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809新闻传播业务考研内部复习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电视新闻言论
【答案】在我国,人们是这样认识电视新闻言论的:“电视新闻言论,是评论者、评论集体或电视机构对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事件、问题、或社会现象表示的意见和态度。”虽然,人们对电视新闻言论的定义不统一,但是这些定义有两个共识:①电视台在报道新闻的同时,应该有适量的言论,对事件进行分析,说明其社会意义和影响、个人或机构对这一事件的看法等,目的是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新闻所传播信息的深层含义; ②“新闻意义”的发掘与传播。电视新闻言论的外延包括评论、述评、编前语、编后语等编播形式。
2. 特写
【答案】特写是指拍摄距离变化会形成各类“景别”的具体内容,即: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特写是表现成年人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些被摄对象细部的画面,也包括一部分近景。特写的功能是选择与放大。特写有多种,其作用都是通过细节去揭示事物的面貌,去发掘事物的本质。特写还可以弥补新闻消息一般不太涉及的“心理情绪”这一内容的传播,使人们在接受基本信息的同时,感受特写细节所传递的无言的感情信息。特写画面内容单一、易懂,画面的时间长度有2秒钟即可。
3. 空白
【答案】空白,是一切平面造型作品中的特殊因素,‘自是指画面中处于背景位置、实体对象之间的单一色调的空隙。在电视新闻画面中,落在清晰范围之外,失去了原有实体形态的天空、大地、水面及一切景物,由于其色调的单一,都可视之为“空白”。空白是一条无形的纽带,使画面内各个实体因素之间沟通联系,成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空白在画面中的运用,可以突出人物与环境的关系,有助于人物思想动态和意境的描绘,给物体带来动向、动势,使画面充满可感的情绪。
4. 文字新闻
【答案】文字新闻是指以文字为主体,有时辅以图片资料或播音的新闻。文字新闻有两种形式:①整屏文字与口播新闻联袂播出,这是在新闻节目或栏目中的常见形式。整屏文字辅以同步播音时,听读一体,传播内容更加明了清晰,传播政令等严肃性新闻效果好。②24小时走马播映在其他节目画面下端,既争得了新闻传播时效,又不必打乱节目的正常编排; 可以随时插播重要新闻,显示了电视新闻的时效优势。
二、简答题
5. 简要分析电视时政会议新闻的传播技巧。
【答案】电视时政会议新闻的传播技巧包括以下方面:
(1)立足新闻、寻找角度,发掘观众需要的信息
许多会议,对于普通观众来说,都是不感兴趣的,因为会议内容往往是和观众没有直接的联
系,其信息不是观众“欲知而未知”的内容。因此,作为记者就不能立足于会议本身采制动态信息,而应摆脱会议内容对新闻的引导,从大多数观众需要的角度寻找信息,以满足观众的需要。传播实践告诉我们,会见、会议新闻传递的信息要尽量贴近观众,只有这样才会受欢迎。
(2)协调关系、沟通认识,创造良好的摄制前提
时政会议新闻在电视屏幕上的泛滥现象,早已引起了广大观众的不满。特别是地方台,指令性会议新闻和关系性会议新闻所占比例居高不下。面对指令性“时政会议新闻”,电视台要会同有关方面的负责人商量分析会议的报道价值,要使会议主持者从行政领导角度对会议效果作估计,转移到从大众传播媒介角度来估计传播效果,还要将观众对会议新闻的批评据实上报,以转移有关方面运用电视屏幕“开会”的兴趣。对于关系性会议新闻,同样应持这个态度进行协调沟通。
(3)积累素材,精心编辑,创造个性
①深入采访,积累素材,创造厚实的报道基础。
②精心编辑、突破模式,创造风格各异的“会议新闻”。对于会议新闻的编辑控制,可以形成这样二类样式:
a. “精编精报”,采取会内外结合的方式,以饱满的信息量进行传播,这是重要会议的报道。 b. “精编简报”,采用典型镜头,口播为主,控制信息流量,不报会议程序,只报会议要义,这是‘般会议的报道。议照片,议报道。“精编合报”,三五条“会议新闻’夕合编口播,或配以各会的定格镜头,或配以屏幕文字,或采用有关会两三句话一条,突出一个报道中心,这往往是有新闻价值,但又可暂时搁置的、时效性不强的行业性会
6. 为什么说新闻采访离不开观察?
【答案】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记者在采访过程当中,不仅需要用嘴来问、用耳来听,还需要用自己的眼睛看—观察,这样“眼、耳、嘴、鼻”并用,才能获得最全面生动的新闻素材。记者忽略自己观察到的信息,只是一味地注重对采访对象进行提问,事实证明这是远远不够的。
(1)传播学把符号分为非语言符号,语言符号,人类传播的非语言符号显然先于语言符号,而反过来,又强化语言符号。这一过程告诉我们:视觉感应是获取信息的第一环节。
(2)大多数传播学者认为,正式的面对面的相互交往中,信息的社会内容只有大约35%是由语言来传达的,其余65%通过非语言行为来传达,这些非语言行为包括服饰、仪表、目光的流动、面部表情、体语等等。
(3)新闻采访活动就需要记者有一双“慧眼”,对现场环境,对采访对象进行仔细地观察,尽力捕捉一切非语言信息。不经意问流露的一切恰恰是最自然、最真实,也是最动人的,往往也蕴涵着丰富的潜在信息。
(4)采访中,采访对象皱皱眉头、握握拳头、摇摇脑袋、身体姿势的变化以及采访对象的服饰、周围环境的布置等等,常常包含着一种“语言”,传达着某种“信息”。能不能观察到并且理解它们,不仅关系着记者与被采访对象的交流、沟通,而且关系到记者能不能全面地把握新闻事实,因为这些细节也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者若能通过自己的“慧眼”抓住这一忽闪的眼神、一掠而过的喜怒哀乐以及常人不易察觉的细节,便能体现出采访对象言传不到的精神风貌,写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