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618新闻与传播史论之新闻学概论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宣传的七种策略。

【答案】宣传有以下七种策略:

(1)扣帽子或称辱骂法。

扣帽子是指给某思想或某事物贴上一个不好的标签,使我们不经过检查就拒绝和谴责它。如“恐怖主义”、“流氓国家”。扣帽子经常在政治和战争时期的场合被使用,但很少用于广告。这种手段运用含有负面含义的贬损的语言或者词汇来描绘敌人。这种宣传手段试图给一个目标贴上某种公众所憎恶的标签,从而在公众中激起对该目标偏见。通常,扣帽子这种手段会以挖苦和讥讽的方式运用,经常在政治漫u 和文章中出现。

(2)粉饰法或光辉泛化法。

粉饰法是指把某事物和好字眼联系在一起,使我们不经证实就接受或赞同它,如“新政”。这种方法在政治活动和政治宣传中被经常运用。粉饰是指对于个体接收者来说有着不同的积极含义的词,而这些词被连接到具有很高价值的概念上。当这些词被运用的时候,会促使人们不假思索地接受,仅仅因为那样一个重要的概念被牵扯进来。被经常用做粉饰词的包括荣誉,光荣,爱国,自由。

(3)移花接木法或转移法。

将某种令人尊敬的事物的权威、影响力、声望转移到另一个事物上使后者更容易被接受,如名人广告。这种手段试图使接受者用他们看待一个事物的方式同样地看待另外一个事物,在思想中将两者联系起来。尽管经常地被用来将负面感觉从一个事物上传递到另一个事物上,这种手段也可以被用于正面的方式。将一个事物联系到接受者尊重或者喜爱的另外一个事物,接受者就会产生积极的感觉。但是,在政治中,移花接木法经常被用来将指责或者负面感情从一个政治家身上转嫁到另一个政治家,他的朋友们或者政党成员身上,或者政党本身。

(4)证词法。

证词是指名言或者赞同的话,不管是否仍然和当下的情况密切相关,这些话试图将一位名人或者德高望重者和一件产品或者项目联系在一起。证词法和移花接木法非常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试图将一位令人接受的人和另外一个事物联系在一起。证词法经常用于广告和政治攻势。

(5)平民百姓法。

宣传者采用平民百姓手段来试图使公众相信他的观点反应了那些普通人的观点,而他们在为普通人谋取福利。宣传者会经常试图用一些特别受众的口吻,以及用一些惯用语和笑话,来增强

这种印象。这种手段在和上面提到的粉饰法一起运用的时候最有效,来试图说服公众,宣传者对于那些他们所珍视的观点的态度和他们是一样的,因而更加有说服力。

(6)洗牌法或洗牌作弊法。洗牌法,或称选择性遗漏,是指仅仅展示那些对某种理念或者提议有利的信息而忽略那些与之抵触的信息。选择使用事实或谎言、例证或不相关的材料、合理或不合理的陈述,对某种观念、规划、人或产品作尽可能好或尽可能坏的说明。洗牌法在几乎所有形式的宣传中都会使用,并且在用来劝说大众的时候非常有效。尽管大部分在洗牌法的运用中所展示的信息是真实的,这种方法的危险在于它忽略了重要的信息。

(7)挟众宣传或乐队花车法。

挟众宣传是一种在战争期间和和平时期都最惯常的手段,并且在现代广告宣传中也扮演重要角色。挟众宣传吸引接受者去跟从人群,去加入人群,因为别人也这样做。由于通常的人总是想和胜利者站在一头,他/她会感觉不得不加入进来。但是,在现代宣传中,挟众宣传又有了一个新的方式。接收者需要被宣传说服,从而相信由于所有的其他人都在做这件事,如果他们不做,他们就会被排除在外。

2. 怎样理解“新老媒体互动构建舆论新格局“?

