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云南大学西方美学史(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圣托马斯▪亚坤那的地位和美学思想。
【答案】(1)地位:圣托玛斯是基督教会公认的中世纪最大的一位神学家。
(2)美学思想:散见于他的《神学大全》。
(3)美学观点
①“凡是一眼见到就使人愉快的东西才称作美的”。这个定义强调美的感性和直观性,是美只关形式不沾概念说与艺术即直觉说的萌芽。
②在指出美与善一致的同时,圣托玛斯又指出美与善毕竟有分别
a. 善是欲念的对象,欲念所追求的目的不是立即可以达到的;
b. 美是认识的对象,一认识到,就立刻使美感得到满足。
这是康德的“审美判断的二律背反”说的萌芽。
③圣托玛斯在各种感官之中只承认视觉和听觉为审美的感官
a. 视觉与听觉“与认识关系最密切”,是“为理智服务的”,而审美首先是认识活动。其它感官如味觉嗅觉等所得到的快感等则主要是欲念的滴足,生理方面的动物性的反应。
b. “美属于形式因的范畴”,形式只能通过视觉和听觉去察觉。这种看法的重要性有两点:它是寻找美感与一般快感的分别的一个最早的尝试;而且确定视觉和听觉为专门的审美感官,这对后来美学的发展也起了一些影响。
④最突出的是圣托玛斯的形式主义的观点几乎与圣奥古斯丁的完全一致。他所指出的美的三个因素:完整,和谐与鲜明都是形式的因素,所以他说“美属于形式因的范畴”。
⑤在美的三个因素之中,完整与和谐是从希腊以来美学家们一向就舂重的,圣托玛斯结合到西赛罗和圣奥古斯丁所提到的颜色,另提出“鲜明”一个概念。在运用这个概念中他把美归结为神的特性。
(4)圣托马斯思想的影响和意义
①圣托玛斯集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大成,也是经院派哲学的殿军,上承新柏拉图派的神秘主义,下启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和形式主义的美学。
②他的美学思想正如他的政治思想一样,以维护天主教会的反动的封建统治为主要目的,所以在帝国主义时代,它仿然可利用来作为维护法西斯统治的思想武器。
2. 试分析歌德、席勒在艺术分析上的不同理论取向。
【答案】歌德和席勒虽同为法国同一时期的剧作家、诗人、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都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但是,由于他们哲学倾向观点的不同,他们走上了不同的创作道路。歌德受卢梭、狄德罗,特别是斯宾诺莎的影响,哲学上是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而席勒则信奉康德
的唯心主义哲学,是唯心主义二元论者。歌德和席勒分别走上了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创作道路,在艺术分析上的也有了不同理论取向,这主要表现在他们创作方法中对艺术与自然、典型问题的认识上。
(1)对艺术与自然认识的不同
①歌德与席勒早期创作美学见解之不同,主要表现在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上
歌德与席勒一个追求现实,一个追求理想,一个从客观实际出发,一个从主观想象出发;一个看重自然,一个反对自然。歌德曾研究自然科学,而席勒则是研究历史和唯心主义哲学。就是说,歌德不仅研究文艺,而且还去研究自然科学,这就使他能尊重自然,走向现实。而席勒则是研究唯心主义的东西,进行一些抽象的历史研究,就不能不使他走向概念化,一切都从抽象的观念出发。
②歌德与席勒的创作倾向不同,其创作方法也截然不同
