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湖北大学微生物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高密度发酵(培养)
【答案】高密度发酵(培养)是指微生物在液体培养中细胞群体密度超过常规培养10倍以上时的生长状态或培养技术。
2. 非循环光合磷酸化(non-cyclic photophosphorylation)
【答案】非循环光合磷酸化(non-cyclic photophosphorylation)这是各种绿色植物、藻类和蓝细菌所共有的利用光能产生A TP 的磷酸化反应。其特点为:①电子的传递途径属非循环式的;②在有氧条件下进行;③有有利于红光吸收,同时产生A TP (产自来自分子的光解产物
3. 逐个检出法。
和
2个光合系统,
)和
含叶绿素a , 反应中心的吸收光波为(产自
;⑤还原力)
,
含叶绿素b ,反应中心的吸收光波为)、还原力[H](产自和电子。
有利于蓝光吸收;④反应中可
中的[H]
【答案】逐个检出法是指检出缺陷型突变株的方法。其内容是:把经诱变处理后的细胞涂布在平板上,待长成单个菌落后,用接种针或灭过菌的牙签把这些单个菌落逐个依次地分别接种到基本培养基和另一完全培养基上。经培养后,如果在完全培养基的某一部位上长出菌落,而在基本培养基的相应位置上却不长,说明这是一个营养缺陷型突变株。
4. 液态镶嵌模型。
【答案】液态镶嵌模型是指Singer 和Nicolson 于1972年提出的关于细胞膜结构的模型。其要点为:①膜的主体是脂质双分子层;②脂质双分子具有流动性;③整合蛋白因其表面呈疏水性,故可“溶”于脂质双分子层的疏水性内层中;④周边蛋白表面含有亲水基团,故可通过静电引力与脂质双分子层表面的极性头相连;⑤脂质分子或脂质与蛋白质间无共价键结合;⑥脂质双分子层犹如“海洋”,周边蛋白可在其上作“漂浮”运动,而整合蛋白则以“冰山”沉浸在其中作横向移动。
5. 樓菌斑形成单位数(pfu )。
【答案】噬菌斑形成单位数(pfu ), 又称噬菌体效价,是指每毫升试样中所含有的具侵染性的噬菌体粒子数。
二、简答题
6. 简要描述普遍转导和局限转导之间的区别?
【答案】普遍转导和局限转导之间的区别如表所示:
表
7. 什么是学名?举例说明什么是双名法?
【答案】(1)学名的定义:
学名指一个菌种的科学名称,它是按照《国际细菌命名法规》命名的、国际学术界公认并通用的正式名字。
双学名的定义:
双名法指一个物种的学名由一个属名和后面一个种名加词两部分构成。属名的词首须大写,种名加词的首字母须小写名人(包括由人名或地名等专用名词衍生的)。出现在分类文献中的学名,在上述两部分之后还应加写3项内容,即首次定名人(正字体,用括号括住)、先定名人(正体字)和现定名的定名年份。如在一般书刊中出现学名时,则不必写上后3项内容。双名法的简明涵义如下:
例如:大肠埃希氏菌
8. 简述溶源性细胞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答案】(1)溶源性细胞的形成过程:当温和性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其DNA 会附着或整合在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上,随寄主细胞DNA 的复制而复制,噬菌体蛋白质不合成,宿主细胞亦不裂解,形成的细胞(即溶源细胞)继续进行分裂繁殖,偶尔情况下,会以极低频率发生自发裂解或因外界因素诱发而裂解。
(2)溶源性细胞的特点: ①溶源性是可遗传的; ②可低频自发裂解或诱发裂解;
③具有免疫性,即溶源性细菌细胞对其本身产生的噬菌体或外来同源噬菌体不敏感; ④可以复愈;
⑤可以合成特殊的代谢产物. 如白喉杆菌被P 噬菌体感染以后产牛白喉毒素。
9. 试列表比较灭菌、消毒、防腐和化疗的特点,并各举若干实例加以说明。
【答案】如下表:
表
10.试对细菌营养细胞和芽孢的10项形态、构造和特性作一比较表。
【答案】细菌营养细胞和芽孢的比较如下表。
表
11.试描述脉孢菌的主要形态特征及其作用。
【答案】(1)形态特征:菌丝发达有隔,腐生;无性繁殖产生大小两类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球形成链并双又分枝,小型分生孢子圆形较小,成链状或头状簇生;有性生殖产生囊孢子,子囊孢子着生在子囊壳内的长圆形子囊中,子囊内生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黑绿色,表面有纵向脉纹。
(2)作用:它是遗传学研究的极好材料;菌体含很高的蛋白质和维生素,可用作饲料;它也对实验室及食品工业造成污染。
三、论述题
12.试图示酿酒酵母的生活史,并对其中各主要过程作一阐述。
【答案】
的生活史如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