【答案】(1)老媒体是指传统的三大媒体:报纸、广播、电视; 新媒体是指以电脑、手机为主要终端的互联网。

(2)在新世纪开端,中国出现了两个舆论场:一个以传统媒体为阵地的舆论场,一个以互联网为阵地的舆论场。其间,虽然偶有相互互动,但基本上是互不干预,各有各的议题。

(3)2007年,以四大网络事件即厦门的PX 事件、陕西周老虎事件、山西黑煤窑事件、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为标志,新老媒体开始联手,互相配合,互相呼应,两大舆论场融合在一起,造成强大的舆论声势。2007年以后,新老媒体联动成为常态,新老媒体扬长避短,发扬各自优势,逐步形成新格局。

(4)新老媒体联动,形成了舆论新格局。舆论有其全新的特点:

①草根性。网民在互联网上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这些意见是自发的、真实的。这样形成的舆论真正表达了网民的意愿和情绪。

②突发性。网络事件爆发很突然,长则数天,短则几个小时就从一个网民上传的事情演绎成网络事件; 而且很难预测,今天不知明天会发生什么事件。

③鲜明的指向性。舆论一般都指向与民生密切相关的事情。2007年以来,土地征迁、房屋拆迁、环境污染等成为舆论主要指向。

④声势壮、影响大。网络具有的脱域性,使得网络事件摆脱空间束缚,一个令人感兴趣的议题,各行各业、四面八方的网民都在同时参与讨论、形成舆论。舆论具有全国性,声势浩大,真正形成强大的威慑力。

3. 简述新闻的分类。

【答案】新闻有各种分类的方法,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以新闻内容来分类

在中国,可以分为政法新闻、经济新闻(有些称工交新闻、财经新闻)、文教卫生新闻(包括文艺)、体育新闻、社会新闻。综合性日报往往以此把报社分为政法部、经济部、教卫部、体育部等。报纸内版面有些也以此划分。不同内容的新闻对采访、写作,对记者的知识结构有特殊的要求。

(2)以新闻发生地来分类

一般的地方报纸、电台、电视台,把新闻分为三大块:国际新闻,全国新闻,地方新闻。报纸往往按版面来划分。比如上海的《解放日报》,每天出16个版,新闻有6个版,除去第1版为要闻版外,其余5个版中,国际新闻2版,全国新闻1版,本地新闻2版。国际新闻、全国新闻、地方新闻的版面配置,反映出一家新闻媒体的编辑方针,也折射出该媒体的新闻观念。

(3)以新闻的时间性来分类

这种分类把新闻划分为两大类:突发性新闻和延缓性新闻。突发性新闻是对出乎人们预料而突然爆发的事件的报道,如突然发生的灾难(空难、火灾、车祸等)。这类新闻常常是新闻媒介的主角。延缓性新闻是对逐步发生变化的事情的报道。如天气渐渐热起来了,物价在慢慢降低等。突发性新闻有明确的发生时间,精确到几点几分几秒; 而延缓性新闻却很难有明确时间,往往只能以“近来”、“最近”、“近日”之类模糊词汇来写出时间的概数。

(4)以新闻与读者关系来分类

这种分类把新闻分成硬新闻与软新闻。硬新闻是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必须迅速,越快越好。同时还要求报道尽可能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软新闻是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并无直接关系; 向受众提供娱乐,使其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或作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软新闻的发生往往没有明确的时间界限,多数属延缓性新闻; 软新闻的公开发表也没有时间的紧迫性,它耐“压”,早一天迟一天往往无碍人局。

4. 简述李普曼对新闻传播理论的主要贡献。

【答案】李普曼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和新闻工作者。在《自由与新闻》、《舆论学》等著作中,李普曼不仅对新闻的性质及其选择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还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李普曼强调大众传播的力量,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拟态环境”的主要营造者,而且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板成见方面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可以说,李普曼是较早探讨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的学者之一。

(1)一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 )

信息环境并非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一点,但是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还通过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