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代文学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目录
2016年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代文学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一) . 2 2016年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代文学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二) 13 2016年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代文学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三) 23 2016年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代文学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四) 34 2016年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代文学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五) 43
一、名词解释
1. 文明戏
【答案】文明戏是中国早期话剧的别称,又称为“新剧”。文明戏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末期,由天津曲坛上演十样杂耍演变而成。文明戏的内容不仅包括鼓曲和相声,而且有杂技、戏法和魔术。文明戏的剧目都是以清末民初期间民间流传的时事故事为题材,如《宦海潮》《渔家女》《锯碗丁》等。剧情大多是抑恶扬善,好人好报,恶人恶报,最终以大团圆结局收尾。
2. “纯诗”
【答案】“纯诗”,即纯粹的诗歌,是早期象征派诗人穆木天于1926年在《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中提出的诗学观点。“纯诗”追求诗的纯粹性和暗示性,主张诗歌观念的转化,诗歌要从抒情表意的“表达”功能转向自我感觉的“表现”功能。在诗人李金发、穆木天等人提出的纯诗思想的影响下,《为幸福而歌》《微雨》等诗集风靡一时,象征诗取代格律诗引领新诗发展。30年代梁宗岱提出的纯诗理论是对20年代诗学的全面超越,也是新诗走向成熟的标志。
3. 李劫人
【答案】李劫人是中国现代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学大师之一,也是中国现代重要的法国文学翻译家,知名社会活动家、实业家。活跃于1930年代的四川地区,艺术上保持独立,不参与任何社团。1935年至1937年间,他以四川为背景,写下连续性历史长篇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描写了自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后二十年间广阔的社会画面。其作品具有宏伟的架构与深广度,史诗性强,又与世态描写紧密结合,因此被称为“大河小说”。
4. 20世纪60年代台湾乡土文学论争
【答案】20世纪60年代台湾乡土文学论争是一场以文学为突破口,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大论战。论争双方分别是以官方势力联合现代派作家的一方和以在野的自由乡土派为主力的一方。两股政治势力、两种意识形态、两个阵营的作家队伍的争论围绕如何评价乡土文学,如何评价台湾文学的现状,如何看待台湾社会现实,如何对待传统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展开。这场论争理清了官方文学与民间文学(主要是乡土文学)两种异质文学的发展路线,为乡土文学在文坛争得了合法的席位,并形成了一支以本土作家为核心的乡土文学创作队伍,建立了台湾文学的民族风格。回归乡土,反映现实,成为作家的共识。
5. 甲寅派
【答案】甲寅派得名于《甲寅》杂志。1925年,《甲寅》在北京复刊后,成为章十钊等宣传
复古思想,反对白话文,为镇压进步学生运动制造舆论,维护反动军阀统治,抨击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经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化革命阵营的奋力批驳,甲寅派很快败下阵。至此,白话与文言之争以白话文的胜利而告终。
6. 巴金爱情三部曲
【答案】《爱情三部曲》包括《雾》《雨》《电》,是巴金描写“革命与爱情”一类题材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巴金自己最珍爱的作品。《爱情三部曲》较集中地体现了无政府主义思想,包含着他的寄托与理想,小说以革命加恋爱为题材,侧重表现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反抗、追求和苦闷,作品以爱情作为小说的连续性表现主题,表现了青年人一方面渴望自我解放,另一方面又不能摆脱封建旧势力的束缚; 既刻画了他们的挣扎奔突与反抗,又写出了旧世界是如何断送青年的幸福的。
7. 中国新文学大系
