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878文学原理与中国现代文学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第一次文代会

【答案】第一次文代会是指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召开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全称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共有正式代表和邀请代表824人,分别组成平津、华北、西北、华中、东北、部队、南方等代表团参加,实现了过去被分割在不同地域的作家和艺术家的“会师”。第一次文代会被当做是“当代文学”的起点,它在对40年代解放区和国统区的文艺运动与创作总结、检讨的基础上,把延安文学所代表的方向确定为当代文学的方向,并对当代文学的创作、理论批评、文艺运动的展开方式和方针政策,制定规范性的纲要和具体的细则。

2. 《华盖集》

【答案】《华盖集》是鲁迅所著杂文集,1926年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收录其1925年1~12月所作杂文三十一篇,题记一篇、后记一篇。书名借民间关于“华盖运”对于和尚是好运而对俗人则是恶运之说,以见自己“转辗而生活于风沙中”,被“正人君子”们“党同伐异”所得的“癖痕”。其中作品大多针对封建旧文化及其卫道者而发,文风泼辣洛肆,寓意深刻痛切。

3. “革命加恋爱”模式

【答案】“革命加恋爱”是指初期左翼文学创作的一种文学模式。其作品多描写知识分子革命者的革命生活、恋爱生活等,是普罗文学许多作品的重要内容。代表作品有洪灵菲的《流亡》、蒋光慈的《冲出石围的月亮》等。这类作品一方面反映了大革命前后的青年知识分子面临个人与革命冲突的普遍问题,通过革命与恋爱的矛盾塑造出知识分子的思想人生,其中孕育着30年代知识新人的最初形象。另一方面,它们在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上理解的比较简单,大多数表现为革命战胜恋爱或情感在革命中升华,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对生活的片面理解与表达。

4. 白马湖作家群

【答案】白马湖作家群是我国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一个重要的文学创作群体,又称现代散文“白马湖派”。白马湖作家群得名于杨牧的《中国近代散文选》的前言,在这篇文章中杨牧提出中国现代散文的“白马湖风格”,白马湖作家群只是聚集于白马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社团。他们没有响亮的口号和鲜明的旗帜,但是他们的作品有着相近的文学风貌,即冲淡平和、清醇隽永。白马湖作家群的主要成员多半是文学研究会的成员,代表作家有夏丐尊、叶圣陶、丰

子恺、朱光潜等人。除了文学活动以外,他们还涉及到教育、出版等诸多领域。

二、简答题

5. 请分析《家》与《金锁记》在描写旧式大家族生活上的异同。

【答案】(1)《家》与《金锁记》在描写旧式大家族生活上的相同之处

①都借鉴了中国旧式小说描写大家庭的特点,尤其是不约而同借鉴了《红楼梦》的艺术特征。 ②都着重塑造大家族里的各类人物,以及旧式人物和新式人物。

③都有一个“家长”式的人物,《家》里的高老太爷和《金锁记》里的姜老太太。

(2)《家》与《金锁记》在描写旧式大家族生活上的不同之处

①艺术借鉴不同

《家》在结构艺术上借鉴《红楼梦》的写法,以觉慧和鸣凤的恋爱以及觉新与瑞压、梅芬之间的纠葛作为情节发展主线,全面交织而展示了高公馆的衰亡过程,叙事结构宏大。

《金锁记》在叙述体貌上借鉴了民族旧小说的经验,明显反映了类似《红楼梦》之类的小说手法己被作者用来表现她所要表现的华洋杂处的现代都市生活。

②视角和描写重心小同

《家》以男性的视角看待大家族里的生活,也着重描写觉慧和觉新大家族里男人的爱情事业生活。

《金锁记》以一个女性独特的视角,细腻地描写了曹七巧在大家庭里受压迫欺凌的生活以及其心理蜕变畸形的过程。

总之,巴金《家》是将高家作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或缩影来写,从中反映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旧中国的整个社会动态,反映出时代的本质规律,也完成了“家”文化的解构过程。张爱玲的小说无论从内涵上还是从艺术上都匠心独运、独树一帜,而其小说的风格受到古典小说《红楼梦》的影响,渐渐成了一种文化传统,《金锁记》就是这种文化传统的典型。

