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专业硕士]之农村社会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如何看待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关系?

【答案】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关系:

(1)传统社会中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关系

在传统社会里,农村文化为主流的文化中,城市文化的一些特征不突出或者被农村文化的一些特征掩盖着。农村文化是一片又一片覆盖着,彼此连接,在地域上构成强大的文化“板块”。城市文化作为点状分布,在农村文化的包围下,相对孤立地存在,还不具备突破这种包围,使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在地域上出现扩大化的趋向。

在近代以前,农村文化比城市文化更具有文化吸引力和创造力,中国士绅阶层的文化故乡并不是城市,而是农村,城市只是他们人生中到过的“驿站”。

(2)现代社会中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关系

在近代中国发生的人口移动,使城市人口达到空前规模,形成近代城市文化,而农村人口的流失导致以农村文化为根基的中国传统文化空洞化。

2. 我国农村优抚安置工作有哪些发展?

【答案】优抚安置是对国家和社会有功劳的农村特殊社会成员给予补偿和褒扬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保障制度,它是维护国家和民族自身利益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

我国农村优抚安置工作有以下一些发展:

(1)保障范围逐步扩大

1950年国家对革命军人、民兵民工、革命工作人员的牺牲、病故、伤亡抚恤做了规定;1980年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保卫祖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壮烈牺牲的,称为革命烈士;1985年首次将同犯罪作斗争而致伤亡的人列入抚恤对象。

(2)保障形式多样化

除了给予保障对象抚恤金、补助金,提供实物帮助外,一些村镇建立了拥军优属基地,将单纯的“安排生产”,转变为“扶持生产”,利用科技帮助优抚对象脱贫致富。

全国范围内开展创建双拥模范城(县)活动、“爱心献功臣”行动等,特别是为农村革命烈属、革命伤残军人、在乡退伍红军老战士和在乡老复员军人解决各种困难,巩固和发展了新型的军政军民关系。

(3)优抚对象扩大、待遇不断提高

优待对象由义务兵家属扩大到在乡老复员军人、伤残军人和“三属”(烈属、因公牺牲军人家

属、病故军人家属);1993年起,部分地区开始实行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即在国家抚恤辅助的基础上,通过増加地方財政补助,使抚恤补助标准随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的一种经费增长机制。基本保证了农村优抚对象的生活,提高了农村社会保障的水平。

(4)优抚社会化有较大发展

优抚经费筹集方式从乡镇农民统筹过渡到县级社会统筹,实行群众优待社会统筹和建立拥军优属保障基金等途径,拓宽了优抚经费渠道。此外,广大群众还对优抚对象进行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

3. 乡村建设运动有哪些内容和理论?

【答案】(1)乡村建设运动的内容

①兴办教育,培养农村人才。

②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改良农业。

③流通金融。

④提倡合作组织,指导农民成立各种(运销)合作社。

⑤办理地方自治,期望还政于民,实行宪政。

⑥建立乡村公共卫生保健制度。

⑦移风易俗。

⑧引发学术研宂,推动农村社会学发展。

(2)乡村建设运动的理论

①晏阳初的“民族再造”思想

晏阳初认为,中国农村问题千头万绪,最根本的是人的问题,主张在农村进行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六大整体建设”,根治中国贫穷落后的愚、贫、弱、私“四大病根”,以达到“民族再造”,强国救国的目的。

②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

1928年,梁漱溟在前人“村治”的基础上提出“乡治”的主张,随后提出“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念源自他的孔子哲学思想和对中国国情特殊性的认识。中国的问题是极严重的文化失调,其表现是社会构造的崩溃,以及政治上的无办法。社会是有机的,要为社会开生机,必须从根(乡村)上开,即重建一套组织系统,并使之与中国社会相配合。

4. 关于城市与农村的社会保障,一种观点认为应该建立全社会统一的“城乡合一”的保障体制,另一种观点认为只能建立“城乡有别”的保障体制,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案】我认为要建立“城乡合一”的社会保障体制。主要有以下原因:

(1)“城乡合一”的社会保障体制意味着城市和农村实行一致的社会保障制度,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有利于进一步化解城乡二元经济体制。

(2)“城乡合一”的社会保障体制能够使农村地区享受到同城市居民一样的福利,可以有效的

解决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民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解决部分农民的生存问题,保障农民的人权,这些都是农民生存所必需的,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出农村居民的积极性,全身心的投身于农业生产。

(3)我国本来就是一个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如果继续实施“城乡有别”的社会保障体制,那么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别会越来越大,不仅是经济方面,在医疗卫生事业方面也是这样,这样只会加深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代沟,进步僵化二元经济体制,不符合我国整体社会政策的导向。

5. 文化下乡有什么意义?

【答案】文化下乡是指城市有组织地将图书、报刊、戏曲、电影、电视等送下乡,结合农村实际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

文化下乡的意义体现为:

无论是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还是农民的致富,都离不开文化的哺育和支撑,因此,新农村建设要抓住农村走向现代文明的薄弱环节,深入了解农民的所思所想,把“三下乡”活动同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结合起来,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结合起来,同解决农民生产生活困难、改进生活方式结合起来。“三下乡”活动如今已成为工业反晡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有效形式,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密切党同农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载体。

6. 农村社会保障怎样分步走?

【答案】(1)农村社会保障的含义

农村社会保障主要是指以法律为依据,国家、社会群体、个人对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因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的农户给予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其目的是改善和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质量,主要包括农村社会救助、农村社会保险、农村社会福利、农村优抚安置等项目。

(2)农村社会保障分步走的步骤

我国农村发展极不平衡,农村社会保障项目、范围和标准的制定必须要与各地区集体经济和农民个人的经济、心理承受能力以及社会保障需求相适应。因此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形成地区层次不同、标准有别的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具体来说要分为以下几步走:

①建立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贫困人口而建立的社会救济制度,它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突破口。

②积极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促进和创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积极推进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这样就可以进一步保障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解决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保障特殊人群如农民工、失地农民的利益,兼顾效率与公平原则,最大限度的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