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摘 要
发育早期的经历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结构、功能、调节有着深远的影响。就人类而言,出生早期的伤害和药物滥用对HPA轴的功能有长期持续的作用。例如,幼儿期遭受过虐待和遗弃的人,在成年后往往表现为HPA轴的基础活性升高,对剧烈刺激的敏感度增加。而且,这些早期的经历会增加成年后焦虑和抑郁症发病的几率。出生早期,大鼠和小鼠都依赖于母亲的体温、食物和身体的代谢物,在这个阶段,经历过隔离处理的幼体,在之后的生活中会引发持续情绪相关的行为应激和心理应激。幼体隔离(maternal separation,MS)模型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研究幼体应激与成年后行为异常,揭示潜在机制的动物模型。棕色田鼠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其出生的前两周是脑发育的关键时期,我们用刚出生的棕色田鼠来做幼体隔离(maternal separation,MS)应激实验,来研究早期应激对动物成年后的行为改变。因为应激必然会分泌应激激素,即糖皮质激素,所以同时设置地塞米松组模仿早期应激,就幼体隔离应激和幼体注射地塞米松(dexmethsone,DEX)所表现出来的生理和行为差异作一比较,对其内在的神经内分泌联系进一步分析探讨。在棕色田鼠出生的前两周(0-13d),每天将幼体从巢中取出,对幼体施以3个小时的隔离应激,待其成年后测试MS对社会行为发育的改变。同时,我们研究了初生时(0-7d)接受临床剂量DEX治疗的棕色田鼠成年后的社会行为发育的改变。之后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配偶选择行为和社会互作的变化,以及行为测试后棕色田鼠特定脑区FOS蛋白和雄激素受体(AR)表达的差异,从而探究这些行为变化内在的神经调控机制。本实验主要围绕新出生时外源性DEX、幼体隔离对棕色田鼠社会行为发育所产生的作用开展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结果:
1.将出生的F2代分为三组,隔离组(MS)、药物组(DEX)和对照组(UNTR),待其成年后(60-90d)测定其社会行为。成年后进行配偶选择实验发现,UNTR组雌性和雄性棕色田鼠因配对时间较短,干扰因素较多,实验鼠对配偶鼠均没有表现出明显的选择偏好,P>0.05;而MS组雌性和雄性都表现了出明显的选择偏好。幼体隔离减少了雌性棕色田鼠对陌生异性鼠的的访问时间,主要是因为对陌生鼠的探究时间、频次降低。雄性棕色田鼠对配偶鼠的的探究时间、善待潜伏期均降低,且在配偶箱中的非社会行为时间增加;对陌生异性鼠的攻击行为潜伏期以及防御潜伏期均降低,表现出较明显的选择偏好。雌性表现为对陌生异性鼠的探究时间、频次降低。而雄性对配偶鼠的探究时间、善待潜伏期均降低,且在配偶箱中的非社会行为时间增加;对陌生异性鼠的攻击行为潜伏期以及防御潜伏期均降低。表现出较强的选择偏好。
2. DEX组雌性对配偶鼠具有选择偏好,DEX组雄性棕色田鼠对配偶鼠不具选择偏好。在配偶选择实验中,雌性表现为对陌生异性鼠的攻击行为持续时间增加、潜伏期下降。雄性对棕色田鼠配偶鼠的防御时间降低,潜伏期增加,探究时间,频次都下降;善待行为频次增加,潜伏期下降;对陌生异性鼠的攻击行为潜伏期下降。
3. MS组相对UNTR组,雌性棕色田鼠在社会互作实验中,攻击行为的时间、频次均显著降低、自饰行为显著增加。雄性棕色田鼠的社会探究行为时间增加。FOS和AR的表达结果和行为结果相一致。
4. DEX组相对UNTR组,雌性在与同性陌生鼠的社会互作实验中,攻击行为的时间显著降低。FOS和AR的表达结果和行为结果相一致。
这些结果的获得说明出生早期的幼体隔离和接受DEX处理对棕色田鼠的社会行为发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与中枢神经和雄激素系统具有复杂的神经联系,共同调控动物的社会行为,这对于进一步揭示早期幼体隔离应激或是药物的作用,研究孤独症、暴力倾向等社会问题有着很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