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贵州医科大学医学人文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心理学导论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人格

【答案】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绪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和功能性等特征。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和环境、教育等先后天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同时,人在各种环境、不同的时期状态下表现出的人格特征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人格又是有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它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人格是一个复杂系统,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

2. 注意稳定性

【答案】注意稳定性是注意的品质之一,也叫持续性注意。它是指人能够将注意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地保持在某个认识的客体或活动上。例如,学生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课。注意的持续性是衡量注意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用警戒作业来测量,这种作业要求被试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地完成某项工作,并用工作绩效的变化做指标。这种品质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

3. 二因素说

【答案】二因素说是智力结构理论之一。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用因素分析法对当时各种智力测验材料进行了分析,提出智力二因素说。认为智力是由一般因素(g )和特殊因素(s )构成,完成任何一种作业都必须依靠这两种因素。一般因素是智力的首要因素,它代表个人的普通能力,是一切智力活动的主体; 特殊因素代表个人的特殊能力,只和少数活动有关。各种智力测验就是通过广泛取样而求出一般因素。它对理解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的区别,制定测验这些能力的手段奠定了理论和实验基础。但不足之处在于他把这两个因素对立起来。

4. 社会惰化

【答案】社会惰化是指在群体中与许多人共同完成一项工作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在人们的观念中,参与一项活动的人数与每个个体的活动效率应该是成正比的,所以才有“人多力量大,好办事”的说法。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心理学家达谢尔(J.F.Dashiell ,1930)曾用实验的方法测量拔河比赛中每个人的用力水平,结果发现,如果一个人独自拔时,平均拉力可达63千克; 两人一起拔时,每人平均拉力下降到了59千克; 3人拔时继续下降为53.3千克; 8人拔时人均仅剩31千克。1988年,杰克逊等人(J.M.Jackson )总结了49项同类研究,涉及被试总数超过4000人,得出的结论是,当一起完成一项共同活动的群体规模越大,个人所做的努

力水平就越低,当群体人数达到8人时,个人努力的程度只有单独工作时的80%左右。在一定范围内,随群体规模增大,个人努力水平还在继续下降。此现象为社会惰化现象。

5. 皮格马利翁效应

【答案】皮格马利翁效应指教师对学生的行为或学习成绩的良好期望,会使学生产生顺应这一期望的变化,也叫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代的一位善于牙雕的国王,由于他把全部精力倾注在雕刻的美丽少女上,竟使雕塑活了起来。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在课堂环境下做了实验,发现在教师的赞扬下,学生的学习成绩相对于没有受到表扬的学生有明显的提高,说明教师的暗示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等有重要的影响。

6. 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答案】习惯化与去习惯化是一种广泛使用于婴儿认知研究的实验范式。习惯化是指由于刺激的重复的出现,儿童有机体就逐渐减少对它的反应强度,也就是不再引起它的注意。这表现在注视时间的减少、心率降低、呼吸变缓和吸吮奶嘴的频率的变化等。去习惯化是与习惯化相反的过程,是指习惯化发生后,一种新的刺激出现,又使有机体的反应恢复到一种较高的水平的现象。

7. 婴儿的分离焦虑

【答案】婴儿的分离焦虑是指婴儿在与父母分离或面临分离的威胁等情况下,表现为恐惧、焦虑紧张、不安等情绪反应。这种分离焦虑几乎与婴儿和主要抚养者依恋的建立同时发生。其产生与婴幼儿的认知能力、应付情境的能力以及依恋关系的性质等因素有关。

英国学者鲍尔比1973年研究认为,婴儿的分离焦虑发展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1)反抗阶段。与亲人分开后,婴儿非常不安、悲伤,竭力想回到亲人身边,有大哭、四肢乱动等动作。

(2)失望阶段。婴儿感到无法招回亲人,反抗行为减少,表情迟钝,动作减少。

(3)超脱阶段。此时婴儿会接受别人的照料,能比较正常地活动,但当母亲或其他亲人来看他时又会表现出不安、哭闹。

8. 突触

【答案】突触指在神经元结构中,一个神经元和另外一个神经元之间接触的部位。突触包括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分。神经递质在中间释放和传递。这种结构保证了神经冲动从一个神经兀传递到相邻的另一个神经元。突触分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前者是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时,突触小泡释放出具有兴奋作用的神经递质; 后者是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时,突触小泡释放出具有抑制的神经递质。

二、单项选择题

9. 看同样一个人,由于距离远近不同在视网膜上视像大小相差很大,但我们总认为他并没有什么变化,这是( )。

A. 知觉整体性

B. 知觉选择性

C. 知觉理解性

D. 知觉恒常性

【答案】D

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成熟是训练的前提条件,训练对成熟只能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B. 训练决定机体成熟

C. 训练是机体成熟的前提条件

D. 训练对个体的成熟没有影响

【答案】A

11.维持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对情绪有唤醒作用的是( )。

A. 网状结构

B. 边缘系统

C. 丘脑

D. 下丘脑

【答案】A

【解析】网状结构按功能可分成上行系统和下行系统两部分。上行网状结构也叫做上行激活系统,它控制着机体的觉醒或意识状态,对保持大脑皮层的兴奋性,维持注意状态有密切的关系。如果上行网状系统受到破坏,动物将陷入持续的昏迷状态,不能对刺激作出反应。

12.行为主义的诞生是在( )。

A.1910年

B.1912年

C.1913年

D.1914年

【答案】C

13.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前运算阶段思维的主要特点是( )。

A. 可逆性

B. 守恒性

C. 形象性

D. 互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