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816环境化学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

【答案】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是指每千克干土中所含全部阳离子总量,

量的顺序为:表示。不同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不同。土壤质地越细,阳离子交换量越高。不同种类胶体的阳离子交换

2. 电动力修复法

【答案】电动力修复法是指将电极插入受污染的地下水及土壤区域,施加直流电,形成直流电场。污染物在电场作用下通过电迁移、电渗析流或电泳的方式离开土壤向两极迁移,最终富集在电极区得到集中处理或分离的环境修复方法。

3.

【答案】

多氯联苯

污染物。是指一组由多个氯原子取代联苯分子中氢原子而形成的氯代芳烃类理化性质稳定,用途广泛,已成为全球性环境化合物,

是水体中常见的有机污染物之一。

4. 环境污染【答案】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环境污染可以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也可以是自然活动的结果,或是上述两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简答题

5. 简述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途径。

【答案】土壤的黏土矿物和有机质对汞的强烈吸附作用,汞进入土壤后,

迅速吸附或固定,因此汞容易在表层积累。其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途径如下:

第 2 页,共 25 页以上能被土壤

(1)汞的氧化还原;

(2)土壤中胶体对汞的吸附;

(3)配位体对汞的配合一螯合作用;

(4)微生物对汞的甲基化。

6. 电动力学修复的联用技术有哪些?

【答案】电动力学修复只是将土壤中的污染物从土壤迁移到电极溶液,要将污染物彻底去除,可与其他修复技术联用。如化学技术(离子交换树脂、化学沉淀等)、生物修复、植物修复等方法结合起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污染修复效率。电动力学修复可以为微生物提供营养,提高土壤微生物的降解活性;也可以将污染物质迁移至植物根部,提高植物修复效率等。

(1)电动力学一离子交换的联用技术

电动力学修复技术与离子交换技术并用,可使土壤中重金属离子彻底去除。重金属在电场的作用下,进入电极室中,然后将富含重金属电极室溶液抽提到地面进入离子交换系统,发生离子交换后的溶液可再次通入地下循环利用。该技术的不足在于需要专用的离子交换设备,成本较高。

(2)电动力学强化生物修复技术

单纯的生物修复周期可长达若干年,传统方法多用泵将营养物注入地下以提高微生物的活性和数量,但该方法成本较高,且不适用于密实性土壤。利用电修复技术可以有效地辅助微生物及营养物质在土壤中的输送和扩散,并且有高度定向性,因此可显著节约营养物质的用量以降低成本。电动力学强化生物修复技术一般有两种应用模式,一种是在土壤中设立生物降解区以去除清洗液中的污染物,另一种是利用电场向土壤中扩散营养物质和降解性微生物。

7. 简述土壤的酸碱性。

【答案】土壤中存在着各种化学和生物化学反应,使之表现出不同的酸碱度。

(1)酸度

其酸度可分为活性酸度(来源于土壤中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的碳酸和有机酸等)和潜性酸度(来源于土壤胶体吸附的可代换性阳离子),土壤的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是同一个平衡体系的两种酸度。两者可以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处于暂时平衡状态。土壤活性酸度是土壤酸度的根本起点和现实表现。土壤胶体是(2)碱度

土壤中碱度主要来源于碳酸盐碱度和重碳酸盐碱度,不同溶解度的碳酸盐和重碳酸盐对土壤碱性的贡献不同。当土壤胶体上吸附的阳离子饱和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会引起交换性离子的水解作用,使土壤呈碱性。

第 3 页,共 25 页和的贮存库,潜性酸度是活性酸度的储备。

三、论述题

8. 举出一个DDT 生物蓄积的例子,并解释DDT 在食物链中生物累积的原因。

【答案】(1)生物蓄积定义

生物蓄积是机体长期接触某污染物质,若吸收超过排泄及其代谢转化,则会出现该污染物质在体内逐増的现象。蓄积量是吸收、分布、代谢转化和排泄各量的代数和。机体的主要蓄积部位是血浆蛋白、脂肪组织和骨骼。

(2)DDT 生物蓄积的例子

DDT 有较高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用药6个月后的农田里,仍可检测到DDT 的蒸发。DDT 污染遍及世界各地。从漂移1000公里远的灰尘到南极溶化的雪水中仍可检测到微量的DDT 。一般情况下,非农业区空气中的DDT

的浓度范围为小于

(3)DDT 在食物链中生物积累的原因

原因是其具有生物蓄积性的化学基础,即相比于水中,DDT 更易溶于脂肪。农业居民区其浓度范围

在开展灭蚊喷雾的居民内DDT 的浓度更高,

据记录高达

9. 试阐述几种无毒无害的反应介质。

【答案】无毒无害的反应介质主要有:

(1)超临界流体

超临界流体在化学反应中既可作为反应介质,也可作为反应物质参加反应。作为反应介质,超临界流体具有多种特性,诸如高溶解能力、高扩散系数、可有效控制反应活性和选择性、无毒和不可燃等。

这些特性使其只需改变压力即可调控呈均相或呈非均相的反应相态; 对受扩散控制的一些反应可显著提高反应速率;由于超临界流体的密度、黏度和极性可连续变化,故可通过溶剂与溶质或不同溶质之间的分子作用力产生的溶剂效应和局部凝聚作用的影响,有效控制反应活性和选择性。

(2)离子液体

离子液体对无机物、有机物和聚合物都有一定的溶解性,近年来已被用来替代原有的有机溶

剂作为有机合成和催化反应的介质。可进行过渡金属催化反应、区域

选择性烷基化反应等。

此外,它也是新型的清洁反应溶剂,在石油精炼、精细化工、烯烃聚合、线性烷基化、有机物分解、萃取水环境中痕量金属污染物以及在电化学中作为电解质等广泛应用。

四、计算题

第 4 页,共 2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