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814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及答案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必然王国
【答案】必然王国,是指人们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必然性尚未认识和掌握. 因而人的活动和行为不得不受这种盲目力量的支配和奴役的状态。必然王国是指人们对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无能为力的状态。即对自然规律的无知,因而受自然规律的束缚; 同时由于对社会规律一无所知,以及私有制的狭隘性,人们又受自己创造的社会力量的束缚。
“必然王国”更深一层的含义在于,在社会发展中历史地形成的不合理状况,即人类主体在自身的生存活动中受外在客观力量(必然性)奴役的物役性现象,是在人类发展中将要被超越的历史现象。在这一层含义上,“必然王国”是指资本主义以及此前全部人类社会历史,即由物役性的自然必然性和经济必然性支配的人类历史时期。
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真正人类历史的史前时期中,人类主体实际上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他们历史地处在被外部客观力量强制性支配的“必然王国”中。
2. 自在世界
【答案】自在世界又称天然自然,这一概念包含着两重含义:
①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在人类社会产生前,客观的自然界早就独立地存在和发展着了,这是人类世界产生前的先在世界。
②自在世界又是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自然界在广度上和深度上都是无限的,永远存在着人类活动尚未达到的部分,即尚未被人化的部分,世界的这一部分仍然属于自在世界。
3. 物质
【答案】物质是指在人们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有着无限多样的形态,无穷的变化发展,但归根结底都是客观实在的外在表现,都是物质的外在表现。
4. 物质
【答案】物质指在人们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有着无限多样的形态,无穷的变化发展,
但归根结底都是客观实在的外在表现,都是物质的外在表现。
5. 客体非对象化
【答案】客体非对象化,是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在生产实践中,主体一方面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输出改变着客体,同时也需要把一部分客体作为直接的生活资料加以消费,或者把物质工具作为自己身体器官的延长包括在主体的生命活动之中。这些都是客体向主体的渗透和转化,即客体主体化。实际上,人通过改造对象的活动消化精神产品,使之转化为主体意识的一部分,也是客体非对象化,即客体主体化的表现。
二、论述题
6. 试分析社会进步过程中的代价。
【答案】代价是与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直接相关的概念,指人类为社会进步所作出的牺牲或付出以及为实现这种进步而承担的消极后果。
(1)人类在价值追求过程中付出的代价,是基于自己的选择和实践而产生的与自身价值取向的背离。具体表现如下:
①代价是人们在众多价值目标中,由于选择了优先发展的主导性价值目标,从而导致其他价值目标被抑制、损害甚至牺牲。
②代价是人们在追求价值目标的过程中,由于内在矛盾和复杂条件的制约而产生的对人的消极作用。有时人的活动的结果甚至可能与人的要求完全相反。
③代价是由人的错误、失误所造成的背离自身价值取向的消极后果。人们总是在追求重要的价值时才肯付出必要的代价,没有人的积极能动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实现活动,就无所谓代价的付出。
(2)代价的分类具体表现为:
社会发展的价值标准随着历史条件、价值主体的不同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以此为根据,可以对社会进步过程中的代价予以分类。
①从人的活动所赖以进行的前提来看,可分为投入性代价与选择性代价;
②从代价对人类进步的意义来看,可分为必要代价与非必要代价;
③从代价发生作用的时效性来看,可分为短期代价和长期代价。
(3)从人类社会总体发展来说,代价的付出是不可避免的。具体分析如下:
①人类发展的需要与这种需要的满足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距离,越是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历史阶段,人类的发展越要付出较大的代价。在社会发展仅能满足人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时,人们不得不放弃其他方面需要的满足。
②无论社会或人的发展都是一个历史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也不可能一下子全面推开。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某一方面的突出发展必然会抑制或延缓其他方面的发展,从而使社会和人的发展片面化,由此而在某些方面作出牺牲即付出代价。
③合理的社会发展应当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但在现实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活动主体认识上的局限性和价值选择上的盲目性或片面性,最后活动的结果很难达到这种统一,因而难
免付出代价。这并不是说,在任何历史条件下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都必须付出代价。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只要活动主体所制定的发展目标正确,所采取的途径或手段合理,所运用的防范措施得当,发展就可以少付代价甚至不付代价。社会进步在总体上代价付出的必然性,并不等于任何具体过程中任何代价付出的必要性。
(4)如何正确看待发展中付出的代价:
发展既不能不付出代价,又不能付出过大代价,关键在于把握住合理的代价付出的“度”。把代价控制在一定的度之内,才能保证社会和人健康发展,促进社会进步。超过了一定的度,就会抵消发展的积极成果,甚至引起事与愿违的消极后果。如果不能防患于未然,任凭消极因素长期积累,一旦导致危险的局面出现,可能需要付出的代价更大。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合理的度的确定有其基本的标准。具体说来,人们在确定和把握代价付出的度时,应充分考虑社会和民众对代价的承受能力、大多数人基本利益的维护以及社会的稳定与正常运行。
(5)社会发展中代价的支付,总的说来应遵循四个原则:
①该付的必须付,不该付的绝对不能付。
②该谁付的谁要付,不该付的不能让其付。
③该付时要适时付,不该付时不能盲目付。
④该集中付的要集中付,不该集中付的要分开付。
7. 依据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原理,批驳庸俗的经济基础决定论和上层建筑决定论。
【答案】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表现为: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经济基础是根源,上层建筑是派生物,无论是政治的上层建筑,还是思想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一切都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任何上层建筑现象都可以从经济基础中找到根源。
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或迟或早就会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在经济关系领域居于统治地位的,就必然要在政治和思想领域中居于统治地位。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总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
经济基础变了,上层建筑也要随着改变。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不仅推动了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而且也决定着上层建筑变化发展的方向。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仅经济基础根本性质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根本性质的变化,就是在同一个社会形态里,当经济基础发生量变或部分质变时,上层建筑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有反作用
①上层建筑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包括三个方面:
a. 服务的方向。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方向,可以概括为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千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