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853政治经济学之政治经济学教程考研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确定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据是什么?

【答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卞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具体的说,确定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据是: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不是惟一的经济成分,要发展多种经济成分,但为了发展社会化大生产,为了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2)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与这种状况相适应,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一定要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相适应,才能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反之对生产力发展就会起阻碍作用。与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我国公有制经济只能在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不能成为社会经济的惟一形式,这就需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即在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同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促进生产力的迅速提高。

(3)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存在、共同发展己是我国当前现实经济中客观存在的事实。

实践证明,这种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和由此形成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 分析商品的内在矛盾及其外在表现。

【答案】(1)商品的内在矛盾

商品的内在矛盾是指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矛盾。对于商品生产者而言,他生产商品是为了取得价值; 而消费者关心的则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只有将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渡给商品购买者,才能取得价值。因此,任何人不可能同时既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价值。

(2)商品内在矛盾的外在表现

商品内在矛盾的外在表现是商品与货币的对立。货币出现后,使整个商品界分成了两极,一极是商品,它们都是特殊的使用价值,要求实现其价值; 另一极是货币,它直接以等价物的形式出现,代表一切商品的价值,一切商品要实现其价值,都必须先转化为货币。这样,商品的内在矛盾,即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就发展为商品与货币的外部对立。

3. 自由竞争与垄断的关系如何?

【答案】垄断指少数企业为获取垄断高额利润而联合起来,对某个或几个部门的产品生产和销售市场实行控制或独占。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最基本的特征,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垄断和自由竞争的关系可以简要的概括成:垄断产生于自由竞争,但它没有消灭竞争,并与竞争并存。因为它没有消灭竞争的基础,即商品经济,它没有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两者的关系具体来讲:

(1)垄断是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的最本质的经济特征,垄断产生于竞争。

①自由竞争发展到一定阶段造成生产集中。

②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造成垄断。

③当垄断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时,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就发展为垄断的资本主义。

(2)垄断是在自由竞争的基础上作为竞争的对立物而产生的,但垄断并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竞争,而是凌驾于竞争之上,与之并存。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存在竞争的主要原因是:

①垄断没有消除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

②不存在由一个垄断组织囊括一切部门、一切企业的绝对垄断。社会经济活动中仍存在大量的非垄断企业,它们之间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3)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竞争不仅存在而且在竞争内容、形式、目的、手段上都有新的特点。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内容有:垄断组织内部为争夺产销份额和领导权的竞争; 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垄断组织与非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非垄断的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竞争不同于自由竞争,它的特点主要有:

①竞争的主要日的是要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以及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垄断地位。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企业之间竟争的目的在于获取超额利润,为此各企业千方百计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但结果是形成平均利润率,得到的是平均利润。在垄断时期,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目的是为了占领市场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并且这种垄断利润能够长期、稳定地维持下去。为实现这一目的,采取的方式就不仅仅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是包括其他一切有利于这一目的实现的手段。

②竞争的规模比过去空前扩大而且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在自由竞争时期,由于各企业的数量众多并且规模也较小,因而企业之间的竟争是相对平等和自由的。但是,垄断竞争是以少数大企业在某部门中的垄断为基础的,在垄断大企业与非垄断的中小企业之间进行的竞争,己不是相对平等和自由的竞争关系,而是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排挤、掠夺和控制关系。

③竞争的手段更加多样。在自由竞争时期,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运用价格手段。在垄断时期,垄断竞争更加多样化,除了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采取的手段还包括垄断技术、垄断原料来源等,甚至运用政治的和暴力等手段,以达到打垮对手的目的。另外,非价格竞争,如品种、服务方面的竞争,新产品、新技术、广告宣传和促销手段上的竞争已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④竞争的范围扩大。自由竞争的主要场所在国内。在经济领域,垄断竞争则已由国内扩展到国外,而且除了经济领域的竞争之外,在政治、军事、文化领域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⑤竞争程度更加激烈,时间更加持久,破坏性后果更加严重。垄断竞争时期的竞争更加激烈、持久,竞争造成的破坏作用更大。

4. 为什么说职工持股和股票期权制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种局部调整?

【答案】(1)实行职下持股、利润分享和股票期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种局部调整,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企业中劳资双方的利益矛盾。主要表现在:

①随着西方国家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重、工作时间的减少和各种福利的增加,劳动力供给己成为一个不容企业家忽视的问题。同时,伴随着技术进步速度的不断加快,掌握先进技术知识的专业人才已成为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资本虽然仍然是保证企业经营的必要条件,但其重要性正在逐步下降。如何保证企业员工的稳定,激发其持久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己成为企业的头等大事,雇员持股计划和股票期权为此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的企业职工现在更为关注的是社会的、尊重的或自我实现的需求,满足这些需求能够带给他们较大的激励。拥有企业股份使职工由单纯的被雇佣者变为企业的股东,依据股东身份可以参与公司事务,对以上三种需求的满足提供了一定的客观条件,故较受职工欢迎,其激励作用也较明显和持久。

(2)但是,雇员持股和利润分享并没有改变私有财产制度以及资本与劳动之间的根本关系。雇员持股和利润分享扎根于资本主义的政治和文化结构之中,是社会各派力量相互斗争和妥协的产物。雇员和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契约关系并没有改变资本索取剩余价值的权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缺陷和这种经济制度的不合理性是不会通过职工个个都成为企业的股东就能够消除的。

可见,职工持股和股票期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种局部调整,它们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本质。

5. 论垄断条件下竞争的基本形式。

【答案】垄断条件下竞争的基本形式分为垄断资本与非垄断资本之间的竞争和垄断资本之间的竞争。

(1)垄断资本与非垄断资本之间的竟争

所谓垄断资本与非垄断资本之间的竞争,是指垄断性企业与部门内部及外部非垄断的中小企业之间发生的竞争关系。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除了占统治地位的垄断资本以外,还存在着大量非垄断中小企业,这就在客观上造成了相互之间的竞争关系。在这种竞争关系中,垄断大企业总是力图排挤、掠夺或控制中小企业,其做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依靠进入壁垒排挤中小企业。大企业垄断市场的日的在于控制产品价格以提高利润,但是较高的价格和利润又会诱使新企业的进入,因而,较高的进入壁垒是维护垄断企业统治地位的必要条件。

②通过转包形式控制中小企业。垄断企业可以通过对本部门或相关部门中的中小企业实行直接控制,如通过转包制度或订立购销合同等方式,把一部分生产任务交给中小企业去做,从而把它们纳入自己的生产体系。这种做法有利于垄断企业提高其利润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