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河海大学商学院870管理学之管理学—原理与方法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组织结构
【答案】组织结构是指组织中正式确定的使工作任务得以分解、组合和协调的框架体系。组织结构有二层含义,即复杂化、下规化和集权化。具体如下:
(1)复杂化指的是组织分化的程度。各种组织由于规模大小不一,组织内部劳动细致分工的差异,导致横向与纵向的管理幅度与层次关系各不相同。组织单位的地理位置分布越是广泛,则人员与活动的协调、控制就越是困难,这就决定了组织结构的复杂化。
(2)正规化是指组织内部的人员行为规范化的程度。组织要依靠规则和程序来引导员工的行为。一个组织为实现共同目标,必须确定员工行为的规范准则,为各个岗位制作各种规定,指不员工可以做什么以及不可以做什么。一个组织建立的各种规章条例越多越完善,它的组织结构就越正规化。
(3)集权化是指决策制定权力掌握在什么人手里。每一个组织都形成自己特有的职位或职务结构,必然会产生职权、授权与分权的问题。有一些组织,决策是高度集中,问题自下而上传递给最高管理人员,由他们选择合适的行动方案。另一些组织,决策制定权力是授予下层人员,这称为分权化。
2. 组织精神
【答案】组织精神是指组织经过共同奋斗和长期培养所逐步形成的认识和看待事物的共同心理趋势、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组织精神是现代意识与组织个性相结合的一种群体意识,往往以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形式加以概括,通常以)一歌、)一训、j 一规、)一徽等形式表现出来,是组织经营宗旨、价值准则、管理信条、发展规划的综合体现,是构成组织文化的基石。
组织精神是指导组织运作的哲学思想和主导意识,通过领导者的引导、宣传、教育、示范以及员工的积极参与配合,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逐渐形成,它反映了一个组织的基本素养和精神风貌,是凝聚组织成员的精神动力。
二、简答题
3. 控制有哪些类型?
【答案】根据确定控制标准Z 值的方法,可以将控制过程分为5类。
(1)程序控制。程序控制的特点是,控制标准Z 值是时间t 的函数。
(2)跟踪控制。跟踪控制的特点是,控制标准Z 值是控制对象所跟踪的先行量的函数。
(3)自适应控制。自适应控制的特点是没有明确的先行量,控制标准Z 值是过去时刻(或时期)
已达状态的函数。
(4)最佳控制:最佳控制的特点是,控制标准Z 值由某一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构成。
(5)日标控制。根据时机、对象和目标的不同,可以将控制划分为3类。
①预先控制。预先控制是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控制。控制的内容包括检查资源的筹备情况和预测其利用效果两个方面。
②现场控制。现场控制,亦称过程控制,是指企业经营过程开始以后,对活动中的人和事进行指导和监督。
③成果控制。成果控制,亦称事后控制,是指在一个时期的生产经营活动己经结束以后,对本期的资源利几状况及其结果进行总结。
4. 分析管理_重性的基本内容。
【答案】(1)管理二重性是指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一方面,企业管理具有同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表现为管理过程就是对人、财、物、信息、时间等资源进行组合、协调和利用的过程; 另一方面,管理是人类的活动,而人类生存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和一定的社会文化中,必然要受到生产关系的制约和社会文化的影响。企业管理又具有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执行着维护和巩固生产关系的特殊职能。
(2)管理的自然属性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的客观存在。管理之所以具有自然属性,是因为管理过程就是对人、则、物、信息、时间等资源进行组合、协调和利用的过程,其中包含着许多客观的、不因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的不同而变化的规律。管理理论揭示了这些规律,并创造了与这相适应的管理手段、管理方法。管理活动只有遵循这些规律,利用这些方法和手段,才能有效,才能保证生产等各种组织活动顺利进行。
管理的自然属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管理是社会劳动过程的一般要求; 第二,管理在社会劳动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只有通过管理才能把实现劳动过程所必需的各种要素组合起来,使各种要素发挥各自的作用。这也是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没有直接联系的。
(3)管理的社会属性体现在管理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它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管理具有维护和巩固生产关系、实现特定生产目的的功能。管理的社会属性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紧密相连。
(4)管理二重性产生的原因。从根本上说,管理具有二重性是因为它所管理的生产过程本身具有二重性,也就是说生产过程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要保证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就必须执行合理组织生产力和维护生产关系的职能,这两种职能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缺一不可,由此,企业管理就具有了二重性。
(5)管理二重性之间的关系。管理的二重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管理的自然属性不可能孤立存在,它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制度、生产关系中; 同时,管理的社会属性也不可能脱离管理的自然属性而存在,否则,管理的社会属性就成为没有内容的形式了; 从另一方面来讲,管理的二重性又是互相制约的。管理的自然属性要求具有一定社会属性的组织形式和生产关系与其
相适应,同时,管理的社会属性也必然对管理的方法和技术产生影响。
5. 试从部门化的方式及其发展趋势论述劳动分上理论的意义及其变革。
【答案】部门化是将若干职位组合在一起的依据和方式。
(1)部门化的方式
①职能部门化(functional departmentation )。依据所履行的职能来组合工作,如在工厂经理下设工程经理、财务经理、制造经理、人力资源经理和采购经理等。
②地区部门化(geographic departmentation )。按照地理区域进行工作的组合,如将仅在本国内运营的组织划分为南部、中西部、西北部等,全球化的企业可能分设美国、加拿大、欧洲、亚太地区等。
③产品部门化(product departmentation )。依据产品线来组合工作。在这种方式下,每一主要产品领域都划归到一位主管人员的管辖之下,该主管人员不仅是所分管产品线的专家,而且对所开展的一切活动负责。
④过程部门化(process departmentation )。依据产品或顾客流来组合工作,使各项工作活动沿着处理产品或为顾客提供服务的工艺过程的顺序来组织。
⑤顾客部门化(customer departmentation )。依据共同的顾客来组合工作,这组顾客具有某类相同的需要或问题,只有相应的专家才能更好地予以满足。
(2)部门化的发展趋势
①顾客部门化。它帮助管理者更好地监控顾客的需求并针对需求的变化快速作出反应;
②跨职能团队。将各专业领域的专家们组合在一起协同工作。
(3)劳动分工理论的意义
劳动分工理论是由斯密提出来的,他认为,分工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员工的劳动生产率。劳动分工的本质是工作专门化。工作专门化的实质是,不是将整项任务交由某个人承担,而是将之细分为若干步骤,每一步骤由一个单独的个人来完成。各个员工都仅专门从事某一部分的活动而不是全部活动。
劳动由员工之间的分工发展到部门之间的分工,即表现为职能部门化,转为地区、产品、过程及面向不同顾客的分工,就表现为部门化的不同方式。
(4)劳动分工理论的变革
随着部门化的方式向顾客部门化、跨职能团队方向发展,组织中劳动分工的模式逐渐脱离原有的按工种、职能、产品、地区等类型的分工,而变革为围绕着顾客需求进行分工。因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顾客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组织的活动必须由“生产导向”模式转变为“顾客需求导向”,才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为使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有效满足顾客多元化的需求,需要各种技术的员工进行协作,因此必须建立跨职能的团队,才能有效地解决组织活动中的各种问题。
6. 请简述管理组织形式中直线职能制的特点。
【答案】(1)组织结构是表明组织各部分排列顺序、空间位置、聚散状态、联系方式以及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