【答案】《中国新文学大系》是由赵家璧主编的中国最早的大型现代文学选集,19351936年间由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全书分为10卷,分别由胡适、郑振铎、茅盾、鲁迅、周作人、朱自清等编选,分为理论、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门类,书前由蔡元培撰写总序,各卷编选者还分别就所选内容写了长篇导言。总序和各篇导言,对于新文学的发生、发展,或作历史的回顾,或为理论的阐述。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这些导言的影响甚至比《中国新文学大系》本身更为深远,并且直接奠定了新文学的经典地位。
8. 浅草——沉钟社
【答案】浅草——沉钟社是活跃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社团。浅草社成立于1922年,主要成员有林如稷、陈炜谟、陈翔鹤、冯至等。其骨干成员又于1929年秋组成沉钟社。成员们以自我为立足点,强调人的尊严、自主性、隐私和自我发展,并且从维护自我的个性出发,积极鼓吹敢爱敢恨的真性情和敢于坚持的意志力,表现出了坚持个性主义思想的彻底性。创作方面则有冯至的诗歌,林如稷、陈炜谟、陈翔鹤的小说,多抒写知识青年苦闷的生活和忧郁的情感,富于感伤色彩。
二、简答题
9. 简述海派与京派论争的大致过程,以及其历史文化内涵,并分析它对当代文学与文化的影响。
【答案】(1)海派与京派论争的过程
1933年10月,沈从文在《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表《论文学者的态度》一文,拉开了京海派之战的序幕。沈从文很显然把京派作家的创作风格视为应该遵循的规范,而反对海派作家的浮躁喧哗,“作家的态度”应该“一切规规矩矩”,“着手写作时”,应该“不大在乎读者的毁誉,做得好并不自满骄人,做差了又仍然照着本分继续做下去”。
海派理论家杜衡(苏汶)在1933年l2月上海的《现代》杂志上撰写《文人在上海》一文反
驳沈从文。他承认了上海商品经济对文学作品的渗透和影响,并且进一步解释说这种作用是有原因的,商品经济中文人生活的不稳定性影响到文化心态的不稳定,杜衡还强调上海文化受工业文明影响所产生的先锋性,“那我相信,机械文化的迅速传布,是不久就会把这种气息带到最讨厌它的人们所居留的地方去的,正像海派的评剧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正统的评剧一样”。杜衡的回击中有一些悲哀的成分,将京派摆在了以强凌弱的位置上,但是悲中流露出一种自信。
(2)历史内涵
沈从文等京派作家妄图以京派风格将海派文人“规范化”,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一个流派的形成,有其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也受到构成某个流派的成员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和制约。京派海派这两种文化的产生与他们的文化母体——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的巨大差异是密不可分的,割裂文学流派与文化之间的联系就犹如缘木求鱼。京派作家更多地倾向于中国传统文化,海派作家较多地认同于西力现代文化。然而,在30年代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京派与海派作家同是由十政治的原因而选择了自由主义,但他们还是显不出了巨大的差异。作为传统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和作为现代商业经济中心的上海有着迥然不同的文化环境,它们最终影响并决定了1930年代京派和海派作家文化心态的差异性。
(3)对当代文学与文化的影响
①京派为现代小说提供了比较成熟的抒情体和讽刺体样式。艺术上化“古”纳“洋”,熔写实、浪漫、记“梦”、象征于一炉,把现代抒情写意小说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为后世的乡土小说等提供了创作借鉴。
②海派为文学提供了另一类型的都市文学; 引进多种现代派手法,在小说结构、形式、方法、技巧等方面有所创新; 对人的“精神内海”的表现,有新的开掘,对40年代的新市民小说及后来的都市小说有重大影响。
总之,30年代是中国现代小说确立后进一步深化并求得发展的时期。京派和海派小说各具特色,各有影响,共同造就了30年代小说的繁荣,推动了中国现当代小说的发展。
10.郭沫若戏剧特点。
【答案】郭沫若的戏剧作品主要以历史剧为主,他身兼学者、剧作家、诗人三重身份,这使得其历史剧创作别具一格。有人做出这样的评价“当他创作历史剧的时候,他是以科学家、历史学家在做渊博的准备,而以革命诗人在进行丰富的构思,最后再以戏剧家的绚丽风格去落笔。所以,他的作品才是这样的征引旁博、才气纵横、想象大胆、联想奇胜。”郭沫若的戏剧特点主要表现为:
(1)卓越的历史见解,深刻的思想内容
郭沫若具有渊博的历史知识和独到的历史眼光,善于在错综纷纭的历史现象、甚至各种相互矛盾的史料和观点中鉴别真假、明辨是非,提炼出卓越的、与众不同的见解,作为他历史剧创作的思想基础,使他的剧本的主题思想,具有一种发人深省的力量。例如,他经常突破传统的、世俗的见解,大胆歌颂我国历史上那些旧秩序和旧礼教的叛逆者,给予当时的读者以很大的启迪和鼓舞力量。而在建国后,由于作者思想的更加成熟,也由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用历史唯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