歌德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描写对象;席勒从概念的王国里寻找描写对象。对此,歌德在同爱克曼谈话时说:“我主张诗应系取从客观世界出发的原则,认为只有这种创作方法才可取。但是席勒却用完全主观的方法去写作,认为只有他那种创作方法才是正确的。”因此,无论是在美学理论还是在创作实践上,歌德与席勒早期的观点都是不同的。歌德以唯物主义为基础,走的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而席勒是康德唯心主义的信徒,在创作上倾向理想的浪漫主义。可以说,他们一个是从客观方面去寻找现实美,一个是从主观方面去寻找理想美。
(2)对典型问题认识的不同
①歌德与席勒早期创作美学见解在典型问题上的分歧
歌德和席勒都主张一般和个别要达到统一,但他们的出发点是相反的。歌德主张从个别到一般的统一方法,席勒则主张从一般到个别的统一方法。作家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具有特征性的事物,利用某种形式把它的特征充分地表现出来,这就是作家的再创造。这种创造的成果就是典型和艺术。而作家:在创作中对于典型的描写是要在不同的个别形象里进行选择、构思,概括出反映实际生活本质和规律的形象作为一般形象,即典型。也就是从个别到一般最后达到二者的统一。
②歌德与席勒的创作指导观点、不同
歌德在谈到他们之间的分歧时说:“在我们之间还存在看一点细微的差别,我的看法是这样:在一个探索个别以求一般的诗人和一个在个别中显出一般的诗人之间,是有很大差别的,一个生出了比喻文学,在这里个别只是作为一般的一个例证或者例子;另一个才是诗歌的真正本性,即是说,只表达个别而毫不想到的,或者提到一般。一个人只要生动地掌握了个别,他也就掌握了一般,只不过他当时有意识到这一点罢了,或者他可能在很久之后才会发现。”
3. 简述莱辛在美学领域的主要贡献并分析《拉奥孔》中的“诗画界线”。
【答案】(1)莱辛在美学领域的主要贡献
通过他的名著《拉奥孔》,他指出诗和画的界限,纠正了屈黎西派提倡描绘体诗的偏向和文克尔曼的古典艺术特点在静穆的片面看法,把人的动作提到首位,建立了美学中人本主义的理想。
通过他的《文学书简》和《汉堡剧评》,和法国启蒙运动领袖狄德罗互相呼应,建立了市民
戏剧的理论和一般文学的现实主义的理论。
(2)《拉奥孔》诗和画的界限
①莱辛从比较拉奥孔这个题材在古典雕刻和古典诗中的不同的处理,论证诗和造形艺术的区别,从具体例证抽绎出关于诗和造形艺术的基本原则。
②莱辛拿雕刻和诗比较,发现一个基本的异点:拉奥孔的激烈的痛苦在诗中尽情表现出来,而在雕刻里却大大地冲淡了。
③莱辛从三个观点来考虑诗画异同问题
a. 从媒介来看
画用颜色和线条为媒介,颜色和线条的各部分是在空间中并列的,是铺在一个平面上的;诗用语言为媒介,语言的各部分是在时间雕刻中先后承续的,是沿舂一条直线发展的。
b. 从题材本身来看
题材有靜止的物体,有流动的动作:而物体各部分也是在空间中并列的,动作也是在时间中先后承续的,因此画的媒介较适宜于写物体,诗的媒介较适宜写动作。
c. 从观众所用的感官来看
画是通过眼睛来感受的,眼睛可以把很大范围以内的并列事物同时摄入眼帘,所以适宜于感受静止的物阼;诗是通过耳呆来接受的,耳呆在时间的一点上只能听到声音之流中的一点,声音一纵即逝,耳朵对听过的声音只能凭记忆追溯印象,所以不适宜于听并列事物的胪列,即静止物体的描绘,而适宜于听先后承续的事物的发展,即动作的叙述。
④化静为动的三种方法
莱辛并不否认在一定程度上诗也可以描绘物体,诗描绘物体只能通过动作去暗示,只能化静为动,不能罗列一连串的静止的现象。
a. 借动作暗示静态;
b. 借所产生的效果来暗示物体美;
c. 化美为媚。
⑤《拉奥孔》
《拉奥孔》可以说是德国最早的一部最富于吸引力和启发性的美学著作,莱辛善于就具体事例作具体分析,不是从抽象概念出发。
a. 在他的分析中,他一方面看重各门艺术在题材方面和媒介方面的特点,另一方面更特别看重作品对于观众或听众的心理效果。
b. 这种研究方式对后来资产阶级的美学和文艺批评的发展产生了一些健康的影响。
⑥莱辛的两条斗争阵线
莱辛之所以要严格辨清诗和画的界限,是和他所进行的启蒙运动分不开的。在这里他所进行的是两条阵线的斗争:
a. —条阵线是反对高特雪特所提倡的法国新古典主义;
b. 另一条阵线是反对屈黎西派和文克尔曼的片面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