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山东师范大学外国文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文艺复兴
【答案】文艺复兴是指14至17世纪初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反封建文化运动。它最初兴起于意大利,15世纪后半期及于法、德、英、西班牙等国。新兴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人文主义的具体内容是: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反对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 用人性反对神性; 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其核心是提出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
2. 风雅之寂
【答案】风雅之“寂”是俳谐美学及日本古典文艺美学的一个关键词。“寂”是对俳谐创作的
,其次是视觉上的“寂”概括。“寂”有三个方面的意义层面:首先是听觉上,即“寂静”、“安静”
,最后指的是一种抽象的精神要素,是心理学上的含义,是一种主观的的颜色,可称之为“寂色”
感受。
3. 《驳圣伯夫》
【答案】《驳圣伯夫》是普鲁斯特的一部意识流艺术作品。一块小玛德莱娜蛋糕,牵引出丝丝缕缕、连绵不绝的无意识回忆。作者强烈抨击权威批评家圣伯夫批评方法的机械和错误,及因此造成的对当年法国文坛所有文学天才的轻视与误读。全书既有抒情的叙述,又有理性的思辨,为后来的文本主义和结构主义批评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4. “能”和“狂言”
【答案】“能”和“狂言”是日本的两个古典剧种,诞生于镰仓室町时期,是日本戏剧史上辉煌的开端。“能”着重演唱、舞蹈表演,具有庄重典雅的正剧特点,其表现的是一种超现实世界,主角人物是以超自然的英雄的化身形象出现的,由他来讲述故事并完成剧情的推动。现实中的一切则以面具遮面的形式出现,用来表现幽灵、女人、孩子和老人。“狂言”以幽默滑稽的科白、类似相声剧的形式来表演,体现出轻松诙谐的笑剧风格。
5. 神话
【答案】神话是民间文学的一种。它是远古人民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及他们贫乏的生
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神话大致分为五类: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英雄神话和发明创造神话,其中以创世神话最为重要。
6. “心灵辩证法”
【答案】“心灵辩证法”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对托尔斯泰早期创作中独特心理描写的概括。即作家善于“描绘心理过程本身,这一过程的形态和规律”。托尔斯泰善于通过描写心理变化的过程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的演变,他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是这种过程的形态和规律,他能描述出一些感情和心理怎样演变成为另一些感情和心理,展示心理流动形态的多样性与内在联系。《复活》中聂赫留朵夫的每一次反思,几乎都是这种“心灵辩证法”的全过程的细腻展示。这一手法特别适用于作者塑造精神探索型的人物形象。
7. 俄狄浦斯王
【答案】《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的典范作品,是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戏剧代表作之一。《俄狄浦斯王》取材于希腊神话传说,展示了富有典型意义的希腊悲剧——人跟命运的冲突。这部剧被亚里士多德推为戏剧艺术中的典范。俄狄浦斯竭力逃避神谕所示的命运,而这逃避本身恰恰在实践着神谕。《俄狄浦斯王》不仅在艺术上给后世留下了典范,而且经由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阐发,更引申出了一个新名词——俄狄浦斯情结。
8. 意识流派
【答案】意识流派是指20世纪初西方兴起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意识流派不重视描摹客观世界,而着力于表现人的内心真实,尤其是人的意识流程,常利用心理时间来组织叙事,大量运用象征暗示、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艺术手法来追踪人的意识流程,展示人迷离恍惚的精神世界。特别是意识流小说在20世纪20至30年代一度掀起高潮。40年代,经过意识流小说所锤炼的各种创作方法和观念仍然在产生持续不断的影响。其代表作家有乔伊斯、伍尔夫、普鲁斯特和福克纳等。
二、简答题
9. 巴罗克文学对后世有何影响?
【答案】巴罗克文学于17世纪初在意大利、西班牙发源,在法国兴盛。它重视艺术的表现形式,而疏忽内容,热衷于追求与众不同的隐喻、冷僻的典故和复杂的语言技巧。代表作家有意大利的马里洛,西班牙的贡哥拉,法国的沙龙派和英国的玄学派。巴罗克文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巴罗克文学追求艺术的形式之美,语言精雕细琢,华丽繁复,象征、暗示蕴藉深厚,从而拓展了文学的表现空间。
(2)巴罗克文学丰富了文学的表现手法。
(3)在文学形式方面,它提高了文学的艺术性,发展了一种新的美学趣味和倾向。
(4)巴罗克文学对17世纪的古典主义文学家,例如高乃依、拉辛、弥尔顿等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5)巴罗克文学的艺术表现方法对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直接作用,对唯美主义和表现主义等思潮都具有借鉴意义,并对19世纪以来的拉美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总之,巴罗克文学不但以其奢华、夸张的风格满足了当时天主教会的宗教目的和封建贵族的心理,同时也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0.现实主义文学还有生命力吗?
【答案】纵观世界文学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有生命力、经得起时间淘洗的作品,大都是坚持了现实主义精神,具有勇气和胆识的,努力维护了文学的自由审美品格的作品。
(1)作家坚持现实主义精神和审美立场,能达成某种超越性
这里所说的现实主义,就是对时代生活、人民疾苦和普通人命运的密切关注,对人的生存境遇的密切关注,对民族灵魂的密切关注,为此它勇敢地面对,真实大胆地抒写,以至发出怀疑和批判的声音。一些作家早就在抵制直接的、短视的、配合式的创作,反对公式化、概念化的创作,坚持直面、大胆地写出真实,塑造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物。由于作家坚持了现实主义的精神和审美的立场,于是对人性人道的思考就往往会逸出“政治”的堤坝,无意中与“时代”抗辩,达成了某种超越性。
(2)现实主义精神应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现实主义精神应该是变动不居的,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只有不断地更新和变化,才能保持它的活力和张力。在经历各种文学流派创作观和表现手法的冲击之后,西方现实主义在继承以往现实主义的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传统以及某些基本创作原则的同时,不断强调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放性。从文学主题上看,西方现实主义文学开始积极吸收现代和后现代主义的文学养分,重视探索人的全球境遇及其生存意义,积极寻找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新途径,在现实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和孤独并为克服它们的弊端进行了卓有成效地尝试。这种改变和新尝试使得现实主义文学散发出新的生命力。最有分量和最有价值的文学,应该是关注人的存在境遇,展示民族的灵魂和心史的,直指人心的,具有形而上追求的文学。越是这样,在这个物化的时代,文学就越是不可替代,就越有生命力。
总之,在今天这样一个社会、文化大转型的时期,同样也是一个与世界文化碰撞、融合、重构的时期,这不仅是作家创作的难得机遇,同样也是作家面临的最大困难,现实主义怎样发展,却是需要继续不断探索的新难题。
11.中世纪欧洲文学的基本特点。
【答案】在多种文化的相互碰撞和融合过程中,经过中世纪独特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主要体现为封建地主阶级与农奴阶级的矛盾斗争)的作用,发展成了独具特色的中世纪新质文化和文学。
(1)中世纪欧洲文学的主要思想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