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北大学文学作品分析(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艾青诗歌意象特点。

【答案】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与太阳。

(1)“土地”

“土地”的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 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把这种感情表现得最为动人的,是他的《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的这两句诗,真实而朴素,却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来自民族生命深处,因而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土地”的意象还凝聚着诗人对于生于斯、耕作于斯、死于斯的劳动者最深沉的爱,对他们的命运的关注与探索。艾青最真切的诗情都是献给中国的农民的: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就是一个地主阶级叛逆的儿子献给他的真正母亲——中国大地上善良而不幸的普通农妇的颂歌。在艾青的笔下,“大堰河”成了“大地”、“母亲(乳母)”、“农民”和“生命”多重意象的组合。

(2)“太阳”

“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灵魂的另一面: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向太阳》全诗九节,共分四个段落:一至三节,“我”从昨天来:“昨天”我生活在“精神的牢房里”,“被不停的风雨所追踪,为无止的噩梦所纠缠”——这是对旧中国人民命运的高度概括。四至五节,正面唱出了太阳之歌。这是“现代化城市”里的“太阳之歌”,诗人所要追求与表现的是现代化社会的新的理想,因此,人们从太阳里所受到的启示是:创造性劳动、民主、自由、平等、博爱与革命。六至七节,歌颂“太阳照耀下”的抗日解放战争新时代里,祖国山河的苏醒与人的新生。诗人着重抒写了现实生活中的伤兵、少女、工人及士兵的形象,写出了他们新的精神面貌。八至九节,转向写自己内心的感受,在新时代里灵魂的改造:与寂寞、仿徨与哀愁告别,勇敢地走向太阳,走向新生活。这首诗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歌颂了抗日解放战争给民族带来的新生。

2. 简述胡风的文艺思想。

【答案】胡风的文艺思想包括主观战斗精神、人道主义、民族形式等,其文艺思想对他的后半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是当时社会对“胡风反革命集团”批判的直接原因,从而使其成为文艺批评自由和民主的殉道者。

(1)胡风文艺思想的主要来源

①马克思主义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潮;

②市白格森的生命哲学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等;

③对鲁迅文艺思想的继承。

(2)胡风文艺思想的主要内容

①坚持文艺的审美特性,在按照唯物史观肯定文艺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前提下,他把艺术的美与形象思维相联系。

②提倡现实主义,反对概念化、公式化和客观主义、自然治愈。他认为只有现实主义才反应艺术的规律,认为现实主义的“写真实”应包括写出生活的“阴暗面”和“劳动人民精神奴役的创伤”。

③创作过程中作家的“主观战斗精神”。其内涵包括作家对生活的批判态度、战斗热情和把握生活的能力。

④宽泛地理解生活,并非“只有工农兵的生活才算生活”,反对题材决定论。

⑤“内容决定形式”,认为“旧瓶新酒主义本质上是反抗现实主义的”。

⑥文学应主要描写人,要表现人道主义精神。

(3)胡风文艺思想的影响

胡风的文艺思想对他的后半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主观战斗精神招来那些传统理论的坚持者和左倾理论家的追随者的极力反对,以致含冤数十载。他的现实主义在当时的政治气候和思想理论环境下,显然是和者必寡的,势必受到“正宗”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责难和批评。他的“份十万言”试图争取被剥夺了的反批评的权利,但结果却事与愿违,成了含冤终身的一大憾事,做了文艺批评自由和民主的殉道者。

总之,在当时的社会政治条件下,胡风文艺思想在理论上的自觉意识和强烈的自我意识,与无个性的传统文化观念和服从意识,不可避免的产生了矛盾,而且必将为传统的价值观念所不容,他的悲剧成了一种历史的必然。

3. 参照周作人的散文理论分析其散文创作的风格特点。

【答案】(1)周作人的散文理论1921年周作人发表《美文》,文中将“美文”界定为论文的一种,不过它不是批评的,不是学术的,而是艺术的。可以是叙事的,也可以是抒情的,但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美文要真实而简明,也就是讲真话、说自己的话,是个人“言志”之作。正是他的提倡,才真正从理论上确认了文学性散文的地位,摆到了与小说、诗歌、戏剧同等的位置。

