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思想政治理论学院61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资本积累的实质及其客观必然性。
【答案】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的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两极分化的原因,揭示了资本主义失业现象的本质,深刻地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
(1)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取决于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以及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资本积累就是依靠剥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而实现的。随着资本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资产阶级手中,而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一一无产阶级则只占有少部分社会财富。这样随着资本积累必然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资本积累还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随着资本积累而产生的失业是由资本追逐剩余价值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所导致的。
(2)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
①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目的,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资本家为了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除了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外,还必然增加资本量,以扩大生产的规模和剥削的范围。对剩余价值的狂热追求,驱使资本家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
②资本积累也是由竟争规律决定的。资本主义竟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规律是资本积累的外部压力。在资本主义竞争中,大资本总是处在有利的地位。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保存自己,击败对手,资本家只有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扩大资本规模。资本主义再生产中的激烈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这是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
2. 简述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答案】(1)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之间有一定联系
自然与社会都具有客观物质性,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按其作用范围的小同,可分为一般规律、特殊规律和个别规律。
①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客观性是其根本特性,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是不能被创造和消灭的,违背规律将会受到惩罚。
②但是人可以使用自己的躯体和物质工具作用于客观世界,引起自然界的某些变化,并能有
目的地引发、调节和控制自然界中的实物、能量和信息过程,使各种客观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发生有利于人的变化或保持有利于人的稳定性。
(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之间有区别
①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
②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就使认识社会规律比认识自然规律困难得多。社会矛盾的成熟程度以及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和阶级的局限性也影响着人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人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往往要经过反复实践、反复探索,才能达到正确认识。
3. 简述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答案】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1)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不断社会化。但是,在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中,社会化的生产力却变成资本的生产力,变成资本高效能地榨取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增殖的能力。
①已经社会化的、由劳动者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本应该由劳动者共同所有,却被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
②已经在社会范围内实行严密分工、协作而社会化了的生产过程,本应由社会按照社会需要进行管理、调节和控制,却分别由各自追求最大限度利润的私人利益的少数资本家进行管理。
③共同劳动生产的社会化产品,本应由劳动者共同占有,用于满足社会需要,却被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私人支配,成为他们的私有财产。这就形成了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体现。资本主义越发展,科学技术以至社会生产力越发展,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就越是成为资本的生产力,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的手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就越是不可避免。
(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是:
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②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
③阶级表现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4.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动因。
【答案】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1)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样性的,主要体现在:
①国际分下进一步深化。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际水平分工逐渐取代国际垂直分工成为居主导地位的分工形式,国际水平分工的形成为生产全球化奠定了基础。
②贸易的全球化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际贸易迅速打一大,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参与贸易的国家急剧增加。 ③金融的全球化
a. 国际债券市场融资规模迅速扩大。
b. 与国际股票市场的发展相联系,基金市场迅速成长。
c. 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
④企业生产经营的全球化
企业经营全球化的重要标志是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使生产、资本和商品的国际化进一步深化,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2)导致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②跨国公司的发展
跨国公司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大大地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的流动和国际间分工,并由此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③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a. 传统的计划经济国家纷纷放弃计划经济体制,转而向市场经济过渡。
b.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经济滞胀而减弱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更加强调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
c. 在国际范围内,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其成员对本国或本地区市场的控制大大放松,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的进程不断加快。
所有这些都为国际资本的流动、国际贸易的扩大、国际生产的大规模进行提供了适宜的体制环境和政策条件,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5. 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及其辩证关系
【答案】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
(1)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人们只有按照真理办事,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成功。
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标。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上述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共同制约下进行的,因此,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