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725传播学原理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民国》杂志

【答案】《民国》杂志于1914年5月10日创刊于日本东京,刊期不定,由孙中山等一部分国民党员创办。1914年7月中华革命党在东京成立后,该报即转为该党的机关刊物。由居正仟名义上的发行人,胡汉民仟总编辑,参加编撰工作的有朱执信、戴季陶、廖仲恺、邵元冲、邹鲁、田桐、苏曼殊等。该刊的中心内容是反袁,刊载大量文章揭露袁世凯独裁专制、媚外卖国的罪行; 主张维护辛亥革命的成果,武力讨袁。

2. 《译报》

【答案】《译报》是上海孤岛时期共产党在上海租界创办的一份纯翻译的抗日小报,1937年12月9日创刊,日出4开一张,由夏衍主持报务。该报刊登的新闻及言论,全部译自英、美、法等国通讯社稿和上海租界出版的外文报纸,但都经过编者的精心选择与改写,客观地报道了抗战的基本形势,无情地揭露了日军的侵略暴行,并准确地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实行抗日统一战线政策、坚持持久抗战的政治主张,深受读者欢迎。12月20日,被日军通过租界当局取缔。

3. 斯诺

【答案】斯诺是美国著名记者、作家。他于1928年来华,曾报道“淞沪抗战’夕、“一二·九”运动,曾任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翻译左翼作家作品。1936年,他进入陕北采访,在《密勒氏评论报》、英国《每日先驱报》、美国《星期六晚邮报》等多家报纸发表数十篇陕北采访报道,1937年撰写《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又名《西行漫记》)。他的陕北之行报道打破了国民党多年的封锁,首次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共领导人、丁农红军、陕北边区的情况,传播了中共对时局的看法和主张,轰动中外。斯诺具备作为一名记者的优秀素质,他独立思考观察,探索真理,勤学好问,善于捕捉重大新闻并勇于冒险牺牲,其一生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做出重要贡献,是中国人民的朋友。

4.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答案】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是中国无产阶级广播事业的开端,是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该台创办于1940年,呼号是XNCR , 1943年由于设备发生严重故障,暂停播音,抗战胜利后恢复。广播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共中央重要文件、权威报刊重要文章、国内外新闻、音乐、科学常识、革命故事等。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加强了中国共产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从空中突破了

国民党的封锁,把声音播送到了国统区。在抗战时期,对口军广播在瓦解敌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中国广播事业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5. 《中外新报》

【答案】中国人最早的自办报纸。前身是《香港船头货价纸》,于1857年11月3日创刊,仔刺报馆印刷。该报形式上有两大特征:一是采取现代报纸小型版的形式出版,每份只出一张。首次打破《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以来我国早期报刊书册式的形式。二是两面印刷,是我国最早采用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1865年初,《香港船头货价纸》改名为《中外新报》。1873年,《中外新报》发展成为日刊报纸。1919年最后停刊。

6. 梁效

【答案】梁效又称梁小章,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四人帮”成立的大型写作组的笔名,是“四人帮”在舆论宣传上的别动队之一。写作组是“四人帮”的御用“笔杆子”,炮制了许多重磅炸弹,置人于死地。“四人帮”往往“透露”一些中央的最新精神给写作组,指出要害所在,定出基本的调子,或者直接向这些写作组布置题目。这些写作组撰写了大量的影射文章,对中国历史断章取义,肆意歪曲,牵强附会,假借“批林批孔”、批儒捧法,千方百计为“四人帮”夺取最高领导权制造舆论。

7. 《叻报》

【答案】《叻报》是由薛有礼创办的华文报纸,该报设社论、国内外新闻、政府公报和广告等栏目,是新加坡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出现较早、寿命最长的华文日报,一直出版到1932年停刊,历史长达近51年,在海外华文报刊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该报纸对开启华人社会风气,推广中华文化起了重大的作用。《叻报》在政治上偏于保守,内容则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新加坡早期华人社会的风貌,为后人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文献资料。

8. 《先驱》

【答案】《先驱》是中共团中央的第一个机关报。1921年由四川成都团组织创办,1922年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先驱})被确定为团中央第一个机关报。先后担任编辑的有施存统、蔡和森、高尚德等。《先驱》的基本内容有:介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青年运动的状况,评述中国青年思想和青年运动的现状,宣传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批评各种错误思想,报道团的活动和刊载团的文件等。1923年8月15日,《先驱》出版第25期后停刊。

9. 《青年实话》

【答案】《青年实话》是大革命失败后,共青团中央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办的一份报刊,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苏区中央局机关刊物,1931年7月1日在江西永丰创刊,总编辑部设在江西于都,总发行所设在福建长汀,1934年5月都迁至瑞金。陆定一、魏廷群先后任主编。初为半月刊,后改旬刊、周刊、五日刊,初为32开小册子,后为8开4版。发刊词提出:“力求文字作风

的青年化大众化。”红军长征前夕停刊,现在所见最后一期为1934年9月30日出版的第113期。

10.《中国时报》

【答案】《中国时报》是台湾发行量最大的两家民营报纸之一,其前身是《征信新闻》,后更名为《征信新闻报》,1968年9月1口改名为《中国时报》,并成立了报业集团,由余纪忠独立经营。该报团以派驻海外记者的第一手采访报道为国际新闻的主要来源,世界各大城市均设办事处,同时订用世界各大通讯社的电讯稿,销量居台湾报纸首位。1987年9月12日,《中国时报》派驻港办事处主任江素惠由香港飞抵厦门采访,成为第一家派出记者采访大陆的台湾报纸。

二、简答题

11.简述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台湾新闻事业的发展情况。

【答案】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开始推进对华战争,特别是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台湾新闻事业的发展日益萎缩,殖民化程度日益加深。

(1)报刊方面

1937年4月11日,台湾殖民当局明令所有报纸的中文版、中文栏一律停刊。6月1日,《台湾新民报》中文版被迫停刊,只有日文版尚能继续出版,1941年2月11日改名《兴南新闻》。1940年前后,整个台湾的报纸进行改组合并,只剩下6家合法报纸。1944年4月1日,由于日本败局已定,为加强控制,日本统治当局下令将全岛6家报纸强制合并改组为一份8开小报,定名为《台湾新报》,在台北出版。

(2)新闻通讯事业方面

在新闻通讯事业方面,日本政府在1936年间将电通社与联合社合并改组为官办的同盟通讯社。是年6月,同盟社在台湾设立分社,向台湾报纸发行日文新闻稿,原电通社和联合社分社均为同盟社台湾分社所吞并。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台湾的新闻通讯事业为日本的同盟社所独家垄断。

(3)广播事业方面

在广播事业方面,1931年后,“台湾放送协会,,及其所辖各放送局又先后创办了6座广播电台。日据时期的收音机,由“台湾放送协会”及其各地分支机构实行统一登记、收费。截至1945年7月止,全台收音机达97541乙、l 习。

12.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限制,报业的发展出现的“散”、“滥”现象卞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随着经济的发展,由于政治体制的限制,报业的发展出现了“散”、“滥”现象。主要表现是:(1)结构失衡,重复办报。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办报热”,到90年代愈演愈烈。从品种、结构上看,这些报纸不甚合理,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2)布局分散,质量不高,形不成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