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非结构式问卷与结构式问卷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答案】非结构式问卷与结构式问卷的主要区别有:

(1)非结构型问卷也称开放式问卷,问卷由自由作答的问题组成,是非固定应答题。这类问卷,提出问题下列可能答案,由被试自由陈述。

结构型问卷,也称为封闭式问卷,是把问题的答案事先加以限制,只允许在问卷所限制的范围内进行挑选。

(2)非结构式问卷就题型分析,可以是填空式的,也可以是问答式的。

结构型问卷可根据是否使用文字,划分为图画式与文字式根据答案的不同形式还可划分为:选择式、排列式和尺度式。适合于使用统计方法和进行量化处理。。

(3)非结构型问卷,多用在研究者对某些问题尚不清楚的探索性研究中。因为答卷人回答自由,答案多种多样,所以整理资料比较费时费力。可使对问题的了解更深入,即时发现一些新的问题,使对问题的探讨在更深度的情况下进行。如果采用集体访问,可以将所要研究的问题提出来,供集体讨论. 填答者可不受任何约束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说明填答者的动机、态度、意见等,利于作深度研究使用。缺点是资料分散,难以统计,而且需要花费填答者较多的时间和精力。

结构式问卷有限定的答案,增强了调查对象回答的一致性。把数据列成表通常比较简明、耗时少。结构式问卷可能存在限制答卷者回答广度的缺点。

2. 简述运用比较研究法的基本步骤。

【答案】与其它研究方法一样,比较研究法同样存在一个基本的实施程序。各国学者对此发表了不同见解。

(1)德国的希克尔和美国乔治•贝雷迪提出比较研究区分为纪实、解释、并列、比较四个阶段:

①纪实一收集整理有关研究对象的资料,客观地描述事实;

②解释——多元地解释所描述的事实的含义;

③并列——将判明了的事实加以整理、并列,揭示其异同,提出比较分析所必需的假说,作出结论。

④比较——通过比较研究,验证所提出的假说,作出结论。

(2)综合各家对于比较研究法步骤的描述,可以看出,运用比较研究,基本步骤是:

①明确比较的目的,选定比较主题。这是进行比较研究的前提。其基本含义是:第一,根据研

究课题确定比较的内容,限定比较的范围,从而使比较目标明确而集中;第二,按比较主题统一比较标准。比较标准既有可比性又有稳定性。这是比较的依据和基础。

②广泛搜集、整理资料。通过查阅文献、调查、实验等多种方法,尽可能客观地搜集所要研究的教育现象的有关资料。

③对材料的比较分析。这是比较研究的重要环节,从初步分析到深入分析,要对搜集的资料进行解释、分析和评价。分析时要注意事物间的因果性和全面性。

④作出比较结论。

最后要通过理论与实践论证所得的结论。

3. 简述统计分析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答案】定量分析是教育研究中另一个基本的分析方法。它赋予研究对象一种纯形式化的符号以反映事物的特征。分析的对象是具有数量关系的资料,包括数字、文字、图形或声音等,而方法则主要是数学分析的方法。统计分析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如下:

(1)对得到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类,掌握数据分布形态和特征

现象的同质性是研究现象数量关系的前提。按不同的标志进行统计分组,突出统计对象的本质特征,保持组内的同质性和组问的差异性。以此为基础,通过计算算术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看数据的集中趋势和典型特征;通过计算方差和标准差等差异量,判断统计数据离散程度;用标准分数分析个体在群体中所处的相对位置;用参数相关(包括适用于正态分布的双列变量的积差相关和适用于等级变量和非正态分布的变量相关分析的等级相关)处理两个区间变量的关系;用回归分析解释和预测自变量的变化。

(2)对数据资料的分析处理,通过统计检验,解释和鉴别研究的结果

统计检验方法分为参数统计检验和非参数统计检验。常用的统计检验方法有:

①z 检验(应用于大样本,用正态分布理论来推论差异发生的概率,从而判断两个平均的差异是否显著)。

②t 检验(比较两个平均数以确定它们之间的差数是真的差值而不是偶然差数的概率,适用于小样本的差异显著性检验)。

③方差分析(用于评估同时比较几个平均数,可以指出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效益,准确地确定犯第,类错误的概率)。

④x 检验,适用于计数资料,将实验结果与某些理论假设上期待的结果进行比较。

(3)通过总体参数的估计,从局部去推断总体的情况。

教育研究中如何根据所抽取的样本统计量去估计总体的参数,并使这种估计尽可能客观和接近总体的真实情况,这直接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因此,必须正确掌握总体参数估计的统计分析方法。

总体参数估计分为两种,一种是点估计,这是在不知道总体参数时,用一个特定的值(统计量)如样本的平均数、样本的方差等作为总体的参数估计。使用这种方法时估计量必须具备无偏

2

性、一致性、有效性和充分性等条件。另一种是区间估计,用数轴上的一段距离来表示总体参数可能落入的范围,是用一个置信区间估计总体参数。

(4)应用教育统计作为控制变量的手段,帮助教育研究者进行科学的抽样、分组以及因素分析,以提高研究的科学水平。因素分析是从众多相关变量中概括和推论出起决定作用的基本因素,以揭示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

综合以上可以看出统计分析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充分应用涵盖了教育研究中方方面面的问题,因此,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可以根据研究主体和客体的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合理相对应的处理研究方式。

教育现象多为不确定的变量,人作为教育研究的主要对象,正是一个由量到质的渐变过程,概念划分具有不确定性,边界模糊。如好学生与差学生,能力很强与能力很弱,特别是教育包含有多方面的相互联系的因素,正是内涵的复杂性带来了简单类属的模糊性。事实证明,系统越复杂,因素越多,模糊性就越大。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应树立这样的观念:借用模糊数学的分析方法来研究教育现象,不是降低了研究的严格性,而是用更严格的方法保持研究的严格性,使我们更接近研究对象的客观实际。

(2)模糊数学所提供的分析方法

应用模糊数学方法处理的对象是类属边界和性态不明确的教育现象,基础是模糊集合论。模糊集合论扩展了经典集合的概念,对于论域u 上的一个模糊子集A ,不是简单地指明各个因素的归属,而是对u 中每一因素“指明以多大的程度隶属于它。因此隶属度是模糊数学所要量化处理的对象,要正确地构造隶属函数,使之合理和切合实际。

近年来一些学者结合教育研究进行了模糊聚类分析(对不确定事物之间的界限使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分类)、模糊决策、模糊综合评判等方面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教育研究中仅是一个起步,理论上的可行如何转化为实际操作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如综合评判指标建立的基本原则,如何保持指标体系整体的完备性、内部的独立性、各指标的可测性和

可比性,模糊集合、模糊逻辑和隶属函数在教育研究中如何具体运用,能否建立模糊模型,等等。

总之,应用现代数学方法研究教育问题. 处理分析数据资料,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要防止误用和滥用,关键在于要遵循教育科学本身的规律和特点。

4. 列举影响教育实验内在效度的主要因素(不少于5个)。

【答案】内在效度是指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联系的真实程度,即研究的结果。内在效度决定了实验结果的解释,没有内在效度的实验研究是没有价值的。影响教育实验内在效度的主要因素有:

(1)偶然事件

在实验过程中,不是作为实验处理的任何事物的出现,都可能影响到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差异,尤其是在周期较长的实验中,更可能成为一个问题。

(2)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