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大理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文学综合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审美意象
【答案】审美意象是中国古代美学范畴中的一个理论观点。文艺创作过程中意象又称为“审美意象”,是想象力对实际生活所提供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生发,而在作者头脑中形成的形象显现。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首次将其用于艺术创造,指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说明构思时须将外物形象与意趣、情感融合起来,以形成审美意象。把审美意象可以分为两种,即寓言式意象和符号式意象。寓言式意象是指通过一则故事阐释一种哲学或观念,而这正是这则故事的主旨。符号式意象是指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意象和单个意象。
2. 文学批评
【答案】文学批评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学批评属于文学理论研究的范畴,既是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又是文学活动整体中的动力性、引导性和建设性因素,既推动文学创造、传播与接受,又影响文学思想和理论的发展。其涵盖内容宽泛,从作品评介到理论研究都包含其中,在西方几乎是文学研究的同义语。狭义的文学批评属于文艺学的范畴,是文艺学中最活跃、最经常、最普遍的一种研究形态。它是以文学鉴赏为基础,以文学理论为指导,对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分析、研究、认识和评价的科学阐释活动,是文学鉴赏的深化和提高。
3. 知人论世
【答案】知人论世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著名概念。出自《孟子》:“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意思是说,读一个人的文章必须了解作者的个人情况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孟子的这一原则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
4. 直寻
【答案】“直寻”是钟嵘针对五言诗提出来的创作观念。钟嵘在《诗品序》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直寻”,就是从感物动情之中直接求得胜语佳句,而不是在前人典故或诗作中寻词觅句。诗歌的创作灵感、素材和语言都有赖于“物”的感召和“情”的摇动,而不靠用事用典。在创作过程中,将当时、当地的真情实感用简明、自然的语言表达出来是“直寻”的基本内涵。“直寻”开启了中国诗学的新视野、新思路,显示了新的理论追求。
5. 《己亥杂诗》
【答案】《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创作的一组诗集。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龚自珍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在往返京杭的途中,共写了315首七绝,总题《己亥杂诗》,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己亥杂诗》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
6. 诗为“活物”
【答案】诗为“活物”是古代诗学概念。出自明代钟悍的《诗论》:“诗,活物也,游、夏以后,自汉至宋,无不说诗者,不必皆有当于诗,而皆可以说诗。其皆可以说诗者,即在不必皆有当于诗之中。非说诗者之能如是,而诗之为物,不能不如是也。”原是他对《诗经》的作品能被历代不同读者反复研求阅读,新意迭见现象的抽象概括,而其意义也普遍适用于诗歌的接受批评。钟惺认为《诗》是一种流动不居的“活物”。“活”是作品本身的一种客观属性,这不仅是因为诗歌作品意蕴丰富奥邃,还因为诗歌的艺术形式有被断章取义的灵活性。诗之为“活物”,又是读者对作品意蕴的赋予和追加。
7. 方回
【答案】方回是元诗人,字万里,号虚谷。歙县(今属安徽)人。著有《桐江集》、《桐江续集》、《瀛奎律髓》等。其诗专主江西,为“江西诗派”之殿军。所著《瀛奎律髓》,选唐宋以来律诗加以评论,“于情景虚实之间,三致意焉。而尤以山谷、后山、简斋为标准”。宗唐者多加以非笑,而学律诗者多以其书有路可寻,故传刻甚多。生平事迹见《元书》卷八九。
8. 话本小说
【答案】话本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流行于宋元时期,又称宋元话本。当时,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城市人口的剧增,通俗的民间文学在宋代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话本小说是宋代民间文学的代表。在宋代城市的大众娱乐场所“瓦肆”中,有一种以讲故事、说笑话为主的活动,即“说话”。“说话”分为四家,即小说、讲史、说经、合生。四家中,小说、讲史最为重要,影响也最大。话本就是说话人说话的底本,它主要包括讲史和小说两大类。前者是用钱近的文言讲述历史上的帝王将相的故事; 后者指的是用通行的白话来讲述平凡人的故事。
二、简答题
9. 如何理解韩愈所说的“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答案】(1)“气盛言宜”的含义
“气盛言宜”是韩愈提出的创作主张。韩愈特别重视作家精神力量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强调作家的道德行为和文艺修养。在《答李诩书》中提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气盛言宜”是指作家的道德修养境界高,则在发言、著述时,无论用词长短或声调高下,均能得宜。韩愈的“气盛言宜”即是一种精神气质、又是一种人格境界,与孟子的“浩然之气”含义接近。
气盛言宜的思想对古文运动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气盛言宜”的合理性
韩愈在《答李诩书》中说:“气水也,言浮物也; 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者毕宜。”气盛是指作者道德修养达到很高的境界。他认为,只要气盛,则发言、著文,无论言之长短,声之高下,都会是适宜的。韩愈把气与言的关系同水与浮物相比,缺乏科学的必然性,但他强调作家内在方面的道德修养对言辞文章的决定作用,还是合理的。
(3)“气盛言宜”的意义及局限
①意义:韩愈的这个论点,源于孟子的养气说。这对韩愈重气思想是有启发的,但孟子并未论及气与文的关系。韩愈的气盛言宜说,又是儒家的德行为文章之本的传统观点的发挥及运用。韩愈认为道德修养是“实”,文是“实”的外部表现。他由孟子“养气”说引申出“气盛言宜”论,其本人诗文之盛气则源于其道德、学识之“养”,对后世诗文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局限:韩愈的气盛言宜说重视作者的道德人格,重视文章的思想内容,是应该肯定的。但有重道轻文的倾向,则不利于文学的发展。
10.简述司马迁的文学思想。
【答案】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诗》三百,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的事迹和作品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或正确的政治主张,在遭到反动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发愤著书的产物。他将古人著书与他们的政治、社会生活中的遭遇、心情相联系,归结到“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提出“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的观点,即其著名的文学思想“发愤著书”说。
(1)“发愤著书”说揭示了“愤”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
作者的崇高志向与抱负不能施之于事业,没有在现实中实现,这才借“述往事,思来者”的创作进行寄托。作家的“愤”而著书,创作动力在于内心的“愤”情。这种动力具有极大的心理能量,因为“愤”常常是由于作家强烈的愿望受压抑而产生的,这种感情十分强烈。
(2)以“愤”为创作动力,其作品具有较高的品味和质量,可以“成一家之言”
“发愤著书”者都是精神生命的强者,他们有着美好正义的社会理想和社会责任心和正义感,代表着社会进步力量,又常常与环境中强大的反动势力发生尖锐的冲突,但他们人格高尚,意志坚定,不向恶势力屈服。他们对人生痛苦和生命真谛有着更深的体验,他们的“愤”不仅仅是一己私情,而蕴含着积极进步的社会内容和强烈的正义精神。因此,他们以此“愤”情作为创作动力,其作品也必然具有积极进步的思想内容。
(3)“发愤著书”说具有小同于儒家“温柔敦厚”说、“中和”之美说的美学品格
作家“发愤著书”,包含着对社会进步理想的强烈迫求和对发动实力的极度愤恨,“发愤”之作与“温柔敦厚”、“主文谲谏”之作格格不入,而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对读者具有巨大的激烈作用和鼓舞力量。“发愤著书”说对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都有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