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实验心理学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请根据下表所示的研究方案,回答下列问题:
表
(l )这是什么类型的设计?
(2)该类型设计有何特点?
【答案】问题(1)
研究方案属于所罗门四组混合设计,指通过随机化程序选择同质被试,并且设置四种不同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设计类型。
问题(2)
所罗门四组混合设计将“实验组对照组前测后测设计”和“实验组对照组后测设计”加以合并的结果,并将“有无前测程序”变量引入实验设计之中,将其产生的变异从总变异中剔除出去,再对实验处理效应加以检验。
这种设计模式通过比较O 1A 和O 2A 、O 2A 和O 2B 、O 1B 和O 2C 、O 2C 和O 2D 之间的差异,从多角度来检验实验处理的效应; 也可以通过比较O 2B 和O 2D 、O 2A 和O 2C 之间的差异,来检验前测处理的效应。同时,还可以检验“前测后测处理”与“实验处理”之间是否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在统计分析方法上采用混合设计的方差分析方法,来对前测后测处理和实验处理(被试内因素)以及不同的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间因素)之间的主效应及其交互作用进行分析。由此可见,所罗门四组混合设计是一种设计严谨、内部逻辑关系清晰且具有很高内部效度的实验设计类型。
2. 什么是Fechner 定律? 它与Weber 比例有什么关系?
【答案】(1)Fechner 定律
Fechner 定律假定心理量是与辨别成比例的,即一个刺激引起的心理量的大小与绝对阈限以上的JND 数目成比例,其数学表达式为:Rk=logS0+Klog(1+W); 其中W 为Weber 比例,当刺激强度增大时,差别阈限也相应增大,这样才能使主观感觉的增量保持恒定,即保持着最小可觉差。
(2)Fechner 定律与Weberl 比例的关系
Fechner 定律建立在两个假设的前提下:假定Weber 比例在强弱不同的刺激水平上都是恒定的; 在所有刺激强度水平上的JND 都是相等的,即主观的刚刚感到的差别在不同刺激水平上都是一样的。
3. 如果你曾开过止痛药缓解手术痛苦或牙痛,你可能经历痛(伤痛)或感觉与痛源定位能力的分离。把这和盲视及无觉察知觉联系起来。
【答案】(1)止痛药通常是通过化学物质来阻断神经间的信息传递,以此来达到比痛的目的。由于神经间的信息传递能力丧失,因此会导致痛或感觉与痛源定位能力的分离。
(2)无觉察知觉是指涉及无意识层面的知觉加工,盲视是著名的无觉察知觉现象,被韦斯克兰茨用来描述不承认有觉察知觉的病人在盲点(盲场)中的视觉能力。
(3)感觉与定位的分离与无觉察知觉的本质是相同的,二者都强调了对刺激的无意识。
4. 什么叫音高? 如何表示音高与频率的关系?
【答案】音高是一种听觉的主观心理量。当声音频率由低到高变化时,听觉便产生一种相应的由低到高的不同程度的音高变化。声音频率直接制约着音高。
音高随着声音频率变化,两者间的关系可以用音高量表表示。这个量表的建立,可采用两种心物量表法:多分法和等分法。多分法让听者将一可变纯音的音高,调到标准音高一半。再给标准音以不同的频率,直至包括整个可听范围的频率。等分法是给听者一个高频声和一个低频声S 1、S 5,让他在两者之间调出3个音S 2, S 3, S 4使相邻两音,即S 1和S 2, S 2和S 3和S 3、和S 5的音高的距离相等。两种方法所确定的音高量表很一致。
5. 举例说明推理与大脑的关系。
【答案】(1)推理与大脑的关系
演绎推理的心理模型理论特别与思维的神经心理学相关,它主张推理的主要成分是非言语性的,模型的结构与情境的结构相符,因此该理论认为大脑右半球应当在推理中起重要作用。神经心理学的证据普遍证实了该预测。
(2)举例
Whitaker 及其同事所进行的条件推理的实验研究:他们在两组被试中考察了条件推理,两组患者都动过双侧前颖叶切除术以减轻局灶性癫痈,一组病人大脑右半球有病灶,另一组则大脑左半球有病灶。大脑右半球受损的患者对错误的前提条件进行推理的成绩,比大脑左半球受损患者的成绩更差。因此,当给出以下错误前提条件:如果天上下雨,街道就会是干的。并对患者说:天上下雨了。大脑右半球受损的一组患者得出了一致性的结论:街道会湿。这些患者不能脱离自己对现实的认识来完成演绎推理的过程。
6. 区分短时存储与长时存储的证据有哪些?
【答案】1974年Simon 指出,以组块为单位的短时记忆容量并不恒定,因而应该同时考虑用于背诵更长音节的额外时间。后来,Zhang 和Simon 接受了Baddeley 的发音回路概念,但假定2s 这一限定时间不仅是为了发出音节,同时也是为了让发音机制去提取每一个新的组块。
(1)他们提出了一个公式来估计提取每一个组块的时间(a ),发出每一个音节的时间(b )。公式为:T=C[a+b(S-1)] ①
公式中C 是组块数,S 是每一组块中的音节数, T 是发出容量中所有音节所花时间,即存储信总的发音时程。公式中C 与S 的数据可在实验中观察到,而T 与a.b 的比值则可结合实验中若干个C 、S 数据推算出来。
(2)Simon 提出了关于组块的公式:S=5s ②
S 是立即回忆的音节数(这是可直接测量的); s 是一个组块包含的音节数(这是不能直接测量的); 5是组块理论假定的数目(即短时记忆容量大约为5个组块)。公式②可以用来估算组块的大小:S=s/5。但实际上这是没有用的式子,因为不同的实验会有不同大小的S ,即该公式是不可验证的。
(3)Simon 又给出另一个公式来解决这个问题:F=ks ③
公式(3)的意思是,F 的数值同每一组块中的音节数目(s )成比例。F 是单位时间内(如1min )背诵的音节数目,s 是每一组块中的音节数目,而k 则是记忆一个组块所需要的时间。同②式一样,③式也是不可验证的,因为F 可以直接测量,但s 不能测量,因为③式本身也是没有用的。
(4)如果把两个假设(短时记忆容量为5个组块; 记住一个组块要花ks )结合起来,就可以消除两个公式中不可测量的s ,而得到一个新的公式:S/5=F/k, F=S·k/5,如果设a=k/5,那么:
F=aS ④
在公式④中,F 与S 都可直接测量,a 作为一个常数可以由④给出。a 是记住一个音节所需要的时间。
比较公式①与公式④,可以发现两者的类似之处。两个公式都是利用可以测得的数据[①的T 、C 、S ; ④的F 、S],去估算不可直接测量的常数[①的a 、b ; ④的a]因而①式的思想来源于④。
Simon 从物理学思考到心理学,科学类比是导致他的新发现—公式①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他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终于在11年后最终将组块理论与音节理论统一了起来。
7. 怎样研究记忆中的抑制过程?
【答案】记忆过程中的抑制会导致信息的遗忘。在此研究领域中应用最广的两个范式是定向遗忘和提取诱发遗忘。
(1)定向遗忘
定向遗忘也称有意遗忘,是指遗忘的有意性和指向性,是一种有效控制意识内容的方法。定向遗忘的研究范式有两种:单字方式和字表方式。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