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975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硕士]之心理与教育测量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测验标准化

【答案】测验标准化是指测验编制和施测所遵循的一套标准程序。其内容包括确定目的、科学命题、选取代表性样本、做题目分析、确定统一的指导语和施测条件、规定评分与解释、分析测验的信度、效度等。其目的在于使编制或修订的心理测验符合标准测验条件的程序。如果测验结构好,样本大且有足够代表性,对所测查的心理变量是在符合常模要求的标准情况下取样的,其测验就是标准化的、有成效的。

2. 成就测验与能力倾向测验

【答案】成就测验是测量个体在各方面学习成就上所达到的结果和程度的测验。广义上包括学校内的学科测验、训练场所评量训练结果的测验、大学联考、高考等。能力倾向测验是为测量特殊能力或能力群而专门设计的工具,它可以用来预测一个人在某些学科或职业上成功的可能性。成就测验与能力倾向测验的异同:两者皆测量认知性特质,内容上有重叠之处。但能力倾向测验测量的是一般性、广泛的潜力,它可以产生在未受教育或训练之前;成就测验所测量的多为特殊性或局限性的能力和学识,是受教育或训练之后的学习成果。就测验功能而言,成就测验测量教育或训练的成果,着重于评量;能力倾向测验主要目的为预测个人在未来教育训练上可能有的表现。

二、简答题

3. 题库的基本要求是哪些?您认为建设题库有什么好处?

【答案】(1)题库的基本要求

①植基于一种科学的测量理论。

②贮备有一定数量的试题,所有试题品质优良,技术参数完备。

③题库内部结构层次清楚、分类严谨,试题检索方便。

④题库管理方便、可控性强、易于维护更新。

⑤保密性强。

(2)建设题库的好处

建设题库可以解决一些大规模的标准化学绩测验应用范围广,施测周期短,对试卷的需要比较频繁的问题。应用题库组拼标准化学绩测验的试卷,具有经济、高效、而且保密性强的特点。

4. 概化理论的测验情境关系学说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答案】概化理论的测验情境关系说的基本含义是:

(1)概化理论提出了测验情境关系说,认为在不同的测验情境关系下,测量误差的结构不同,误差量也不同。概化理论认为,研宄测量必须先研宄测验情境关系,并且测验情境关系是由一个测量目标和若干个测量侧面构成的。

(2)概化理论指出,一个测量侧面可以有不同的水平。测量侧面还有随机侧面与固定侧面之分。

(3)每固定一个测量侧面,测量的误差就会减小一些,测量的信度和效度就会提高一些。但是这种信度、效度的提高是有代价的,其代价是对于测量结果分数可解释的范围将变小。在测量中测量侧面被固定得越多,测量的信度、效度也就越高,但测量目标所受的限制也就越来越大。

(4)一旦所有侧面均被固定,测量误差没有了,测量也就没有了实际意义。因此,测验情境关系中至少有一个测量侧面应该是随机的。

(5)由测验情境关系分析而得出的概化理论的另一个重要思想就是测验的真分数不止一个。

(6)在不同的测验情境关系下,测量的信度也不相同。

总之,概化理论提出的测验情境关系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任何测量都是依赖于特定的测验情境关系的,测验情境关系中的测量目标、测量侧面、测量侧面的水平都是会变化的,它们的变化会引起测验误差的来源、测验误差的大小、真分数的种类以及测验信度的变化,同时测验分数的解释范围也发生变化。

5. 试析创造力的实质与表现。

【答案】(1)创造力的实质

①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造力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条件,在创造力中创造思维和创造想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②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等人认为,发散思维表现于外部行为就代表个人的创造力。重视发散思维在创造能力结构中的作用,并不排斥聚合思维的作用。人们在进行创造思维时,整个过程反复交织着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创造能力包含独特性和有价值性两个基本特征。

(2)创造力的表现

吉尔福特与其同事霍夫纳尔将创造力的表现归纳为六点:

①敏感性,即容易接受新事物,发现新问题。

②流畅性,即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对于特定的问题情境能顺利产生多种反应或提出多种答案。

③灵活性,即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性,具有灵活改变定向的能力,能发挥自由联想。 ④独创性,即产生新的非凡思想的能力,表现为产生新奇、罕见、首创的观念和成就。 ⑤再定义性,即善于发现特定事物的多种使用方法。

⑥洞察性,即能够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清其内在含义、特性和多样性,能进行意义的变

换.

6. 试分析分数分界点在目标参照测验的质量评估中的作用。

【答案】目标参照测验是参照某一明确界定的行为标准进行解释的,这一标准就是测验分数的分界点,亦称切割分数线,或称及格线。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分数分界点在目标参照测验的质量评估中的作用。

(1)根据分数分界点,可以将被试进行分类,通常分为“及格”和“不及格”两类。在这种分类过程中,分界点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

(2)就目标参照测验本身而言,分数分界点并非必需。可以用“被试掌握了测验的内容范围的百分之多少”来解释被试的分数,而不必在测验分数这一连续体上寻找某个切割点,进而将被试断然分为两类:掌握者或非掌握者。一般来讲,人们倾向于认为知识的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知识的掌握也只是一个程度的问题,因而从理论上说并不存在可以清晰辨别的掌握者或“非掌握者”。这使得分数分界点的确定成为测量学家们争议最大,存疑最多的问题。

(3)在目标参照测验的实际应用中,分数分界点的确定却是无法逃避的问题。在教育领域,

“某学生是否达到了升一个年级所要求掌握的最低知识技能水平”,常常需要根据测验结果来判断:

从而对该学生“升级”或“留级”,“毕业”或“肄业”等作出决策;在专业领域,也常需要根据资格或水平考试结果来判断考生是否达到从事特定专业工作所需的最低水平,从而作出是否给予颁发合格证书的决策。在这些实际需要中,人们不得不去寻找一个最低标准,一个分数分界点或及格线,将考生分为及格或不及格两类。而且,这一分界点的确定科学与否,直接决定了最终决策的正确与否。

7. 离差智商与比率智商的本质差异是什么?

【答案】(1)离差智商

离差智商,是指一个人的智力偏离本年龄组平均水平的方向和程度。测验规定,100为平均水平,如果一个人智商分数高于100, 则表示高于平均水平;若小于100, 则表示低于平均水平。离差智商反映的是一个人与其同年龄组人的智力分布相比较下,所处的水平位置。

离差智商的公式是:其中反映了所有人的分数相对于平均数偏离的程度,说明了整体中各个分数的分布状况,离差智商也就因此而得名。100分为定义的平均智商;15是为了取消除法中的小数,并使所得的商与100有可比性而人为规定的。

(2)比率智商

比率智商:191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推孟修订的比纳一西蒙量表使用智商(IQ )这个概念来作为智力的测量指标,更加有利于不同年龄儿童智力的比较。

斯坦福一比纳智力测验中的智商是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也称比率智商,计算公式为:智商(IQ )其中,智力年龄是受测者通过测验项目所属的年龄。IQ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