
女性,16岁。2个月来低热、乏力、纳差、消瘦,伴下腹隐痛。查体:右下腹部可及包块,质中等硬,稍活动,有压痛。PPD试验阳性,血WBC正常,Hb100g/L,血沉58mm/h应首选的治疗方法是() A.糖皮质激素。 柳氮磺胺吡啶。 促胃肠动力药。 抗结核药。 外科手术。
放线菌素抗肿瘤作用机制是()。 引起DNA链间交联,妨碍双链拆开。 插入DNA双链,破坏模板作用。 抑制细胞DNA聚合酶活性。 抑制细胞RNA聚合酶活性。 抑制蛋白质生物合成。
关于流行性出血热原发性休克的主要原因,下列哪些是错误的() 小血管通透性增加。 内脏大出血。 继发性细菌感染。 水、电解质平衡失调。 内毒素。
女性,16岁。2个月来低热、乏力、纳差、消瘦,伴下腹隐痛。查体:右下腹部可及包块,质中等硬,稍活动,有压痛。PPD试验阳性,血WBC正常,Hb100g/L,血沉58mm/h应尽可能避免的检查是() A.结肠镜检查。 腹部X线平片。 下消化道造影。 便培养。 钡灌肠。
松果体区肿瘤(如图所示)的临床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