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三峡大学普通心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深度知觉(Depth perception )

【答案】深度知觉是指以视觉为基础,对自身所在空间,与自身周围空间中各事物之间关系综合了解的心理历程。包括立体知觉和距离知觉。人们不仅能够知觉物体的形状,而且能够知觉物体的深度和距离。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它是以视觉和触摸觉的联系为基础的。深度知觉比形状知觉和大小知觉更为复杂,它依赖许多深度线索。人们通过肌肉线索(生理线索)、单眼线索、双眼线索等来知觉物体的深度和距离。

2. 陈霖的拓扑实验

【答案】陈霖的拓扑实验中,采用了三组不同的图形,其中圆和正方形、三角形在形状上看去很不一样,但它们都没有“洞”,因而是拓扑等价的; 圆和环由于一个有洞,一个没有洞,因而具有不同的拓扑性质。实验时要求被试注视两个图形中的注视点,并报告注视点两侧的图形是否一样。结果显示,被试对拓扑性质不同的图形,有较高的正确报告率,说明对拓扑性质的差异更敏感。陈霖的拓扑实验表明,在视觉加工的早期,人的视觉系统对刺激的整体性质(拓扑性质)更敏感。在整体加工后,才进行局部成分或特征的分析。

3. 性格

【答案】性格是指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它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是与社会道德评价相联系的人格特质,即后天形成的品格。如诚实、坚贞、奸诈、乖庆等可作善恶、好坏、是非等价值评价的心理品质。

4. 元认知知识

【答案】元认知知识是元认知的组成成分,指主体通过经验积累起来的、关于认知活动的一般性知识,即对影响认知活动的因素、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作用的结果等方而的认识。一般储存在个体的长时记忆中,具有比较稳定的特点,以意识化或非意识化的方式对认知活动施以影响。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关于认知主体的知识,即主体关于自己和他人作为认知加工者的所有知识; ②关于认知任务的知识. 即主体关于认知活动的任务要求等方面的知识; ③关于认知策略的知识,即主体对于完成某项认知任务需要的认知方法的各方面的知识。

二、简答题

5. 简述专家与新手解决问题能力的差异主要衣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专家与新手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理解和表征问题上的差异

专家总是纵观整个问题的背景和其中各成分间的关系,因而根据问题解决时所使用的原则或

方法来理解问题; 而新手却只看到孤立的问题本身或表面,如问题陈述中所使用的词汇和物件等。

(2)问题解决速度上的差异

由于专家记忆里储存着大量的解决问题的实际经验,这使他们形成了众多自动化的解题技巧,从而保证他们解题时快速、简便,甚至不用费神。对他们来讲,许多问题己经不成其为“问题”,不需再费力去寻找答案,因为答案已经是现成的、储存在记忆中的。而新手却需要思考一步、核对一步,步子很多。

(3)问题解决过程中侧重点的差异

面对不熟悉的问题,在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专家花费其中大量的时间来对问题进行质的分析,而新手却匆匆选择一个方法,然后用大量的时间去尝试它。专家能在具体操作前花很多时间进行周密的分析,这就保证了他的解题方向往往是正确的; 而新手却会不顾毫无进展的事实,而执拗地把一个方法坚持下去。

(4)对问题解决过程的监控的差异

新手往往不会评估解决问题的结果,他们不顾答案是否合理就盲目地接受它,这正是缺乏对问题解决过程进行监控能力的表现。监控能力还表现在选择解题方法时能预期它怎样起作用、能意识到自己是否处于应试状态或是否理解了主题、在解题过程中能根据进展情况精细调节解题方法等。在这些方面,专家所具有的能力都是新手所无法达到的。

6. 当看到远处有一个人慢慢地在向我们走来时,我们可能会运用哪些线索米判断这个人离我们的远近?

【答案】根据题意,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线索来判断距离的远近:

(1)生理线索

①调节。调节是指水晶体的曲度由于距离的变化而变化。它只在几米的范围内有效,而且也可、很精确。

②辐合。辐合是指眼睛随距离的改变会将视轴汇聚到被注视的物体上。根据辐合角的大小,人们可以获得距离的信息。

(2)单眼线索

①对象重叠:如果一个物体部分地遮盖了另一个物体,那么被遮盖的物体就会被知觉得远些。 ②线条透视:两条向远方伸延的平行线看来趋于接近。

③空气透视:物体反射的光线在传输过程中是有变化的,表现为远方的物体更模糊些

④相对高度:其它条件相同时,视野中两个物体相对位置较高的那个,显得远些。

⑤纹理梯度:视野中的物体在网膜上的投影大小与密度,会随着物体距离的变化而发生有层次的变化。

@运动视差:当观察者与周围环境中的物体相对运动时,远近不同的物体在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上将出现差异。

⑦运动透视:观察者向前移动时,周围的物体也会连续活动,近处物体流动的速度大,远处物

体小。

(3)双眼线索

当两眼辐合到空间中的一点时,我们假定这样一个平而,该平面上的所有点都将投影到两眼网膜的对应区域,此平面就叫做视觉单像区。如果观察者改变他的注视点,视觉单像区也将随着变化。

7. 婴儿动作发展的主要规律是什么?

【答案】婴儿动作发展的主要规律包括三个原则:

(1)由上到下的原则。婴儿首先发展与头部有关的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最后才是脚的动作。

(2)由中心到四周的原则。婴儿首先发展头部和躯干的动作,然后是双臂和腿部的动作,最后才是手的精细动作。

(3)由简单的、无意识动作到复杂的、有意识的动作的原则。婴儿开始的动作主要是简单的大动作,意识参与的成分少,尔后逐渐发展起有意识参与的精细和复杂的动作。

8. 睡眠分为哪些阶段? 如何解释梦?

【答案】(1)睡眠阶段的划分

根据脑电图的研究可以将睡眠分为四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主要为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在这个阶段个体处于浅睡状态,身体放松,呼吸变慢,但很容易被外部的刺激惊醒。其持续时间约10分钟;

②第二阶段:偶尔会出现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称为睡眠锭。在这一阶段,个体较难被唤醒,其持续时间约为2。分钟;

③第三阶段:脑电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也会有“睡眠锭”。第三阶段大约持续40分钟;

④第四阶段:大多数脑电波开始呈现为△波,个体的肌肉进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有时发生梦游、梦口艺、尿床等; ⑤快速眼动睡眠阶段:脑的生理电活动迅速改变,△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与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作左右上下运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栩栩如生的梦境。第一次快速眼动睡眠一般持续5分钟至10分钟,再经过大约90分钟后,会有第二次快速眼动睡眠,持续时间通常长于第一次.

(2)梦的解释

①精神分析的观点

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或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在清醒状态下,由于这些冲动和愿望不被社会伦理道德所接受,因而受到压抑和控制,无法出现在意识中。而在睡眠时,意识的警惕性有所放松,这些冲动和愿望就会在梦中以改头换面的形式表达出来。

②生理学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