6. 简述张爱玲《金锁记》和巴金《家》的创作态度和审美价值取向的差异。

【答案】(1)张爱玲《金锁记》和巴金《家》的创作态度的差异

①张爱玲以悲情观事、冷眼观看的态度写作

《金锁记》以冷静理智近乎“残酷”的笔触描写了主人公曹七巧一生的命运及其心理变态的过程。长期以来情欲的压抑使她的心理变态、扭曲,被黄金枷锁紧紧套住,为了金钱丢失了亲情,变得自私、刻薄、恶毒。这部小说真正展示了中国妇女破碎人格中最为惨烈的图景。

②巴金以真诚热烈近乎激情化的态度创作

《家》是一曲“青春之歌”,很能代表巴金前期创作的风格:只求与青年读者情绪沟通,不求深刻隽永,倾向单纯、热情、坦率,以情动人,情感汪洋悠肆,语言流水行云。这种风格与巴金激情化的写作状态有关。巴金写作时通常是非常冲动,全副身心投入,忘情地参与他所构设的文学世界,他的作品总是能煽起大悲大喜的悠肆的感情。

(2)张爱玲《金锁记》和巴金《家》的审美价值取向差异

①张爱玲审视人性的丑陋和黑暗

《金锁记》中,张爱玲主要以一种“审丑”的眼光,来揭露人性的劣弱、剖析人性的黑暗面与丑恶,以及乱世中人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悲凉无奈。她在小说中极其善于剖析失落变态的人性,以此来促进人们的精神的反思。曹七巧即是一个失落者心理变态的典型。

②巴金追求爱情、青春的美

《家》中,巴金在觉慧身上寄托着对青春的赞美和生活的信念,体现了作者对青春、爱情和新生事物的美的追求和认可。觉慧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典型,他热情、叛逆、追求“五四”新精神,向往爱情自由。青春和活力既是他的标签,也是作者审美价值的具体化体现。

总之,张爱玲和巴金都是中国现当代文坛极具个人创作特色的著名作家。但由于张爱玲和巴金两人不同的人生态度、文学涵养内核、气质享性、创作目的甚至性别差异等因素,从而导致两人的创作态度、审美价值取向存在一定的差异。

三、论述题

7. 鲁迅的《狂人日记》和余华的《四月三日事件》都是以“非常态人物”为主人公的,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并说明其成因。

【答案】鲁迅和余华都看到了异化人性的本质并通过不加掩饰的方式向人们展示黑暗的现实和丑陋的人性,形成了对暴力与疯人的书写。

(1)《狂人日记》和《四月三日事件》“非常态人物”之间的差异

两人对疯人(狂人)的书写主要体现在鲁迅的《狂人日记》和余华的《四月三日事件》这两部作品当中。虽然同样是书写疯人的作品,但两者有一定的差异,具体表现为:

①《狂人日记》里“狂人”是鲁迅战斗精神的代表

《狂人日记》里的“狂人”是有过发狂记录的人,他的疯狂在文本中有清楚鲜明的表现,他虽然没有精神患者的病症却因为觉醒、反叛、抗争,被世俗者看作是狂人。狂人的形象是鲁迅战斗精神的代表,狂人反省到“自己也曾吃过人的肉”并冒着被吃的危险,“诅咒”和“劝转”“吃人的人”,虽被按住了口,还依然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这是对历史和现实做出思索的结果,与鲁迅早期呼唤的独自觉醒的“精神界战士”相契合。狂人躬行他先前所憎恶和反对的一切,拒斥先前所崇拜、主张的一切,这是超越同时代知识分子的做法,代表着包括作者在内所有知识分子所面临的困境,并用实际行动实践着鲁迅宁愿投身于“混战”中也不可止步于前的战斗精神。

②《四月三日事件》里“狂人”是余华彻底的怀疑精神的代表

余华的《四月三日事件》同样写了一个类似于“狂人”的患迫害狂的青年,他同样感到所有的人,包括他的同学,街上的陌生人,店里的营业员以及他的邻居、父母亲,都憎恶他和想迫害他; 同样认为所有的人都已经联合起来,要在四月三日这一天对他采取行动。这行动的目的是让车撞死他,总之,是要置他于死地; 他也同样坚信这行动的主谋是他的亲人——父母。余华借狂人来怀疑世界,包括亲情。余华笔下的狂人,他的怀疑与否定精神弥足珍贵,但在叙述中为了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