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安财经学院经济学院金融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派生存款

【答案】派生存款指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等业务活动引申出来的存款,又称为衍生存款。派生存款在原始存款基础上产生。原始存款是指商业银行接受的客户现金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是商业银行从事资产业务的基础。派生存款的产生的过程,就是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形成新的存款额……这一过程循环不断地在各家商业银行存款户之间转移、最终是银行体系的存款总量增加的过程。因此,商业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实质,是以非现金形式为社会提供货币供应量。

2. 贷款证券化

【答案】贷款证券化是为了解决流动性问题的一种创新。具体操作是把抵押贷款标准化,以此为抵押发行抵押担保证券,在市场上流通转让,为抵押贷款提供了流动性。最初是美国为鼓励银行发放住房抵押贷款,由美国政府国民抵押协会创造的。后来又推出了以其他资产担保贷款为基础的抵押担保证券。贷款证券化兼有资产业务创新和负债业务创新两重性质,既增强了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又为银行获得新的资金来源创造了捷径。

3. 静态平衡与动态平衡(Static Equilibrium and Dynamic Equilibrium)

【答案】静态平衡指国际收支在每一统计期内达到平衡。其特点是:①目标单一,以一定时期内(通常是1年)国际收支平衡为目标; ②国际收支平衡是国际经济交易的数额的对比平衡; ③静态平衡能使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差额或最小差额,不会使一国经济发生大的波动。由于具有这些特点,静态平衡成为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方式。但实际上,一国国际收支不可能永远保持静态平衡。国际收支是一个从不平衡到平衡再到不平衡的全过程,收支平衡只是暂时的,不平衡却是长久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静态平衡是不存在的。动态平衡不强调以年末的国际收支平衡为目标,而是以经济实际运行可能实现平衡的计划期为平衡周期,实现或要求达到的均衡状态或过程。其特点为:①根据经济波动和经济增长的需要,确定若干年为平衡期; ②动态平衡以一定时期的国际收支平衡为一个基本目标,同时还以国民经济增长为另一个基本目标。这两个目标相辅相成、相互补充,是比较灵活的双重目标的方式; ③动态平衡在实现其双重目标的过程中,根据一国的具体情况,允许出现不平衡,待经济实力增强后,再达到国际收支平衡; ④动态平衡在计划期内随着经济的增长有一定的差额,因而对一国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静态平衡与动态平衡有密切关系,静态平衡是动态平衡的基础,动态平衡是静态平衡的汇集。在实际情况中,许多国家在考虑国际收支平衡时,以静态平衡为主,兼用动态平衡,即采用两种平衡来计划国际收支的平衡。

4. 货币外生性

【答案】货币外生性与货币供应决定于内生变量的观点相反,认为货币的供给决定于货币当局的政策和操作手段,并非决定于经济运行的经济变量的变化。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就是从经济之外对货币供给进行控制。如果认为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那么,货币当局就能够有效地通过对货币供给的调节影响经济过程。

5. 相机抉择

【答案】相机抉择是政府进行需求管理时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机动灵活地采取一种或几种措施,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搭配。根据宏观财政政策和宏观货币政策在决策速度、作用速度、预测的可靠程度和中立程度这四方面的差异,相机抉择一般具有三种搭配方式:(1)松的财政政策与松的货币政策相搭配; (2)紧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搭配; (3)松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搭配或紧的财政政策与松的货币政策搭配。实行相机抉择的目的在于既保持总需求,又不引起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一般要求逆向行事,经济衰退时实行扩张政策,经济过热时实行紧缩政策。这是凯恩斯学派的政策主张。

6. 贷款损失拨备覆盖率

【答案】贷款损失拨备覆盖率是指拨备占不良贷款的比例,该比率越高,银行运营的安全性

,或更严格的“十二级分类”方法来估计越强。拨备是指商业银行根据“一逾两呆”、“五级分类”

贷款资产中的不良贷款比率,并根据成为坏账的风险高低计提的准备金。

贷款损失拨备覆盖率计算公式为:贷款损失拨备覆盖率=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余额/损失贷款余额。它是衡量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是否充足的一个重要指标,反映了商业银行对贷款损失的弥补能力和对贷款风险的防范能力。

