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海南师范大学政治学原理(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政治团体

【答案】政治团体就是那些区别于政党和国家机关,有组织地去参与政治过程和影响政府决策的社会利益群体。代表特定集团的利益,是政治团体存在的基础; 参与和影响政治过程,是它的主要任务; 通过影响法律和政策的制定来实现集团利益,是政治团体的基本政治性质。

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不可分割的领十内,在最高国家机关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民族自治地方,以实行自治的民族成员为主组成自治机关,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行使自治权利,遵照国家总的方针政策,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的事务,并积极参与全国的政治生活。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内容:

①民族区域自治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范围内的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的区域自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②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除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外,还行使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卫生等等在内的广泛的自治权。

③民族自治地方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而建立。

3. 政治权力

【答案】政治权力是指人们选择以力量对比和力量制约方式作为实现和维护自己利益要求的过程中,聚集形成的一种力量,它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拥有的对其他社会和政治力量及其他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力量。政治权力的特性包括:

①主体利益性。社会关系在现实形态上体现为人们的利益和利益关系,因此,处于特定社会关系中的政治权力的性质必然现实地表现为该权力主体的利益性。

②强制约束性。政治权力即强制约束力,因此,强制约束性是一切政治权力的基本特性。 ③专属排他险。在既定的范围和层次上,政治权力具有专属性。

④扩张延展性。政治权力是一定社会背景下的政治权力,也是与其他实际政治力量相互作用中的政治权力,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力量相互作用的发展,政治权力内在地具有扩张延展性。政治权力一经形成,就会成为支配性的能动力量,在其内在的扩展性驱使下,政治权力自发地趋向扩展。因此,为了使政治权力按照公共利益的要求运行,必须对其进行制约。

4. 院外活动

【答案】“院外活动”一词,源于美国政治学,它最初用来描绘意欲在国会立法期间影响议员的活

动。院外活动的现代含义更为广泛,它小仅包括利益集团影响议员的活动,而且也包括利益集团谋求政党、政府机构和其他公共机构的支持的活动,以及通过传播媒介等谋求一般公众支持的活动。院外活动集团以美国最为典型。院外活动包括直接院外活动和间接院外活动。直接院外活动即利益集团或其代表一一院外活动分子,在与制定公共政策的机关和个人的直接接触中影响具体的公共政策的制定的活动。相对于直接院外活动,间接院外活动是指集团通过一定的中介,如选民和大众传媒来影响政治过程。

5. 政治动机

【答案】政治动机是指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特定的政治目的的内在动力,它隐藏在人们的政治行为背后,是政治行为的内驱力政治动机作为一个心理过程,是由社会成员的利益需求和政治目标两个方面有机构成。社会成员的利益需求是指社会成员对其物质文化精神等缺乏状态的心理反应,而将对于缺乏的不满足状态转变为满足状态的欲求。社会成员的利益需求通常有自然需求(如对衣、食、住和性的需求)和社会需求(如对安全、归属、自尊和爱的需求)。社会成员的政治目标是指其对于能够满足其利益需求的政治途径和条件的综合反映,是对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及其行为、组织制度等的比较选择。

6. 民族自决权

【答案】民族自决权的主体包括三种:一是处于殖民统治之下、正在争取解放和国家独立的民族; 二是处在外国军事侵略和占领下的民族; 三是主权国家的全体人民。对于单一民族国家来说,民族自决权的主体是指单一的民族; 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自决权的主体是指一定领土范围内多民族构成的整体。在多民族国家中,少数民族享有与同一国家内其他民族平等的权利,但一般意义上的少数民族不是民族自决权的主体,个人也不能因为属于某一民族而随意主张所谓的自决权。 民族自决权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①对于受殖民统治或外国军事侵略和占领下的民族来说,民族自决权就是摆脱殖民统治,建立或恢复独立主权国家的权力。对于已经建立独立国家的民族整体来说,作为其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不存在这种意义上的民主自决权,他们享有的是属于国家主权范围的民族自治权利; ②民族自决权指各民族国家有权不受外来干涉地决定其政治地位,自由选择适合其自身发展的社会、政治和法律制度,自由追求经济、社会及文化的发展,自由处置其自然财富和资源的权利等。

二、简答题

7. 简述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资本主义世界链条比较薄弱环节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案】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资本主义世界链条比较薄弱环节取得胜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社会主义革命之所以首先在资本主义世界链条比较薄弱环节取得胜利,是因为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膨胀,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必然要求按照“资本”和“实力”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导致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更加趋于激化,为了给本国的垄断资本获取超额利润开辟道路,资本主义国家常常以战争手段来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和瓜分殖民地。在无产阶级革命方面,资本主义

固有矛盾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发展,使得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一国爆发并获得胜利,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和社会主义国家。

(2)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生产和资本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在本国范围内,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和斗争也是以资本主义国家作为主要舞台进行的。可是,当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以后,垄断资本的运动突破了一国的范围,形成了广及世界范围的资本主义体系。这一新的特点,使得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成为对世界范围内的资本主义体系的斗争,无产阶级必然在资本主义世界链条上寻求进行革命的突破口。

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造成了垄断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面临的三大主要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和加深,削弱了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力量,把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直接提上了历史日程。当资本主义在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下,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对比发生变化而使彼此矛盾加剧,导致帝国主义战争时,资本主义世界链条就会出现薄弱环节,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就会首先突破这些薄弱环节,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3)从历史发展的实际进程来看,资本主义世界链条的这些薄弱环节都是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或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这些国家发生,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是与这些国家当时的特定内外部环境分不开的:

①就其外部环境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了世界资本主义对于这些国家的控制力量,使得它们成为帝国主义势力难以顾及的国家,从而大大减轻了帝国主义势力对于这些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压力;

②就其内部状况来看,这些国家民族资产阶级势力一般比较弱小,无产阶级与农民结成阶级联盟,成为国内政治生活的强大力量,无产阶级政党具有坚强的领导能力,并具有比较强大的革命武装力量。

正是在这些特殊历史条件作用下,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首先在俄国、中国等国家取得了革命的成功,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

8. 分析利益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答案】利益对于社会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其作用主要体现在:

(1)利益是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动因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进行政治斗争,本质上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斗争,政治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进行政治统治,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 进行政治管理,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

(2)利益是一切社会政治组织及其制度的基础

社会一切政治组织及其制度都是围绕着特定的利益而建立起来的,同时也是为其所由以建立的社会成员的利益服务的。

(3)利益是社会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源泉

作为观念而存在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来自于人们的政治利益,反映着人们的利益内容和利益要求,并服务于特定的政治利益。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往往通过对于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态度、看法和论述来间接地与特定利益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