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00202现代西方哲学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罗吉尔·培根的“四障碍说”

【答案】罗吉尔·培根的“四障碍说”是指罗吉尔·培根将人类认识错误的根源归结为四障碍的学说,这四个障碍分别是:①不适当的、靠不住的权威的榜样; ②习俗的长期性; ③来自无知民众的意见; ④用虚夸的智慧来掩饰无知。他认为为了消除愚昧、认识真理,首先必须认清这四个原因是一切暴行和毒害的根源,然后谴责它们,并把它们远远地排斥在科学考察之外。“四障碍说”是对经院学说的尖锐批评。

2. 神学德性

【答案】神学德性是指托马斯关于道德德性的分类。托马斯认为德性是“良好的习惯”,这种良好习惯不仅可以是理智的,也可以是意志的,前者是理智德性,后者则是道德德性。其中后者又可以分为基本德性和神学德性。基本德性是以理智为标准的意志的习惯,比如正义、谨慎、坚切和节制; 而神学德性是指意志遵从上帝的启示以及使徒的教导,从而培养出的好习惯,包括圣保罗宣扬的望、信、爱。

3. 实践知识

【答案】实践知识是指实践智慧,是亚里士多德关于知识分类的一种。实践知识是为着行动而被追求的知识,只考虑具体环境和事实,其对象是个别的事件。它还是长期经验和积累的结果。实践知识包括伦理学和政治学知识,思虑和选择是其明显特征,其作用是在生活的具体境遇中,为我们在处理与道德有关的事务方面提供行动指导。

4. 哲学是神学的碑女

【答案】哲学是神学的裨女是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的观点。哲学是神学的裨女是指哲学成为了神学的附庸,哲学的作用被限定在证明、解释和保护信仰的范围中,神学借助哲学是为了把它的义理讲得更清楚些。这句话表面上探讨的是神学和哲学的关系,实际上表现的中世纪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即理性和信仰的关系问题。托马斯把理性变为信仰的驯服工具,理性是信仰的补充; 他坚持了神学高于哲学,信仰高于理性的立场。虽带有浓厚的信仰主义特点,遵循了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的一贯特点。但其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逐渐肯定了理性的作用,有助于近代理性哲学的崛起。

5. 作为思想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情

【答案】这是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的观点,阐释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巴门尼德以“存

在”为认识对象,通过对“是”具有表述思想和指示存在的功能的分析而得出这一结论。思想的对象是存在而不能是非存在,而存在也只能由思想把握而非靠感觉。在感性认识中不能确立知识与对象的同一性,唯有理性认识才能达到这一点。该命题不仅是他对概念性认识的本质的第一次规定,还对西方哲学史上理性主义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 “白板”说

【答案】“白板”说是指认识来源于经验的一种哲学思想,西方哲学家用它来比喻人类心灵的本来状态像白纸一样没有任何印迹。这个用语最早出现在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中,亚里士多德说,灵魂像一块写字板,虽然它潜在地是可想象的任何东西,但是在它有了思想之前,它实际上什么也不是。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J ·洛克继承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学说,指出人出生时心灵像白纸或白板一样,只有通过经验的途径,心灵中才有了观念,因此,经验是观念的唯一来源。

7. 黑格尔的反思

【答案】黑格尔的反思是指反复思考直接呈现在心灵中的事物,并产生关于它的思想。反思从直接给予的事物开始,再发现事物背后本质的和有意义的东西。反思涉及思维的思维。心灵根据同一性、差别、非矛盾和充足理由的原理来反思事物的本质。他认为,反思是局部的,只提供关于对立面的知识,而非本源的知识,它仍然保持规定的孤立有效性,而固执在对立中。反思是知性思维通往理性思维的桥梁,它不同于思辨,思辨是整体的,能提示对立的根本统一。

8. 恒常联系

【答案】恒常联系是指一类的一个事件发生总是确定无疑会伴有另一类的一个事件发生时所存在着的关系。休谟认为,因果关系就是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心理的联想而形成的恒常的联系。休谟说:“如果某一个特殊事件在所有的情况下,总是与另一个事件集合在一起,我们可以毫不踌躇预言,在这一事件出现之后将产生另一事件……于是我们将一个对象称为原因,另一对象称为结果。”在这样一个经验的基础上,当我们看到一类事件的发生,就推断另一类事件的发生。于是他声称,我们的因果关系的观念来自于恒常会合。

二、简答题

9. 笛卡尔是如何怀疑数学观念的。

【答案】(1)彻底的怀疑

笛卡尔在论述了我们无法分清梦和醒之后,追问道:“数学以及类似这样性质的其他科学,由于它们对待的都不过是一些非常简单、非常一般的东西,因而似乎都含有某种确定无疑的东西。因为不管我醒着也好,睡着也好,二加三总是等于五,正方形总不会有四条以上的边; 这样明白、这样明显的真理,看来是决不会有任何虚假和不确实的嫌疑的。”但是,这也只是未经推敲的印象而已,笛卡尔的怀疑是彻底的,即使像数学观念这样明白清楚的对象也可以被怀疑。

(2)上帝的欺骗

笛卡尔认为,有一个全能的上帝,恶作剧般地把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对象放在我们的心灵之中,并使它成为我们思想的对象,使我们每次在二加三上,或者数一个正方形的边时弄错。因为上帝的欺骗与他的全善相冲突,因此,笛卡尔假定存在一个“邪恶的精灵”用尽机智欺骗我们。笛卡尔说:“我的怀疑并不是漫不经心或轻率,而是有很强的、考虑成熟的理由的。”

(3)对未经哲学的论证、自身基础不稳的数学的怀疑

笛卡尔说,如果我们要在科学上找到什么经久不变的、确信无疑的东西的话,我们就必须不去判断这些思想,跟那些一眼就能看出错误的东西一样,不对它抱太多的信任。由于我们无法肯定数学的观念是清楚明白、确定无疑的,所以我们只能处于对数学观念的怀疑之中,而不能把它们当作确实无疑的来信任。换言之,未经哲学的论证、自身基础不稳的数学不能成为知识的第一原则。

10.简述笛卡尔的科学方法的规则。

【答案】笛卡尔认为要认识真理必须运用正确的方法,而数学方法是普遍适用的。但他认为与数学不同,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是不同质的,因此,应该先分析、寻找确定的第一原则,再运用综合,进而从第一原则推导出确定的结论。按照先分析后综合的顺序,笛卡尔建立起四条方法论的规则:

(1)第一条

决不把任何没有明确地认识其为真的东西当作真的加以接受,即避免仓碎的判断和偏见,只把那些十分清楚明白的呈现在心智之前,根本无法怀疑的东西放进判断之中。这条规则说明了分析的必要性,指出分析的目的是找到无可怀疑的、确定的“阿基米德点”。

(2)第二条

把所考察的每一个难题,都尽可能地分成细小的部分,直到可以适当地、圆满解决的程度为止。这条原则说明分析是由复杂到简单的过程,分析的结果要尽可能地细致到可以满意地解决为止。

(3)第三条

按照次序引导思想,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逐渐地上升到对复杂对象的认识。即便那些彼此间并没有自然的先后次序的对象,也给它们设定一个次序。这一条是说综合的过程是从分析的结果出发,由简单的、确定的真理一步一步推导到复杂的道理。

(4)第四条

把一切情况尽量完全地列举出来,尽量普遍地加以审视,以保证毫无遗漏。这一条指分析和综合的过程小能半途而废,彻底的分析和全面的综合才能达到完全的真理。

11.洛克的经验论

【答案】洛克的经验论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l )对天赋观念论进行了系统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