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大学历史学系629历史学基础(中国史)之中国古代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目录

2017年北京大学历史学系629历史学基础(中国史)之中国古代史考研仿真模拟题(一).... 2

2017年北京大学历史学系629历史学基础(中国史)之中国古代史考研仿真模拟题(二).. 11

2017年北京大学历史学系629历史学基础(中国史)之中国古代史考研仿真模拟题(三).. 22

2017年北京大学历史学系629历史学基础(中国史)之中国古代史考研仿真模拟题(四).. 33

2017年北京大学历史学系629历史学基础(中国史)之中国古代史考研仿真模拟题(五).. 43

一、名词解释

1. 嫡长子继承制

【答案】嫡长子继承制是指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的制度,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长子继承,而其他的庶子为别子,被分封到全国各重要的战略要地。由嫡长子继承的王位可以确保周王朝世世代代大宗的地位,庶子对嫡子的大宗来说,是小宗,而在自己的封地内又为大宗,其继承者也必须是嫡长子。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目的在于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社会的统治秩序。

2. 禅宗

【答案】禅宗又称宗门,是指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之一。以其主张修习禅定,故名。相传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至五祖弘忍后,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南宗宣传顿悟,北宗宣传渐悟。南宗最为盛行,几乎取代其他各宗派,垄断了佛坛。以《楞伽经》、《金刚经》、《大乘起信论》为主要教义根据,代表作为《六祖坛经》。禅宗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3. 法相宗

【答案】法相宗是指隋唐时期佛教的重要宗派。广义而言,泛指俱舍宗、唯识宗等以分别判决诸法性相为教义要旨之宗派,然一般多指唯识宗,或以之为唯识宗之代称。由玄奘创立于贞观

,故名“法相宗”年问,其核心思想是“穷究万法之性相”。以其论证“万法唯识”、“心外无法”

,为宗旨,故又称“唯识宗”。它崇奉的主要佛经是《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和《唯识二十论》

主张宇宙万物皆由“识”幻化而成。

4. 官渡之战

【答案】官渡之战是曹操和袁绍为争夺对黄河中下游的统治权而进行的一场有决定意义的战争,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

,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五年(200年)

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使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5. 门阀

【答案】门阀是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门即门第,指家世族望,阀即阀阅,指功绩资历。门阀初指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累世显贵之家,其后形成为以门第阀阅为依据的等级制度和观念。自秦至西汉,封建官僚的仕进尚不受门第阀阅限制,不少公卿出自于寒素之家; 东汉时,由于世家大

族垄断察举征辟,操纵乡间清议,门阀观念逐渐形成; 直到唐代,门阀制度逐渐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的科举制度所取代。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其实际影响造成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姓氏家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特长。

6. 《乐府诗》

【答案】《乐府诗》又称《乐府》是指两汉、魏晋南北朝的乐府官署所采集和创作的诗歌。也是由乐府采集民间诗歌选编配乐而成的诗集,内容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战城南》、《十五从军征》、《平陵东》、《思悲翁》、《东门行》、《有所思》、《陌上桑》等,分别反映了人民的悲惨遭遇,对繁重徭役、横征暴敛的不满,反映了妇女不幸的命运及其坚强不屈的性格等。汉乐府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因此,在我国文学史上,汉乐府民歌标志着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

7. 老子

【答案】老子姓李,名耳,字聘,楚国人,约与孔子同时,是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著作《老子》探讨了儒、墨所忽略的宇宙本原问题,提出了“道”的哲学范畴,它无形无象但无处不在,是超越时空的绝对精神。其反对儒、墨“仁政”、“尚贤”的政治理论,核心思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使民无知无欲。《老子》一书中涵盖了较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揭示了客观世界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对立统一关系,但其缺陷在于把矛盾对立面的转化关系过分夸大,认为事物发展仅仅是简单的循环,从而走向相对主义。

8. 周公旦

【答案】周公旦,又称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西周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

,也是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他辅佐武王消灭周朝; 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元圣”

武王之子成王即位后,周公摄政,武庚联合三监管叔、蔡叔和霍叔叛乱。周公率大军东征,三年后平叛,使周朝的统治扩展至东方沿海地区,黄河流域尽入周朝统治范围,周王朝灭商的事业至此最终完成。此后,周公营建东都洛邑,巩固东方。周公还制礼作乐,进行分封,治理国家。周公建立的一系列制度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9. 郡县制

【答案】郡县制是指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秦朝将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两级:郡和县,郡是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长官为郡守,掌全郡政务; 郡尉辅佐郡守; 监御史掌监察工作。郡下设县,边地少数民族地区设道,县有大县小县之分,万户以上的大县设县令,不满万户的小县设县长; 县令、县长下设县尉、县皿,县尉掌管全县的军事和治安,县丞为县令和县长的助手,掌全县司法。秦朝建立时,将全国分为三十六个郡,以后增至四十多个。

10.租庸调制

【答案】租庸调制是指唐前期在均田制基础上实行的一种赋税制度。租庸调按丁征收,每丁每年交纳粟二石,称为租。每年植桑区交纳绢二丈、绵三两,种麻区交纳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为调。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闰月加二日。如果不服徭役,每天折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称为庸,也叫“输庸代役”。如果政府额外加役,十五天免调,三十天租调全免。隋朝规定五十岁以上的人才能以庸代役,而唐朝将此加以推广并制度化,并规定了役期的最高天数。这些都使农民有较多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二、简答题

11.简述改土归流的含意与作用。

【答案】(1)改土归流的含义

改土归流是指明清时期在西南地区推行的地方行政区划和地方官吏任命改革。土司制度是在唐宋时期羁縻州县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承认各少数民族的世袭首领地位,并给予其官职头衔,以进行间接统治,其实质是“以土官治土民”。土官可以世袭,土司之间或有争斗,常为患边境,使中央政令难以贯彻实施,形成政府离心势力。

鉴于土司制度的弊病,明清两朝的统治者大多主张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在条件允许的地区取消土司世袭制度,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康雍乾时期清朝国力强盛,雍正开始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

,云贵总督鄂尔泰上书建议取消土司世袭制度。雍正命其在云南、贵州、雍正四年(1726年)

四川、广西等省,撤销土司,在原土司地区设立可以随时任免的流官,同时清查户口,丈量土地,征收赋税,建城池,设学校;并废除原来土司的赋役制度,与内地一样,按地亩征税,数额一般少于内地;又命贵州按察使张广泗在黔东南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在设立府县的同时,添设军事机构。云南、贵州改土归流的目标,到雍正九年基本实现,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新设营汛部伍的抽调使当地力量空虚,部分清军抢掠财产,一些流官贪赃枉法,肆意增加赋税徭役,给原土司叛乱提供和可乘之机。

,贵州古州、台拱地区苗民上层挑拨百姓叛乱,在丹江、黄平、凯里雍正十三年(1735年)

等厅州县为患,雍正派兵镇压未果。乾隆帝继位后,任命张广泗为七省经略平定叛乱,后下令取消新区赋税,按当地习惯审理民事纠纷,以巩固对改土归流地区的统治。

(2)改土归流的意义

据《清史稿》第十三卷,志九十五,载:食货一之户口田制,三四八二页有,乾隆二十二年“甘肃番子土民,责成土司查察”。雍正朝的改土归流只局限在西南少数民族的部分地区,改土归流地区也还保留了不少土司的残余势力。但改土归流废除了土司制度,减少了叛乱因素,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统治,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