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山西大学黄土高原研究所634自然地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答案】生物群落是一定地段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所构成的集合。无论群落是一个独立单元,还是连续系列中的片段,由于群落中生物的相互作用,群落绝不是其组成物种的简单相加,而是一定地段上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一个整体,生物群落都具有以下特征:

(1)种类组成。生物群落是由各种生物种群组成的,种类多样,成分复杂。各个生物物种之间存在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组成群落这一整体。

(2)结构特征。生物群落中生物种群种类和数量以及环境构成共同造就了群落的结构特征。

(3)动态特征。生物群落是一个开放和动态的整体,时时刻刻都处于变化之中,显示出动态的平衡状态。

2. 地壳构造运动有些什么特点? 它在岩相、建造和地层接触关系上有什么表现?

【答案】(1)地壳构造运动的特点

构造运动主要是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地壳机械运动。构造运动具有普遍性、永恒性、方向性、非均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等特点。

(2)构造运动与岩相、建造和地层接触关系

①岩相

沉积岩的岩相通常分为海相、陆相和过渡相三大类。地壳上升时岩相从海相向陆相转变,沉积物粒级增大,厚度变小,形成海退层序。反之,地壳下沉则形成海侵层序。

②沉积建造

彼此有共生关系的地层或岩相的组合,或岩性大致相同的沉积物组合,就是沉积建造。基本建造类型有地槽型建造、地台型建造、过渡型建造。

③地层接触关系

主要分为整合、假整合与不整合三类,可以清楚反映构造运动的某此特点。

a. 整合。指相邻新老地层产状一致且相互平行,时代连续。

b. 假整合。指两相邻地层产状平行但时代不连续。

c. 不整合。指上下两地层产状既不一致,时代也不连续,其间有地层缺失。

3. 生态因子及特点。

【答案】(1)生态因子的含义

指对生物有影响的各种环境因子。常直接作用于个体和群体,主要影响个体生存和繁殖、种群分布和数量、群落结构和功能等

(2)生态因子的特点

①综合性一环境中各生态因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和制约的。其中一种因子发生变化,都会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

②可、等性

众多的生态因子中对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的影响有一定差别,起决定作用的因子称主导因子。

③不可代替性

不论生态因子的影响大小,每个因子都有各自的特点,一种因子不能被另一种因子所代替。 ④阶段性

生物的生长发育在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要求不同。

4. 水平地带与垂直自然带之间的关系怎样?

【答案】水平地带与垂直自然带之间的关系为:

(1)就组成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的各分带而言,杂多样的,它不完全重现纬度地带的序列。 (2)垂直自然带既有与水平地带同源的成分,与平地自然地带相似,但就整个带谱类型而言,却是极其复也有大量相似的成分和独特的成分,可分为:

①同源的,与各地自然带成因相似,形态只有量的变异。

②相似的,形成条件差异大,而性质有某些相似。

③独特的,平地上没有的。

(3)每一水平地带都有自己的垂直带谱系列,即垂直带的结构类型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育和发展起来

(4)垂直自然带的基带就是地带性的水平地带,它随纬度和基带海拔的变化而有规律地更迭。

5. 从湖泊裸底到森林的水生演替系列大体要经历哪些阶段?

【答案】从湖泊经过一系列的演替阶段以后,演变为一个森林群落的过程大体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自由漂浮植物阶段(裸底阶段)。这时湖底相似于陆地的裸岩,几乎没有什么植物能够扎根生长。一个人工池塘和人工湖在初建的时候,大致就是处于这个演替阶段。最早出现在湖泊里的生物只能是浮游生物,主要是微小的浮游藻类和浮游动物。

(2)沉水植物阶段。陆地上的泥沙不断冲入湖中,这些泥沙同有机物质混合在池底铺垫出一层疏松的软泥,这就为有根的沉水植物的定居创造了条件,于是像轮藻、眼子菜和金鱼藻之类的

沉水植物就在湖底扎根生长了起来。这些植物的定居生长使湖底软泥变得更加坚实和富含有机质。

(3)浮叶根生植物阶段。湖底有机物质和沉积物的迅速增加使湖底逐渐垫高,湖水变浅。于是出现了浮叶根生植物,如睡莲和荐菜等,标志着演替己进入浮叶根生植物阶段。

(4)挺水植物阶段。湖水水位的季节波动使湖边浅水地带的湖底时而露出水面,时而又被水淹没。在这些地带,柔弱的浮叶根生植物就无法再生存下去,于是挺水植物就占据了这一地带。

(5)湿生草本阶段。挺水植物出现以后,由于湖底密集根系和大量的植物叶沉入水底,使湖底的有机物质大大增加,湖泊边缘的沉积物也开始变实变硬,很快就形成了坚实的土壤。这时候,大部分湖面因长满了苔草、香蒲和莎草科植物而演变成了沼泽。

(6)木本植物阶段。随着地面的进一步抬升和排水条件的改善,在沼泽植物群落中会出现湿生灌木,接着灌木又会逐渐让位于树木,如杨树、榆树、槭树和白皮松等。

6. 什么是土地、土地分级、土地分类与土地评价?

【答案】(1)土地是地表某一地段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多种自然要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

(2)土地分级是指以土地生产性能、生产力高低为依据,按其生产的适宜性、限制性、生产潜力的大小、保护和改造的措施等,把土地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3)土地分类是土地科学的基本任务和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土地资源评价、土地资产评估和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的基础和前期性工作。土地分类是土地类型的划分,其理论是建立在类型学基础上。

(4)土地评价是指在土地类型研究基础上,根据特定生产目的对土地质量、适用性和生产潜力进行的评估。

7. 试述主要的成土过程。

【答案】成土过程即土壤形成过程,主要可分为以下这些步骤:

(1)腐殖质化过程:土壤形成中的腐硝质化过程是指各种动、植物残体在微生物作用下,通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和化学作用变为腐殖质,并且这此腐殖质能够在十体表层积累的过程。

(2)泥炭化过程:泥炭化过程是指有机质以不同分解程度的植物残体形式在土壤上层不断累积的过程。主要发生于地下水位很高,或地表有积水的沼泽地段。

(3)豁化与钙化过程:豁化过程是指土体中豁土矿物次生层状硅酸盐的生成和聚积过程。钙化过程是指碳酸盐在土体中淋溶、淀积的过程。

(4)灰化过程:灰化过程是指在土体表层(特别是亚表层)SiO 2残留,R 2O 3及腐殖质淋溶、淀积的过程。多发生在寒湿、郁闭的针叶林植被下。

(5)富铝化过程:富铝化过程是指在热带、亚热带高温多雨并有一定干湿季节的条件下,由于土壤矿物高度风化,硅酸盐发生水解,释出盐基物质,使风化液呈中性或碱性,盐基离子和硅酸大量淋失,而铝、铁(锰)等元素却在碱性风化液中发生沉积,滞留于原来的土层中的过程。

(6)盐化与碱化过程:盐化过程是指土体易溶性盐类随水向表层移动与聚积过程。碱化过程是指由于土壤中强碱弱酸盐碳酸钠或者碳酸氢钠相对富集,导致土壤溶液中的Na+进入土壤胶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