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7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目录

2018年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7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一).... 2

2018年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7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二).. 12

2018年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7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三).. 21

2018年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7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四).. 31

2018年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7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五).. 40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形态

【答案】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的统一体,或者说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其中,作为基础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形态的性质。

社会形态标志着社会结构的类型,即标志着“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阶段,历史就是这些阶段的依次更替。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决定性、统一性,同时,每个具体的民族在自己的历史活动中建立何种社会形态又具有选择性,从而使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多样性。

2. 人本主义

【答案】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由马斯洛创立,以罗哲斯为代表,被称为除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和其他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称为自我实现。人本主义的历史起源:

①在历史上人本主义是14世纪下半期发源于意大利并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的哲学和文学运动,它构成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要素。

②作为“主体哲学”或“意识哲学”的一派,胡塞尔现象学也可以被称为人本主义。他同康德一样以自我为出发点,力求为科学知识奠立基础

③来源于现象学的“哲学人类学”的舍勒的反形式主义价值哲学强调人格是道德行动的中心,似乎同人本主义一致。

④我们在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中找到了真正的、完全的人本主义。他的著作《有和无》是把现象学、存在哲学和人本主义冶于一炉的集中体现,是人本主义充分发展的表现。

⑤狄尔泰及其后继者的方法论解释学强调社会、人文科学要求对人本或社会历史现象的理解和自然科学采用一般规律来说明所研究现象显然不同。

3. 客体非对象化

【答案】客体非对象化,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在生产实践中,主体一方面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输出改变着客体,同时也需要把一部分客体作为直接的生活资料加以消费,或者把物质工

具作为自己身体器官的延长包括在主体的生命活动之中。这些都是客体向主体的渗透和转化,即客体主体化。实际上,人通过改造对象的活动消化精神产品,使之转化为主体意识的一部分,也是客体非对象化,即客体主体化的表现。

4. 哲学

【答案】哲学是指把人们的世界观用理论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以总体方式把握世界及人和世界关系的理论体系。哲学具有二重性: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意识形态。哲学属于那种通过概念、原理等逻辑形式以反映现象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凝结着人类汰识在一定时代所达到的知识成果; 同时,哲学又体现着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又是一种意识形态。

5.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答案】(1)含义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感官获得的关于事物的现象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获得的关于事物的本质的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

(2)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其次,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再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二、简答题

6. 简述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功能。

【答案】(1)以意识形态为内容的文化结构源于经济结构,但它一经形成,便同社会意识一样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①文化结构的变化发展与经济结构的变化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文化结构有时会落后于经济结构,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有时又会预见到经济结构未来的发展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不过,这只是相对的。旧的意识形态不可能在它的物质基础被消灭之后长久地存在下去,新的意识形态也只有在社会己经具备提出新的任务的条件时才可能产生。

②文化结构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文化结构,在内容上主要是反映现实的经济结构,但同时也会吸收、保留以往形成的某些意识形态的思想因素和材料,“古为今用”; 在形式上会继承既有的形式,同时又根据新的内容和条件加以改造、补充和发展,并增添一些新的具体形式,“推陈出新”。正是由于这种继承性,才有文化结构发展的独特的历史及其可以追溯的历史线索,才能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传统。

③文化结构对经济结构以及政治结构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是通过把不同集团、阶级,

尤其是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内化为人们的思想、情感、意志,以支配人们的行动,从而影响社会的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来实现的。正如毛泽东所说:“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这种反作用表现在质上,就是它对社会发展发生影响的性质,即是促进还是阻碍社会的发展; 表现在量上,就是它影响社会发展的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时间长短等。这里,关键是意识形态掌握群众的广度和深度。正如马克思所说:“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

(2)文化结构能动的反作用集中体现在意识形态维护或批判现实社会、调控人的活动这两大功能上。

①作为经济形态的反映,意识形态必然具有维护或批判现实社会的功能。意识形态的能动性不仅在于它能够反映现实社会,而且在于它能够评价现实社会。评价的结果便是肯定或否定即维护或批判。维护或批判是同一功能的两个侧面,维护的是同自身性质相同的东西,批判的是同自身性质相反的东西。一般说来,维护仅仅存在于性质相同的社会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之间。一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总是产生相应的意识形态,而一定的意识形态也总是维护相应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批判则有两种情况:一是在不同性质的社会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之间的批判,即旧的、过时的意识形态和新的、代表未来的意识形态对现实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进行批判; 二是意识形态对与其同一性质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进行批判。前一种批判着眼于旧制度的复辟或新制度的确立; 后一种批判则是通过批判达到从根本上维护现实社会的目的。

②人的活动是有意识的。意识形态在个人、群体、社会各个层次上支配着人的活动,必然对人的活动具有调节功能。动物的活动靠本能和心理调节,人的活动则主要靠意识形态以及心理调节。具体地说,意识形态可以确定人的活动的目的和方式,对活动作可行性分析,规划活动程序; 对人的活动加以必要的调节,部分调整甚至完全停止不适当或不可行的计划,或全力以赴完成原计划; 意识形态能够在实践的基础上超越现实社会,创造出新的观念,指导人的活动,并通过人的活动创造新事物。意识形态对个人或群体活动的调控作用,是通过对个人意识或群体意识的影响来实现的。各种意识形态是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活动并表现其调控功能的。我们不能要求某种意识形态单独直接调控人的活动,并以此判断某种意识形态是否具有调控人的活动的功能。

7. 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答案】之所以说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是因为:

(1)实践提出了人以观念方式把握世界的客观要求,即提出了人认识世界的必要性。从认识发生的动力学角度讲,是实践给认识发生提供着根本的驱动力。

(2)实践以工具性活动作为条件保证,使主体对客体的观念把握即形成人的认识成为现实的可能。 ①从认识的客体来看,正因为有了实践这种人所特有的工具性的操作活动,才能够具体地暴露事物内部的各种属性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之成为人的观念所把握的内容。

②从认识的主体来看,实践不但促进了人脑的发展,而且通过活动的内化,产生了人所特有的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