(2)周作人散文创作的美学风格

①平和冲淡

周作人的散文旱现出平和冲淡的风格,这首先是情感表现上的平和冲淡,它往往不是以大波大涛的形式,而是以节制平和的方法,化汹涌为平和,变冲动为宁静,使作品具有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美学格调。此外,他的散文中还有另一面,即不能平淡,具有“闲而不适”的特点。

②幽默诙谐

周作人前期的一些针贬时弊的散文,虽不乏讽刺味的笔墨,但更多是以幽默味表现出来。通过寓庄于谐、寓谐于庄、庄谐并出等艺术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倾向。周作人的散文讲究趣味,更讲究机智,趣味和机智两者相结合,形成了诙谐幽默。

③含有苦涩的韵味

周作人的散文可以说是他寂寞内心的情感符号,其散文无一不折射出这种苦涩的情感。他常常把苦涩味和简单味放在一起,并作为一种审美情趣熔铸在他的散文中,这使他的散文有生活、有文化,并且耐读、耐寻味。

④宽阔的艺术空间

从情感角度看,由于周作人多采取“以我观物”的视角,因此在他的散文中常常有自己的“发现”,跃动着千姿百态的灵性,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想像力,由自然到人生,由现实到梦想,由回忆到预言,腾挪跌宕,开阔自如,展现了无比宽阔的艺术空间。

总之,周作人强调尊重创作个性,书写表达作者各自的情思,主张“人生的艺术派”,提倡人的文学。他以人道主义为本的为人生的文学,强调文学是人性的、人类的,也是个人的。正是他的提倡,才真正从理论上确认了文学性散文的地位,摆到了与小说、诗歌、戏剧同等的位置,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4. 选择一位作家,结合文学史知识解读他(她)分别写于1949年前和写于1949年后的两部作品,并作比较。

【答案】(1)张爱玲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特而又才华旷世的女作家。

四十年代是张爱玲小说创作主要时期,这一时期作品比较集中,1944年出版了第一部小说集《传奇》,这部小说集收集整理了张爱玲最经典的10篇作品,《金锁记》《沉香屑》《倾城之恋》《茉莉香片》都收集在这部集子里。

五十年代以后张爱玲的小说作品比较零散,但优秀的作品仍比较多,1951年发表了《十八春》和《小艾》,随后1954年的《秧歌》和《赤地之恋》,1966年的《怨女》,1979年的《色戒》,1981年《海上花列传》。张爱玲前后期的作品从人物的刻画,语言的运用和意象手法上都有所改变。

(2)《金锁记》和《小团圆》

①《金锁记》:封建社会女性悲剧的典范

《金锁记》是张爱玲1943年所作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像疯子一样被折磨了30年,在欲望的压迫下,形成了病态的性格,葬送儿女的幸福。

曹七巧被誉为“我国文坛最美丽的收获之一”。她出身于一个小户人家,为了攀附权贵,做了姜家的二奶奶,门不当户不对,导致了她的婚姻悲剧,使她得不到爱和尊重,受尽了凌辱和践踏,扭曲的灵魂和变态的心理使她将这种仇恨转嫁给自己的儿女。她彻夜不断地问自己儿子的私生活,并在麻将桌上将自己儿子和儿媳的生活公布于众,逼死了自己的儿媳。她看到自己的女儿和童世舫来往,百般阻挠,金钱和性欲使灵魂扭曲的七巧像疯子一样,她对童世舫散布了阴森的谎言,扼杀了女儿的幸福。她知道自己身边的人恨她,但是疯狂欲望使她丧心病狂,在绝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她的绝望和压抑泯灭犷良知和人性,在挣扎中扭曲了人格,变得疯狂狠毒。曹七巧是无奈的,她的悲剧根源是她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金锁记》成了张爱玲刻画女性悲剧的典范。

②《小团圆》:现代女性错误选择导致的悲剧

《小团圆》是张爱玲后期的主要作品,更被称为是一部“自传式”的小说。这部小说既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