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安徽师范大学Z0207中外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之中国哲学史教程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庄子注》
【答案】《庄子注》是西晋玄学家郭象对《庄子》进行解释的名著之一。目前学术界多数人认为,郭象注自有独到之处,但也汲取了向秀的思想,是在向秀注的基础上“述而广之”。《庄子注》代表魏晋玄学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由于它是出现在早期玄学贵无论“以无为本”理论与“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名士风气遭到崇有论驳难、批评后,因此它带有后期玄学的理论特点。《庄子注》运用“辩名析理”的解经方法,不拘泥于字词的表面含义,而是注重名理的解释,阐发其中的哲理。其中着重对“物各自生”、“独化”、“无待”、“自足其性”、“物安其分”. “内圣外王”这些思想进行了发挥,改造与发展《庄子》思想,形成了作者独特的哲学观点,使先秦道家呈现出一个新的面貌。
2. 经学既理学
【答案】“经学既理学”是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持有的基本观点。“理学”即新儒学。南宋以来,儒学发展过程中王阳明学派,使本来依靠经书为道德标准的新儒学发展成了以自我为道德标准的新儒学。顾炎武提出“经学既理学”意在重新使新儒学回归到以经学为道德标准的轨道上。
3. 《达庄论》
【答案】《达庄论》是三国时期魏国思想家阮籍的哲学著作。阮籍认为“天地生于自然,万物生于天地”。他还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在天地之中,可称之为“一体”这也是《达庄论》的主题。虽然自然界的万物形态各异,但皆是“一气之盛衰”统一于“自然一体”的气。他力图证明,人在实质上也是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达庄论》还对儒家学说进行批评,说其是分别名分、“分处之教”赞同庄周“自然一体”的思想,认为理想的至人应该能够泰然的面对生与死,完全顺其自然。
4. 一心二门
【答案】“一心二门”论出自于《大乘起信论》,为印度马鸣所作,由南梁的真谛译出。“一心”是指我们的心; “二门”是指真如门和生火门。“真如门”是指觉悟,是心的纯洁清净; “生火门”是迷妄,是小断被欲望、念头纠缠。“一心二门”阐述的是人一生之中本心不断在觉悟和迷惘中徘徊,实质是对人的思维、心理运行的机制的描述。
5. 禅宗“第一义”
【答案】禅宗“第一义”是指“吾心即是佛”“见性即是成佛”。禅宗的智慧在于对“心”、“性”
的理解上,“心”即是佛,见“性”就能成佛。禅宗因自谓“宗门”禅,宗旨是“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所以这个第一义是禅宗的根本要旨,是不落于形相、不落于言诠的妙智。因此,禅宗第一义,即不可以有任何言说,保持静默是表示第一义的最好方法。第一义的知识是不知之知,所以修行的方法也是不修之修。因此照禅宗所说,为了成佛,最好的修行方法是不修之修,即不做任何修行。
6. 《明儒学案》
【答案】《明儒学案》是由黄宗羲亲手编纂的,是系统总结和记述明代汉族传统学术思想发展演变及其流派的学术史著作。书中体现了黄宗羲的学术史观,即“一本而万殊”。《明儒学案》的思想基础是黄宗羲的“一本”与“万殊”理论。“一本”指儒家客观而本然的精神。“万殊”是指各位先生的“功力所至”得以“成家”之处。一本与万殊的相互约束与相互渗透,正表现了学术的客观走向与主观努力之间的有机统一的关系。这本书是史上不朽的文献,是我们研究宋明理学最重要的资料。
7. 形而上者谓之道
【答案】形而上者谓之道是指阴阳及其“道”的存在和变化都是不露形迹的。《周易·系辞上》中记载:“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中国哲学史上,《易传》提出的“形而上”与“形而下”、“道”与“器”这两对概念,逐渐被哲学家发展为表述抽象与具体、本质与现象、本源与派生物的范畴。汉唐以来的哲学家对“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关系展开了长期的辩论。宋代的朱熹说:“理,形而上者; 气,形而下者。”清代学者戴震则说:“形谓已成形质,形而上犹曰形以前,形而下犹曰形以后。”(《孟子字义疏证·天道》)
8. 思孟“五行”
【答案】思孟“五行”是指思孟学派所提倡的仁、义、礼、智、圣五种德行。《荀子·非十二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加以评述,荀子批评子思、孟柯“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1973年,人们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本卷后,发现一篇被定名为《五行》的古佚书。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中也有一篇《五行》。至此,五行才被明确为仁、义、礼、智、圣。
二、简答题
9. 简论孔子哲学思想的方法论。
【答案】孔子的思想即仁、礼、中庸。其中仁是核心,礼是仁的外在表现,而中庸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即方法论。
(1)中庸
“中庸”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普遍方法论原则,也是儒家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中”是指适中、中和、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标准; “庸”包含平常,不易,用三层意义。《论语》中处处可见
孔子的中庸之道。例如,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此乃文质关系上的中道。孔子评论《关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倩》),即哀乐情感表达的中道。中庸之道不是无原则地迎合所有人,更不是滑头主义的“乡愿”孔子说:“乡愿,德之贼也。”(《阳货》)
(2)时中
中庸之中有“时中”的含义。《中庸》中引用孔子之语,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时中”即符合时代的要求。孔子还提出了“权”即通达权变的观点,强调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动态的平衡统一。孔子主张“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即启发问题时要求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出发。他还提倡“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方法,即在两端之间寻求一个动态的平衡,具体分析、灵活处理问题。
10.叶适对时势的理解是什么?
【答案】叶适注重历史,认为谈道理必须与具体历史相结合,但叶适也反对知古不知今,很注重历史中的“时”与“势”。
(1)时势是历史演化中存在的客观规律。
叶适认为,时势所决定的东西,个人并不能改变,而只能去了解这种时势的规律,因势见理,方可实现天下之治,古代封建、井田制度的兴废与朝代的更迭均是时势使然。
(2)国家的治理应顺应时势。
叶适认为,国家的治乱并不能通过“空谈心性”来实现。一个明君,要掌握这种时势的规律和变化,因势利导,从而实现国家的兴盛。即不是要认定人只能被动服从时势,无所作为,而是强调顺应时势,采取积极有为的态度,让天下皆可为我所用。
11.简述司马承祯《坐忘论》的基本内容。
【答案】《坐忘论》是一部修道明理、入室炼养的道书,由司马承祯所著。
(1)全书分“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等七部分,即修道的七个层次和步骤。司马承祯结合老庄思想,吸取佛教止观禅定方法,力倡“坐忘”在道教由外丹转向内丹的进程中起了重要的理论作用,对后世道教内丹学也有一定的影响。
(2)作者认为修“坐忘之法”的第一步是“信”“信是修道之要”。他直接征引“堕肢体,黑出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以为“坐忘之法”的理论核心。在“信敬”的基础上,他在《坐忘论》中以“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的主体形式推定实现“堕肢体,黝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的步骤,之后集中讲坐忘收心、主静去欲的问题。认为“收心”是“坐忘”之要。其主静说对后来宋代理学家影响非常之大。
(3)《坐忘论》在道教由外丹转向内丹的进程中起了重要理论作用,对俊世道教内丹学也有一定影响,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