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业经济学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农业剩余劳动力? 其主要类型有哪些?

【答案】(1)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

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一部分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投入农业生产经营的边际产量为零或负数。

(2)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类型

①按照特殊性不同分类

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特殊性的不同可分为绝对剩余和相对剩余。

a. 绝对剩余是指超过农忙季节需要的农业劳动力;

b. 相对剩余是指只是在农闲季节呈闲置状态的农业劳动力。

研究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时,首先将绝对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安排他们常年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 其次,相对剩余的农业劳动力要在保证农业生产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他们的劳动潜能,安排一些临时性的非农生产活动。

②按照产生原因不同分类

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不同可分为积累型剩余、积累型剩余、替代型剩余和季节性剩余。

a. 积累型剩余

积累型剩余是指由于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增长过快,超过非农产业吸收量,以及农业劳动力与农业生产资料过量结合,其超出部分逐渐积累的一种剩余劳动力类型。

产生这种剩余的原因有:农村劳动力自然增长量大于转移量,沉淀在农业部门的劳动力逐渐增多; 农村劳动力迅速增加,农业资源不断减少,农业劳动力不断地被农业资源排挤出来,积累在农业部门。

b. 结构型剩余

结构型剩余是指由于宏观经济结构等结构不合理所造成的农业劳动力剩余的一种类型。其原因有:产业结构倾斜所造成的农业剩余劳动力; 城乡结构不合理所造成的农业劳动力剩余; 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下所造成的农业劳动力剩余。

c. 替代型剩余

农业劳动力替代型剩余主要原因有:农业机械增加,新技术应用替代了部分农业劳动力,替代下来的农业劳动力如不能及时转移出去; 工业部门用工业合成方法生产农产品的代用品,工业劳动力替代了农业劳动力,被替代下来的农业劳动力不能及时转出农业。

d. 季节性剩余

农业劳动力季节性剩余是指由农业有农忙和农闲强烈的季节性差异而形成的剩余劳动力。

2.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原则有哪些?

【答案】(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

①十地承包经营权转包

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是指在承包期内,承包方把自己承包的土地,在约定的期限内全部或部分转给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其他农户耕种。

②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

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是指承包方将自己承包期内承包的土地,在一定期限内全部或部分租赁给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或者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和个人,并收取租金的行为。

③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

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是指土地承包方将自己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交给他人行使,自己行使从他人处换来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④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

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是指在承包期内,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将其依法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以一定的方式和条件转移给他人的行为。

⑤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

人股是指允许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从事农业股份合作经营。

⑥土地承包经营权托管

托管,是指承包农户将承包的土地在一定时期内委托其他农户或者社会化服务组织代为经营管理,委托方向受委托方支付一定的费用,原土地承包关系和收益权不变。

⑦土地承包经营权反租倒包

反租倒包是指集体或单位、个人以一定的租金将农户承包地土地租赁后,经过投资开发或者改善生产条件后,再重新发包给单位或农户经营。

(2)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原则

①平等、自愿、有偿原则

十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方和受让方之间是平等的民事主体交易关系,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必须出十双方当事人完全自愿,流转方不得强迫受流转方接受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受流转方也小得强迫流转方必须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时,农户应当获得一定的报酬。

②土地所有权性质和土地用途维持原则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情况下,土地的所有权性质不因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而发生改变。

承包地的用途仅限于农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后,不能擅自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也不得将承包地用于非农建设。

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期限受限制原则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期限,不能超过承包合同尚未履行的剩余时间。

④受让方资格限制原则

虽然转让方可以自愿选择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受让方,但是法律规定受让方必须具有农业生产的能力。

⑤优先原则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土地流转的优先权。

3. 试分析当代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

【答案】当代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有:

(1)政府对农业合作社的支持和保护在加强

农业合作社起到了稳定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作用。各国普遍重视和扶持本国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政府的保护措施有:支持和制定专门的法律、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等。

乌拉圭回合以后,传统的农业保护政策措施在削减,各国政府对农业合作社实施了更多的优惠政策,通过农业合作社来落实农业保护政策,特别是“绿箱”政策。

(2)农业合作社的运行越来越注重效率的提高

竞争机制的引入和外部力量的介入使合作社的效率和竞争力大大提高。合作社对其社员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交易条件,通过严格的合同条款,明确交易责任,确保所交易的农产品符合加工和销售的需要; 合作社在内部成员不能满足其需要时一,开始和外部进行交易。

(3)农业合作社的专业化、横向与纵向一体化

在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社出现了明显的横向一体化,规模大的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合作组织开始出现,而新产生的联合可能采取合作制也可能采取股份制。

农业合作社发展出现纵向一体化,即一开始的农业合作社可能主要在某一领域,随着合作社的发展与壮大,向前后其他领域发展,使得农业的产业链条不断延长,获利能力增强。

(4)农业合作社管理的专业化与现代化

当合作社经营规模扩大以后,社员作为合作社的管理者可能难以胜任,聘仟外部的企业家来管理成为很多合作社的选择,以提高合作社的决策效率。

4. 农业信息、农业信息技术、农业信息化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农业信息化的作用体现在哪些力一面?

【答案】(1)农业信息的内涵

农业信息是指以农业生产经营和农业科学为表征对象的,以有意义的形式加以排列和处理的数据,并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反映出来。

(2)农业信息技术的的内涵

农业信息技术就是对农业系统中的信息进行获取、存储、处理、传输、发布和应用的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和通信技术是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农业信息技术研究的对象是一切可能产生信息效应的农业系统。研究的目标是充分利用农业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中静态的和动态的、定性的和定量的、确定的和模糊的各类信息,使农业系统的能量转化和物质环境循环过程能够得到合理而有效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