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华师范大学物理与空间科学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教材概括? 教材概括有哪两种水平? 科学概括的基木过程怎样?
【答案】(1)教材概括的含义
在教学条件下,学生对教材的概括与知识的理解是通过思维活动对感性知识进行复杂的加工而完成的。教材概括是指人们在头脑中,运用存贮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一类事物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
(2)教材概括的两种水平
在实际的知识领会过程中,学生对教材的概括和知识的理解,存在着抽象程度不同的两种类型,即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
①感性概括即直觉概括,它是在直观的基础卜自发进行的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感性概括虽然形式卜是通过一定的概括得来的、是抽象的,而且外延也涉及一类事物而非个别事物,但是从内容上看,它并没有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所概括的只是事物的一般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感性概括是在直观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感知而自发实现的。②理性概括是在前人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对感性知识经验进行自觉的加工改造,来揭示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与联系的过程。理性概括是一种高级的概括形式,它所揭示的是事物的一般因素与本质因素。
(3)科学概括的基本过程
在教学条件下,学生对教材的概括与知识的理解是通过思维活动对感性知识进行复杂的加工而完成的。其一般过程是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
①分析与综合:指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属性或各种特征。因此,分析的作用就在于对对象的各种组成要素进行区分、分解或分出。综合是指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特征或各种属性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形成一个整体。因此,综合的作用在十依据对象各要素的关系,进行组合、联合或结合。分析与综合虽是彼此相反的过程,但它们是同一思维过程中的两个方面,彼此间又互相联系、互相制约。
②比较: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相关事物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和相互关系。比较是以分析为前提的,只有把不同对象的各个部分和各种特征区别开来,才能比较它们的异同。同时,只有通过比较找到事物的共同特征和差异点,才能进行抽象,把本质的和非本质的东西进行区分; 只有在比较的基础上,确定活动的正确方向,才能把本质的东西联合起来完成概括。因此,比较是抽象和概括的必要前提。
③抽象和概括:抽象是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抽取一类事物中各种对象和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舍弃其个别的、非本质的特征的过程。概括是在抽象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所共有的一般的与本质的要素,结合成为概念、法则与思想。
2. 什么是心智技能? 心智技能与学习策略的关系如何? 安德森和加里培林是怎样看待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的?
【答案】(1)心智技能的含义
心智技能又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阅读技能、写作技能、运算技能、解题技能等都是常见的心智技能。心智活动是指在人脑内部借助于内部言语,以简缩的形式对事物的主观表征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心智技能相比于操作技能有其独特的特点。与操作活动不同,心智活动的对象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动作执行的内潜性,由于心智活动是对观念性对象进行的加工改造,心智活动是借助于构造上与机能上不同于外部言语的内部言语进行的,只能通过其作用对象的变化而判断活动的存在。因而心智动作的执行,是在头脑内部进行的,具有内潜性:动作结构的简缩性,因为内心智动作是借助内部言语这一工具进行的。
(2)心智技能与学习策略的关系
①程序性知识与智慧技能、学习策略
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J.R-Anderson )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其中,程序性知识实质上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关于程序性知识,心理学家有不同的看法。加涅(R.M.Gagne , 1985)认为,程序性知识本质上是由概念和规则构成的。梅耶(R.E.Mayer-,1987, 1999)认为,策略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是一种并列关系,而不是一种包含关系。
②学习策略与心智技能的维度
加涅和梅耶从对内与对外的维度进行研究,E.D. 加涅(R.M. 加涅的女儿)进一步根据自动化(自动与受控)和特殊性(一般与个别)两个维度对程序性知识进行了研究。
a. 加涅和梅耶根据信息的加工过程和执行控制过程把程序性知识分为对外办事的特殊的程序性知识(智慧技能)和对内调控的一般的策略性知识(认知策略)。
b. 从自动化维度的角度,有些程序性知识可以达到高度自动化程度。当这样一些程序性知识支配人的行为时,知识就转化成了自动化的技能。有些程序性知识难以自动化,需要受意识控制。若这样一些力一法和步骤支配人的阅读、解题的认知活动,提高了人的认知活动效率,则这些方法步骤就转化成了对内调控的策略。
c. 根据特殊性维度,可以把程序性知识分为专门领域的和非专门领域的。专门领域的方法和步骤只适用于某一具体的学科领域。而非专门领域的方法和步骤一旦被人掌握,就能在跨学科的情境中应用。这种一般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学科领域中的具体方法不同,它不能保证解题成功,所以又称弱方法。而学科领域的具体方法能保证解题成功,所以被称为强方法。
③学习策略是一种与学习有关的特殊的心智技能
a. 尼斯贝特等(Nisbet&Shucksmith, 1986)认为学习策略即选择、协调及应用技能的执行过程。学习策略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程序,更易于变化而适应具体情境。学习策略代表了高层技能,即控制和调整较具体的任务的技能。
b. 丹瑟洛(Dansereau , 1985)认为学习策略是能促进信息的获得、储存及应用的一套过程或步骤。
c. 林崇德教授在《学习与发展》一书中将学习策略定义为“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学习的规则、方法和技巧; 它是一种在学习中思考问题的操作过程; 它是认识(或认知)策略在学生学习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3)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的观点
①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理论
安德森(1995)将菲茨与波斯纳(1967)的动作技能形成的三阶段用于解释心智技能形成的过程。
a. 在认知阶段,要了解问题的结构,即问题的起始状态、要达到的目标状态、从起始状态到目标状态所需要的步骤,从而形成最初的问题表征。复杂的问题,还要了解问题的各个子目标及其达到子目标所需要的算子;
b. 在联结阶段,学习者应用具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主要表现在把某一领域的描述性知识“编辑”为程序性知识。知识的编辑是建立使一系列的条件与行动能快速、流畅执行的一种程序性表征过程,其间将出现两个子过程:合成与程序化; 在自动化阶段,个体对特定的程序化的知识进一步进行深入加工和协调。此时,个体操作某一技能所需的有意识的认知投入较小,且不易受到干扰。高度自动化的程序也可能使人的反应变得刻板,因此安德森主张对某些程序保持一定程度的有意识的控制十分重要。
②加里培林的心智技能按阶段形成理论
加里培林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成五个阶段:
a. 动作的定向阶段。动作的定向阶段也就是了解、熟悉活动,使他们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从而在头脑中建立起活动的定向映象。这就不仅要向学生星现活动的模式,而且要说明活动的目的、客体和方式。
b. 物质或物质化动作阶段。这个阶段也称为“活动以物质或物质化形式形成的阶段”。活动的最初形式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物质化的。这两种活动形式的差别不在于操作,‘自们的操作都是用手来完成的,都是外观的活动。它们之间所不同的主要是动作的客体。在物质的活动形式中,动作的客体是实际事物,是对象本身。在物质化的活动形式中,动作的客体不是对象本身,而是它的代替物。
c. 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的特点是活动离开了它的物质或物质化的客体,以出声的外部言语形式来完成实在的活动。加里培林认为,活动向言语方面的转化不仅意味着用言语来表达活动,而且意味着在言语中完成实在的活动,意味着活动具有了新的言语形式。
d. 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这一阶段同前一阶段不同之点,在于活动的完成是以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形式来进行的。这要求对言语机制进行很大的改造。因而这种言语形式要求重新学习及掌握。儿童学习由朗读过渡到默读时,表现得较明显。这‘阶段在智力活动形成的教学上,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