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814政治经济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答案】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雇佣劳动制度。即在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力归资本家使用,劳动者在资本家监督下为资本家的利益而生产; 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1)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货币财富在少数人手中的集中,既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也是资本主义运行的现实条件。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一方面,劳动力成为商品,山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所有制,劳动者丧失了生产资料,同时,劳动者具有人身自由,能将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 另一方面,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也就成为资本,因为如果劳动力不是商品,无法购买劳动力,则即使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也无法使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结合,货币就不能成为资本。

(2)雇佣劳动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而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重新结合是在雇佣劳动制度下实现的。由于资本家掌握了生产资料,而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不得不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生产活动。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一样,是作为资本的生产要素存在的。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要生产出自己的工资收入,而且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出利润。这样,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资本主义占有是对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的应用和结果。因为:资本家把一定数额的货币转化为可变资本用来购买劳动力,而工人则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取得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工人把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即劳动,让渡给资本家,资本家就把这种己归他占有的劳动力,同另外也归他占有的生产资料相结合,转化为一种新的产品,因而这个产品在法律上也归他所有。所以资本家由于占有生产资料和占有劳动力,遂占有产品。因此,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度是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劳动成果的剥削制度。

资本主义作为一种剥削制度,其基础和历史上存在过的其他剥削制度一样,也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而使资本主义与其他剥削制度相区别的特征,则是雇佣劳动制度这样一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方一式。

2. 为什么自由竟争引起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

【答案】19世纪最后30年是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这种过渡的中心内容是垄断逐步代替自由竞争成为经济生活的基础。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或大企业的联合,通过控制某个或若干部门的生产和流通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垄断是在自由竞争中成长起来的。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在生产集中的基础上出现股份公司。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来看,19世纪最后30年是股份公司大发展的时期,也是垄断组织形成的时期。二者的同步发展说明,只有生

产集中到一些大公司于里时,它们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形成垄断。

生产集中是指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份额日益增大。生产集中的出现是生产社会化发展和客观经济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必然导致垄断的产生。这可以从垄断产生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两方面来分析:

(1)从可能性来看:

在自由竞争条件下,生产分散于大量中小企业,在为数众多的企业中要达成协议是极其困难的。而在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社会生产己集中在少数大企业手里,这样,少数大企业就完全有可能联合起来达成协定,控制某个部门的生产和流通,以获取高额利润。

(2)从必要性来看:

①生产集中使企业规模扩大,大企业的生产能力迅速膨胀。而在一定时期的特定市场上,需求总是有限的。如果企业仍遵循自由竞争的规律各自开足马力进行生产,势必导致生产过剩,利润减少,也造成资源使用的损失与浪费。为了保持与扩大利润,大企业间有必要结成垄断组织,瓜分市场份额,以调节生产。

②生产集中使大企业规模巨大,资本雄厚,产品及企业形象在公众中有一定地位,这对中小企业进入大企业的生产经营领域构成较高的进入壁垒,自由竞争受到限制,逐步形成少数大企业寡头垄断的格局。

③少数大企业之间势均力敌,为了避免过度竞争造成两败俱伤的灾难性后果,必然寻求某种妥协,达成垄断协定。

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的和基本的规律。

3. 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协调不能消除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关系中的矛盾?

【答案】战后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协调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从本质上来说,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协调不能消除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关系中的矛盾,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全球经济的游戏规则仍然以发达国家的利益为核心,许多制度安排未将发展中国家考虑进去。在现实世界中,发达国家拥有明显优势。发达国家内部的基本格局是美、日、欧三强鼎立。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及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较为接近,具备了进行对称协调的可能性; 加之国际间的商品、资金、技术、劳务等要素的流动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更增加了它们进行对等协调的必要性。这样,在世界范围内,国际规则的形成过程变成了发达国家集团与发展中国家的相互博弈过程。发达国家通过西方八国首脑会议或欧盟这样的组织在其内部形成共同的规则,并凭借实力优势将它们共同的内部规则延伸为世界通行的规则,主导着国际制度。

(2)国际组织在促进各国经济联系加强的同时,并没有找到一条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模式。因此,传统国际经济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作用在不断下降,要求它们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IMF 和世界银行面对日益全球化的资本,调控己显力不从心; WTO 的以西方新自由主义为指导原则的做法将增加后进国家参与全球化的风险。

(3)全球一体化程度低于区域一体化程度。目前全球缺乏统一的一体化规则,在这种情况下,

面对全球竞争,一个国家尤其是经济规模较小的国家,显得势单力薄。为了加强竞争实力,世界各地区的一些国家建立了区域经济组织,形成了世界多个经济中心。

(4)全球经济一体化规则最终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利益分配。这种分配规则是否合理、公平,要考虑到资源的初始配置状况。然而作为这一规则的主要倡导者一一发达国家很少考虑到由历史原因造成的资源配置初始状况的不平等,特别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这种初始不平等。

可见,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经济协调的加强是大势所趋。但是,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中的经济关系表现为矛盾与协调并存,又因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协调作用是十分有限的,经过调节,! 日的矛盾得到缓解,但新的矛盾又会产生,协调不断进行,也不断被破坏。因此,协调过后是更为剧烈的摩擦。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协调不能消除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关系中的矛盾。

4. 简述两大部类划分法和三次产业划分法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1)两大部类划分法和三次产业的具体划分

①按照两大部类的分类,社会生产从产品最终用途出发可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是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产领域; 第二部类是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活消费领域。

②按照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历史发展序列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过程划分三次产业:第一次产业主要指农业,第二次产业主要指工业,第三次产业即服务业。

(2)两大部类和二次产业的分类方法的联系

①正如可以把物质产品的价值区分为c , v , m 一样,非物质的产品即服务的价值也可以区分为c , v , m

②三次产业划分融合到两大部类中扩大了两大部类的内涵。为全面反映现代社会生产的结构,在研究两大部类生产的比例关系和社会生产的实现过程时,完全可以而且应该根据服务产品的最终用途,把为生产提供的服务纳入第一部类,把为生活提供的服务纳入第二部类。这样,所有的物质生产和服务生产就构成社会总生产,社会全部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就构成社会总产出。

(3)两大部类和三次产业的分类方法的区别

①从方法论上看,前者较后者更为抽象。

②从分类的依据看,前者依据产品的最终用途,后者依据生产部门产生和发展的序列。

③从涵盖面看,前者以社会总产品概念涵盖一切物质生产部门,后者以国民生产总值的概念包容社会所有生产部门,特别是包括服务业。

④从计算口径看,前者包括了原材料等中间产品在内的所有物质产品,后者则只统计各部门的增加值(即不包括构成当年新产品实体的原材料价值)。

二、论述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