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山西师范大学美学(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形式美

【答案】形式美是指自然、生活、艺术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及其有规律的组合所具有的美。它的特点是形式美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形式美与美的形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美的形式不能脱离美的内容,而形式美对美的具体内容带有相对独立性; 形式美概括了美的形式的某些共同特征,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形式美所体现的内容是间接的、朦胧的:形式美和自然的物质属性、规律有着紧密联系。

2. 情象

【答案】情象是意境系统里的一种象。情象有别于意象,心像,言象等。它分别对应原初状态里的象和再生状态的象。原初状态的情象是指作者在创作准备,是灵感来临、原初状态下发生的情思与境象相容。情是精魂,象为形质。无情,象不生; 无象,情不能附着。再生状态的情象是指经过文字的创造而凝结成言象后新的情象,它不同于原初状态的情象就在于它更加凝练,是读者接受的新情象。

3. 反思判断力

【答案】反思判断力是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美学观点。康德对“判断力”了解的意义在于“反思判断”,这是康德之前从未有人使用过的。“反思判断力”就是审美和审目的的两种判断力。反思判断力取代了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理性理念的“图型”的说法,并且通过审美判断力奠基起来的合目的性原则,并成为作为高级认识之一的判断力的先天原则。因此,反思判断力对科学的真正确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反思批判力在知解力与理性之间起桥梁作用。

二、简答题

4. 简述18世纪德国著名美学家席勒的美育理论。

【答案】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在他的《美育书简》中首次提出“美育”这一概念,而且系统阐述了他的美育思想,主要是:

(1)《美育书简》第一次提出了现代社会人性改造的重大课题并试图通过美育的途径实现人性的改造,构建了完备而系统的美育理论体系。追求人类本性的完善,提倡理性的自由是其美育思想的核心。

(2)关于美育的内涵,席勒将其界定为“自由”。席勒所说的“自由”是一种解放的自由,它通过审美克服人性之割裂,而走向人性之完整。

(3)席勒认为,美育的特殊作用在于其是沟通感性与理性、知识与道德、自然与人文的中介,这就使美育成为由“自然之人”成长为“理性之人”的必由之路。

(4)席勒不限于仅仅从道德教育的角度来看待美育,而是从自然与人、感性与理性等基本哲学命题出发,从改变近代人的存在方式,使人重新获得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实现人性的复归这一更加广阔的领域来论述美育。

(5)席勒的美育理论作为一种人生美学,将审美看作是人的本性和人的解放的唯一途径和最重要的价值取向,旨在克服现实生活中人性的分裂,实现人性的完整,使人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这对于我国目前正在实行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6)席勒继承了康德的美育思想,肯定美育对人的塑造的积极意义,但过分夸大美育的社会意义,认为它是拯救社会的良药,这无疑是片面的。

5. 美育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答案】美育的主要途径是家庭美育,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与此同时,自然美育和艺术美育也渗透其中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家庭美育

家庭教育是美育的起点。社会是由家庭组成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是人生的起点,父母是孩子最早的教师。一个人最早接受美育,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作为美的摇篮,甚至当一个胎儿在母腹之中尚未出生时,就己经可以开始进行美育了。

(2)学校美育

学校美育是美育的重点。学校是从家庭到社会的中间环节,它对学生施行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教育,因此,比起家庭美育和社会美育来,学校美育的时间更有保证、条件更加优越、美育更加系统、效果更加明显。

(3)社会美育。社会美育是美育的大课堂。社会美育是指借助于社会上各种专门的美育设施和环境所施行的美育。比起家庭美育和学校美育来,社会美育具有更加广阔的范围和鲜明的特点。

(4)自然美育。自然美育是美育的重要方面。自然美是指客观世界中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的美。自然美对人们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体验人生、激发情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美育作用。

(5)艺术美育。艺术美育是美育的核心与主要手段。艺术美育在审美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重要作用。艺术美育是美育核心,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与途径。艺术美育之所以具有这样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是由艺术美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

6. 请简要分析社会美。

【答案】社会美主要分为五个方面,即:人物美、日常生活的美、民俗风情的美、节庆狂欢的美、休闲文化中的美。具体如下:

(1)人物美:人物美可以从二个层面去关照。

①人物美的第一个层面是人体美;

②人物美的第二个层面是人的风姿和风神;

③人物美的第三个层面是处于特定历史情境中的人的美。

(2)日常生活的美:如果人们能以审美的眼光去关照,他们就会展示出一个充满情趣的意象

世界。

(3)民俗风情的美:民俗风情是重要的审美领域。因为这里包含有人生,历史的图景,有老百姓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

(4)节庆狂欢的美:节庆狂欢是人们对日常生活的超越。

(5)体闲文化中的美:旅游文化是休闲文化的重要内容,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审美活动,也就是超越实用功利的心态和眼光,在精神上达到一种自由的境域,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7. 简答荒诞的文化内涵。

【答案】荒诞作为一种审美经验形态,比起丑来,向人们的存在的否定性方面做了更大的精进和探索,更为深入。荒诞是西方近代以来文化环境的产物,他的意蕴也主要是西方现代文化的意蕴,完全是现代西方审美活动发展的产物。理性、信仰和人的失落,现代文化和古典文化断裂,荒诞出现了,可以概括为人的存在失去了意义。荒诞最突出的品格是反叛,包括返回自然和返回自我两种方式。前者拒绝社会,嘲笑现实,后者深入内心,嘲笑人类理性的虚伪和优雅崇高的艺术追求。

8. 简述美与科学的关系。

【答案】美与科学的关系表现为:

(1)美与科学的联系

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审美情感包含着理性认识,是情与理的统一,科学探求真理的认识也包含着情感活动,也是情与理的统一; 美感和科学认识一样,都是客观世界能动反映的一种方一式,都是意识形态。

(2)美与科学的区别

①审美的想象与科学的想象是不同步的

科学的想象追求真理是非常严谨的,要有可靠的事实作根据,不容许虚构,更不允许由想象代替和构成科学的最后成果。审美的想象是追求美,可以允许虚构; 科学的想象要符合逻辑,尽量排斥感情的色彩和作用。审美的想象不必符合逻辑。

②审美情感与科学探求真理的认识不同

科学家所追求的是真,虽有热烈的情感,但情感只是作为追求真理的动力,它不能进入认识过程,更不能作为认识的结果。追求真理的认识是以理智、思想等抽象逻辑认识为其特征的。审美情感是对美的认识,与追求真理的抽象逻辑认识不同,它不脱离生动的、具体的感性形象。它是以情感体验为特征,在情感体验中虽也有理性的思维活动、理性认识的内容,但它是融化在、沉淀在情感之中的。如果说科学家的认识是以抽象的逻辑为主的话,美感认识则以对美的体验为主。

9. 我国50年代的美学讨论中都有哪些流派?

【答案】1956年,学界对朱光潜唯心主义美学观的批判引出了中国当代第一次美学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