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2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答案】(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伴随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
①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
②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但两者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如计划经济不能有效解决效率和激励问题,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会引发恶性竟争、短期行为、道德缺失等;
③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由这一结合而形成的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它必然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2. 四项基本原则
【答案】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作了题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邓小平在讲话中提出必须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即:
(1)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2)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3)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4)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四项基本原则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之一,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政治保证,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
3. 实事求是
【答案】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明确地界定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强调,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
4. “一化三改”
【答案】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 “二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二、简答题
5.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答案】(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为:
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这一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既是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也是中国人民利益和愿望的根本体现,是号召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这个共同理想,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不论哪个社会阶层、哪个利益群体的人们,都能够也应该认同和接受这个共同理想,并且为这个理想共同奋斗。
③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小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仅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精神动力,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精神动力。
④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
辱观,覆盖各个利益群体,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鲜明地指出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为人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规范。
6.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及实现的可能性。
【答案】(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2)过渡时期总路线实现的可能性
①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由于现代工业的固定资产中官僚资本占80,国家没收这一部分资本,不仅建立起了在国民经济中起领导作用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而且成为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开端。国营企业大多技术比较先进,劳动生产率比较高,职下在国营企业中主人翁意识强、生活稳定、劳动热情高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明显地表现出相对于其他经济成分的优越性。到1952年,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实际上己居于相对强大的地位。这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党在一些老解放区大力推广农业互助组,并着手组织以土地入股为主要特征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合作社。党总结这些经验,认为这些互助合作形式是帮助贫苦农民战胜自然灾害、克服困难、增加生产、避免农村重新出现两极分化、引导农业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适当形式。事实上,与个体农业相比,农业互助合作组织的增产一般比较明显。这也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重要依据。
③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这些本来主要是为了帮助私营工商业克服生产困难而采取的措施,不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有效的利用和限制,也很自然地加深了它们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之间的联系,引起它们在生产关系上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国家在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成为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这也成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④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帝国主义对我国军事上侵略威胁、经济上严密封锁、政治上孤立遏制,但当时资本主义国家也很不景气。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社会主义国家正充满向上发展的活力。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己经显示出相对于资本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