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含政治学研究所)626政治学原理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国家元首

【答案】国家元首是一个重要的国家机构。它是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国家元首一般分为两种形式:即个体国家元首和集体国家元首。国家元首的职权主要是:公布法律; 任免国家机关中的高级官员; 召集议会,宣布戒严、大赦、紧急状态或对外宣战; 以国家最高代表身份对外交往; 代表国家颁布荣誉、授予荣誉称号和证书等等。

2. 国体

【答案】国体,它表明一个国家的阶级性质,也就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关系和地位。

3. 理性选择理论

【答案】理性选择理沦的源头是运用经济学方法来分析政治问题的公共选择理论。理性选择理论坚持一种个体主义的方法论,坚持从个体出发来观察和分析政治现象,它首先假定了一个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个体,然后再在各种可能的情景下来计算和演绎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行动的个体可能面临的选择及其行动方案。

4. 政治关系

【答案】政治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基于社会利益要求和利益关系而形成的,以政治的强制力量和政治权利分配为特征的社会关系。它包含三个层面的关系:利益关系、由利益关系而形成的政治权力关系、益关系和政治权利关系的政治权利关系。

政治关系是人类社会政治的一般本质内容,其他政治现象是政治关系的外化和具体形态表现,发展变化,也必然要表现为人类社会政治的发展和变化。确认和保障利而政治关系的

5. 司法独立

【答案】“司法独立”是指法院和法官只服从法律,独立行使司法权。所谓司法独立,根据资产阶级国家宪法和法律以及学者的解释,有以下几层含义:

①司法权由法院和法官独立行使,不受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的干涉,法院和法官的审判活动只服从宪法和法律。

②一个法院的审判活动也不受另一法院的干涉,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也不能在其进行具体审判时

进行干涉,而只能在其判决作出后,依上诉程序变更其判决。

③法官在审理过程中坚持独立,不受各力一意见包括检察官起诉的影响,法官按“自由心证”的原则办案,也就是说法官凭自己的“良心”审理案件、行使权力。

6. 政治思想

【答案】政治思想是指社会成员在政治思考中所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政治活动、政治现象以及隐藏在其后的各种政治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自觉和系统反映,是政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它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①政治思想的主体是现实社会的各个成员;

②政治思想是人类对政治问题的理性思考,是人们认识现实并同现实密切结合的手段;

③政治思想是客观政治现实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④政治思想是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政治心理相比,它是一种显象的政治文化;

⑤政治思想是一种观念体系,包括一系列的政治认识、政治判断和政治推理。

7. 政治哲学

【答案】研究社会政治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又是研究政治理论的方法、原则体系的科学,是政治学与哲学这两大学科体系的中介环节。卞要的方法是从哲学思辨的角度,从历史或哲学的层面上解读政治观念,探讨政治生活的目标、精神、真理等政治生活的最高准则。在传统的政治哲学研究中,民主、正义、平等、自由等政治价值和相应的政体设计一直是其研究重点。

8. 政治文化

【答案】政治文化是政治关系的心理的和精神的反映,它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于政治的感受、认识和道德习俗规范的复杂综合。

政治文化是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是社会政治关系作用于大脑的产物,是由特定政治关系决定的。政治文化一般由政治心理、政治思想两个层次构成。

9. 政治表达

【答案】政治表达是指公民行使政治表达和诉愿权利的行为。公民通过法定的途径和方式表示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从而影响政府政策和行为。公民以政治表达影响政府,主要是汇成一种集体效应,使政府明确感受到某些利益要求和支持意向。政治表达的途径和方式主要包括:

①政治集会,是特定社会成员为了共同的目的临时集合起来举行会议,联合表明自己的政治观点,向政府提出某种支持或者要求;

②政治请愿,是公民向政府或地方公共团体表达自己对有关公共事务和公共政策事项的意见和希望的行为;

③政治言论,是公民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和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政治见解,主要有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

10.国家契约说

【答案】国家契约说是指国家来自人们之间订立的契约的观点。国家契约说发源于古希腊的思想家伊壁鸡鲁。至16-18世纪资产阶级政治学家格劳秀斯、洛克、卢梭等人从自然法的角度完善了契约学说,使之成为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国家统治的重要思想武器。国家契约学说认为,在国家产生以前人们处于自然状态中,并拥有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由于人们在自然状态中生活不力一便或不安全,因而相互订立社会契约,交出自己的部分权利,由此组成了国家。由此可见,国家实际上是自然状态下的人们按照理性原则形成的社会契约。国家契约学说实际上反映着资本主义的利益交换方式和交换关系。可是,由于自然状态和社会契约都只是历史的虚构,因而关于国家的社会契约观点是历史唯心主义的。

二、简答题

11.试结合实际,从公共物品供给的角度,探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答案】(1)公共物品具有规模效益特别大、积极的外部性、初始投资量巨大等一些特征。正是由于这些特征。所以典型的市场行为主体一般不愿意向社会提供这些产品,而这些物品又往往关系到国计民生,因此,要求政府承担起公共物品的供给责仟。

(2)市场不能或难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给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不利影响,包括效率和公平两个方面的减损。因为市场失灵主张政府干预时,应当记住两点:不是所有的市场失灵都可以由政府修正; 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也会导致另一个新问题出现,即政府失败。因此,在社会经济中,政府与市场作为两种调控机制,不是一个有无的问题,而是一个多少问题,关键是要针对要解决的问题,调节政府与市场在混合调节机制中的权重。

(3)一个国家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程度,至少不完全是一个科学问题,还受其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经济基础、法治化程度,乃至世界形势、时代趋势等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

12.简述当代国际关系多极化趋势的主要表现。

【答案】随着世界经济、政治的发展,当代国际关系在不断变化中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这种多极化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前苏联争夺世界霸权、干涉别国内政的行径激起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抵制和反对,破坏了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团结,导致了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同时也是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摆脱了前苏联的控制,作为独立自主的政治力量出现在世界舞台上,从而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的组合。

第二,在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资本主义世界中的欧盟与日本在经济实力上与美国已经不相上下,形成了多极化的经济格局。

第三,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出现,使世界发生了新的变化,它们不仅有力地遏制霸权主义的活动,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而且为改变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进行了不懈的斗争,推动了世界格局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