由于各家银行计提标准不尽相同,因此不同银行间的拨备覆盖率可比性不强,投资者应更多关注具体银行的小良贷款率和拨备覆盖率与自身历史数据的比较,看是否改善或恶化。当不良贷款率上升时,计提的拨备也会上升,银行利润就会下降,相反,不良贷款率下降会减轻银行计提拨备的压力,对利润就会有积极贡献。鉴于此,有时银行也会通过改变不! 提拨备的标准来调节利润,投资者可能会发现银行不良贷款率和拨备公l 一提出现不正常的J 决速下降而制造出“虚假”利润增长。

7. 特里芬难题

【答案】特里芬难题是指一种主权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货币制度的两难处境,即信心和清偿力之间的矛盾。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即“双挂钩”体系,实际上是一种美元本位制。因此,它的运行既要求储备货币发行国——美国保证美元按固定官价兑换黄金,以维持各国对美元的信心,又要求美国提供足够的国际清偿力即提供足够的美元,以促进生产和国际贸易发展的顺畅运转。而信心和清偿力又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美元供给太多就会有不能兑换的危险,从而发生信心问题,美元供给太少就会发生国际清偿力不

足的问题。这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根本缺陷是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特里芬在20世纪50年代第一次

,布雷顿森提出的,故称“特里芬两难”。从四五十年代的“美元荒”到60年代以后的“美元灾”

林体系实实在在地陷入了“特里芬难题”中。这一根本缺陷,使后来采取的创设特别提款权复合货币也已无法修补,从而最终使布雷顿森林体系无法维持。

8. 经营性租赁、融资性租赁和服务性租赁

【答案】租赁信用的三种基本形式。经营性租赁指出租人将自己经营的设备或用品出租的一种租赁形式,目的在于使用设备。出租品的维修管理责任由出租人承担,但其后由出租人收回,租用者无权购买。融资性和赁指出租人按承租人的要求购买货物再出租给承租人的一种租赁形式。租赁期间承租人承担维修管理责任。租赁期满后,可以选择购买货物。服务性租赁指出租人负责租赁物的保养、维修、配件供应和培训技术人员等服务的一种租赁形式。三种形式虽然都以租赁为外在形式,但其交易实质、合同双方权利义务以及风险分担状况都是不同的,因此适用于不同的经济活动,满足了不同的需求。

二、简答题

9. 简述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之间的关系。

【答案】在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社会总供给表现为商品生产和流通的统一过程,并且处于不断循环之中。无论是组织生产还是实现销售,都需要一定量货币的媒介。如果要扩大再生产,为使增产的产品全部实现,则需要追加货币量,可见,社会商品供给规模是制约货币需要量的重要因素。

社会总供给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还表现在生产周期的长短上。在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在内的生产周期一定的情况下,投入一定量的货币,就可以媒介生产不间断地循环进行。如果生产周期延长,则货币返回时间相应延长,那么,为使生产过程不间断,还需另外追加货币量,用以购买原材料、设备和支付工资。因此,即使生产规模不变的话,生产周期的延长也要求追加货币量。

另外,如果商品价格水平上涨或下跌,也会扩大或减少对货币的需求。

总之,社会总供给会从商品数量、价格等多方面影响货币需求量。

10.阐明金融自由化激化金融脆弱性的机制。

【答案】金融自由化的方方面面在不同程度上都激化了金融固有的脆弱性。

(1)利率自由化是金融自由化的核心内容。利率自由化的风险可分为阶段性风险和恒久性风险。前者是指:一旦放开利率管制,长期受到压抑的利率水平会无限制升高,危及宏观金融稳定; 自由化又使利率水平变动不定,长期在管制状态环境生存的商业银行一时来不及发展金融工具来规避利率风险。利率水平的骤然升高和不规则的波动性这两个方面加剧了银行脆弱性,其影响之大,常常直接导致银行危机的发生。利率自由化的恒久性风险,即是通常所讲的利率风险。与阶段性风险不同,利率风险源自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具有长期性和非系统性; 只要利率管制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