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804微观经济学(含宏观经济学)之微观经济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答案】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即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边际替代率递减是消费者偏好所普遍具有的一个特征。这是因为,当人们对某一种商品的拥有量增加后,人们就越来越不愿意减少其他商品来进一步增加这种商品。事实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暗含了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表明,随着一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其边际效用越来越小。而在这里,当商品1的消费量不断增加时,其边际效用不断减少,从而使它的替代能力不断降低; 当商品2的消费量不断减少时,其边际效用不断增加,从而使它能够交换到的其他商品的数量不断增加,因此,在这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表现为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2. 公共物品

【答案】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相对应,是供集体共同消费的物品。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给公共物品下了这样的定义:“公共物品是这样一些物品,它们的利益不可分割地被扩散给全体社会成员,无论个人是否想要购买这种公共物品。要使公共物品有效率地提供出来经常需要政府的行动。”公共物品具有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两个特性:

(1)非排他性。一种公共物品可以同时供一个以上的人消费,任何人对某种公共物品的消费,都不排斥其他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也不会减少其他人山此而获得的满足。

(2)非竞用性。公共物品是提供给一切消费者的,无法在消费者之间进行分割。

由于公共物品既没有排他性又没有竞用性,所以能够从公共物品获益的人可以避开为公共物品付出费用,这称为“免费搭便车问题”。在公共物品的提供上,人们总是希望由别人来提供,而自己坐享其成。要使公共物品有效率地提供出来,经常需要政府的行动。

3. 规模不经济(diseconomies of scale)

【答案】规模小经济(diseconomies of scale )是当生产扩张到一定的规模以后,厂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使经济效益下降。规模经济是在企业生产扩张的开始阶段,厂商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规模不经济可以表示为厂商成本增加的倍数大于产量增加的倍数,因而长期平均成本上升。规模经济可以表示为厂商成本增加的倍数小于产量增加的倍数,因而长期平均成本下降。正是由于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的作用,决定了长期平均成本曲线表现出U 形特征。规模经济和规模不

经济都是由厂商改变企业生产规模所引起的,也称为内在经济和内在不经济。

4. 收入—消费曲线

【答案】收入—消费曲线是在消费者的偏好和商品的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消费者的不同收入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收入—消费曲线的形成如图所示。

(1)两种商品都是正常商品

(2)商品1由正常品变成劣等

收入一消费曲线

在图(1)中,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增加,预算线由AB 移至A'B' ,再移至A ″B ″,于是,形成了三个不同收入水平下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E 1、E 2和E 3。如果收入水平的变化是连续的,则可以得到无数个这样的均衡点的轨迹,这便是图(1)中的收入一消费曲线。图(1)中的收入一消费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它表示: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消费者对商品1和商品2的需求量都是上升的,所以,图(1)中的两种商品都是正常品。

在图(2)中的收入一消费曲线是向后弯曲的,它表示: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消费者对商品1的需求量开始是增加的,但当收入上升到一定水平之后,消费者对商品1的需求量反而减少了。

这说明,在一定的收入水平上,商品1由正常品变成了劣等品。

5. 外部性

【答案】外部性也称为外溢性、相邻效应,指一个经济活动的主体对他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影响。外部性的影响会造成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或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之间的不一致,这种成本和收益差别虽然会相互影响,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因此容易造成市场失灵。

外部性的影响方向和作用结果具有两面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那些能为社会和其他个人带来收益或能使社会和其他个人降低成本支出的外部性称为外部经济,它是对个人或社会有利的外部性; 那些能够引起社会和其他个人成本增加或导致收益减少的外部性称为外部不经济,它对个人或社会是不利的。福利经济学认为,除非社会上的外部经济效果与外部不经济效果正好相互抵消,否则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帕累托最优状态不可能达到,从而也小能达到个人和社会的最大福利。

外部性理论可以为经济政策提供某些建议,它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依据。政府可以根据外部性的影响方向与影响程度的不同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并利用相应的经济手段,以消除外部性对成本和收益差别的影响,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纠正的办法有:使用税收和津贴; 企业合并:规定财产权。

6. 阿罗不可能性定理

【答案】阿罗不可能性定理是阿罗分析市场一般均衡时得出的一个定理。阿罗认为,用投票的方式不可能把个人的偏好集中起来,形成合乎理性的社会偏好。即在非独裁的情况下,不可能存在有适用于所有个人偏好类型的社会福利函数,这就是著名的阿罗不可能定理。

阿罗不可能定理包含两项重要假设:每个人的偏好是可以排序的; 每个人的偏好次序是传递的。根据这两项假设,阿罗指出,要建立一种社会福利函数必定要违反他规定的下列五项条件的一项或若干项,否则社会福利函数就无法建立。这五项规定或条件为:

①自由三元组条件:在所有选择方案中,至少有三个方案,对之允许有任何逻辑上可能的个人选择顺序。

②社会选择正相关于个人价值条件:如果某一选择方案在所有人的选择顺序中地位上升或保持不变,且没有其他变化发生,则在社会选择顺序中,这一方案的地位上升,或至少不下降。③不相关的选择方案具有独立性条件:第一,任何两个选择方案的社会选择顺序仅仅依赖个人对这两个方案的选择顺序,与个人在其他不相关的备选对象上的选择顺序无关; 第二,任何两个选择对象之间的社会偏好顺序仅仅依赖于个人相应的选择顺序,而与偏好强度等因素无关。

④公民主权条件:社会选择顺序不是强迫的。

⑤非独裁条件:选择规则不能是独裁的,即不存在这种情况:一个人的选择顺序就是社会的选择顺序,所有其他人的选择是无足轻重的。

阿罗证明了不存在一个选择规则或选择程序能够同时满足上述两个假设和五个条件,这表明由个人选择合乎逻辑地转化为社会选择的过程包含巨大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