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802经济学二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冲刺密押卷及答案

  摘要

一、辨析题

1. 解决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只能用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办法。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我国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特征,而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推动我国二元经济走向现代一元经济,实现整个国民现代化的关键问题。

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确有利于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解决。让更多的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进入工业、服务业等领域,缓解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

但解决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更主要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来实现。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措施,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措施。

2. 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相同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

【答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商品的价值量是指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量。劳动量是由劳动时间来衡量的。因为劳动时间是衡量劳动量的天然尺度,而劳动时间又是用一定的时间单位来衡量的。因此,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成正比。

商品的价值量只能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的价值量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研究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关系的基本原则。价值量只同劳动时间相关,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具有较高生产率的活劳动,相对于生产率较低的活劳动而言,可以创造较多的使用价值。

二、简答题

3. 为什么作为计划经济体制微观经济基础的国有企业不能直接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答案】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弊端主要是:

(1)产权不清。虽然计划经济体制中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在宪法中明确界定为归全体人民所有,采取国家所有制的形式,但具体由谁承担责任,在实际经济运行中是不具体、不确定的。由于在这个基本层次上的产权主体不确定、没有得到具体落实,因而,就不具备作为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企业那样的投资主体责任,不能形成有效的委托一一代理关系,从而也不能形成有效的克服代理问题的激励一一约束机制。

(2)政企不分。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应是自主经营的,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缺乏基本的经营自主权。企业的基本权利分散地集中在与企业发生直接和间接关系的各级政府部门手中。企业运营的行政化体现在各个方面:

①要素供给的行政配给制。企业所需的各种生产资料由物资部门调拨; 企业的用工指标需由主管的劳动部门决定; 企业的资金由财政或行政性的银行拨付等。

②经营管理者的行政任命制。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不是由企业自主选择,而是由主管部门直接任命,并且企业的管理者按行政级别享受待遇。

③企业产品的调拨制。企业的产品一般不直接面向市场,而是由物资部门统一调拨。

④企业利润的统收统支制。企业利润由财政部门统收统支。

(3)权、责、利不明。市场经济中的企业不论是与政府之间,还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尤其是企业内部的相关利益者之间,不仅权、责、利应该分明,而且对于每一主体,权、责、利既要具有统一性,又要具有对称性,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具有竞争动力和约束力。而计划经济体制中的国有企业在各个方面的主体之间不仅权、责、利的界区小明确,而且小统一、不对称。普遍存在有权无责、有责无权或者有责有权而无利等情况。同时,在分配中存在严重的平均主义,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下吃企业的“大锅饭”。

(4)管理不科学。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在利润动力和市场竞争压力的双重驱动下,不断地进行制度创新、加强管理。而计划经济体制中的国有企业由于产权不清、政企不分和权责利不明,行政管理替代企业管理,尤其是企业缺乏进行制度创新和加强管理的动力,因而,不可能形成科学的管理制度。

由于这些弊端的存在,所以到改革开放之前,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僵化,经营机制呆滞,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受到严重压抑,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所以,作为计划经济体制微观经济基础的国有企业不能直接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只有通过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才能成为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

4. 怎样认识社会资本运动与单个资本运动的联系和区别?

【答案】(1)社会资本运动与单个资本运动的联系

社会资本运动是单个资本运动的有机组合,单个资本运动是社会资本运动的组成因子。

①从运动过程来看,都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②从运动形式来看,两者在循环过程中都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并相应的采取货

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完成各自的循环。

③从运动的目的来看,两者都是为了价值不断得到增殖,都是资本关系的体现。

(2)社会资本运动与单个资本运动的区别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与单个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相比较,其研究对象和范围有很大的区别:

①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不仅包括生产消费,而且包括个人消费。从单个资本来看,资本家也要将一部分剩余价值用于个人消费; 工人所得工资也要用于个人消费。但这种个人消费是在资本的运动过程以外进行的,不属于资本流通的范围。但是,从社会总资本角度来看,资本家和工人购买个人消费品的过程,同时也就是生产消费品的企业出卖商品的过程,就是他的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过程。所以,在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中要包括个人消费。

②由于社会总资本运动包括个人消费,所以,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不仅包括资本流通,而且包括媒介个人消费的一般商品流通。“社会总资本的循环却包括那种不属于单个资本循环范围内的商品流通,即包括那些不形成资本的商品流通。”

③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不仅包括资本的流通,而且包括剩余价值的流通。剩余价值的流通,一般说来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追加资本加入资本流通; 另一部分作为收入用于个人消费,加入一般商品流通。

5. 简述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的物质基础。

【答案】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征不是生产不足,而是生产过剩。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所特有的一种现象。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爆发是有其物质基础的,这个物质基础就是固定资本更新。固定资本的更新,是指用新的、先进的固定资本去替换旧的、落后的固定资本。

固定资本更新之所以能够成为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的物质基础,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为暂时摆脱危机,促进复苏和高涨阶段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当经济进入停滞阶段,出于竞争的需要,资本家开始了新一轮投资,对原有设备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并大量增加新的技术含量更高的技术设各。大规模的投资带动了经济的增长,从而使生产摆脱危机,但是,随着经济的复苏,投资以加速的方式进行,把经济迅速推向繁荣的极限,从而为下次经济的全面失衡创造了条件。

(2)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在推动了生产增长的同时,又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大规模的技术更新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更进一步的层次上激化创造了条件,这表现在:一方面,新的、效率更高的技术设备的采用,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社会化水平的提高; 另一方面,日益提高的资本有机构成使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或绝对减少,这又进一步推动了相对过剩人口的增加,从而使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进一步减少。这两方面因素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