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四川师范大学西方美学史之中国哲学简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三玄”
【答案】“三玄”是魏晋时期清谈家对《周易》、《老子》、《庄子》三本书的统称,“玄学”之名由此而来。“玄”字出自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言道幽深微妙。东汉末年至两晋,士大夫开始倾向于形而上的哲学论辩。这种论辩,谈玄论道,称为“清谈”或“玄谈”一般围绕《周易》、《老子》、《庄子》这三本玄妙深奥的书展开辩论,涉及有无、生死、动静、言能否尽意等形而上的问题。当三玄成为玄学家的焦点时,《老》、《庄》就与《周易》在深层次上得以贯通,儒家与道家思想也在一定程度的得以融会。魏晋玄学正是借助于这二本书才使其形而上学得以建立与拓展的,呈现出清通简要和意旨玄远的特点。玄学在本体论上取得了巨大发展,中国哲学的思辨水平也由此上升到一个新阶段。
2. 皇、帝、王、霸
【答案】皇、帝、王、霸是邵雍提出的人类社会发展大体上经历的四种形式。
①在“皇”的阶段,“以道化民者,民亦以道归之,故尚自然”;
②在“帝”阶段,“以德教民者,民亦以德归之,故尚让”;
③“王”则是“以功劝民者,民亦以功归之,故尚政”;
④“霸”是“以力率民者,民亦以力归之,故尚争”。也就是说,“道”、“德”、“功”、“力”是他划分四种统治形式的标准。邵雍的这种历史观与其元会运世的宇宙观也是相配合的,在人类历史的前半段呈上升趋势,在后半段开始衰落,按照他的宇宙观,在衰落之后又会出现新的循环。
3. 兼爱
【答案】兼爱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子提出的一种伦理学说,意即同时爱不同的人或事物。墨子说:“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
①他提倡兼爱互助,认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反对儒家“爱有差等”的观念,认为这样会导致“强劫弱,众暴寡,诈谋愚,贵傲贱”等种种恶果。
②他提倡“兼”而反对“别”且把兼爱作为仁义的主要内容。
③他把兴利除害与兼爱相联系,反复阐述“兼相爱,交相利”的道理,主张不分人、我、彼此,“爱人若爱其身”“为彼犹为己也”。
④他指出“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做到“天下之人皆相爱”就能将社会矛盾消除。事实上墨子的兼爱理想在当时无法实现。
4. 禅宗“第一义”
【答案】禅宗“第一义”是指“吾心即是佛”“见性即是成佛”。禅宗的智慧在于对“心”、“性”
的理解上,“心”即是佛,见“性”就能成佛。禅宗因自谓“宗门”禅,宗旨是“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所以这个第一义是禅宗的根本要旨,是不落于形相、不落于言诠的妙智。因此,禅宗第一义,即不可以有任何言说,保持静默是表示第一义的最好方法。第一义的知识是不知之知,所以修行的方法也是不修之修。因此照禅宗所说,为了成佛,最好的修行方法是不修之修,即不做任何修行。
5. 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
【答案】“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出自陆九渊的《与李宰书》,是陆九渊的重要哲学命题。“理”是指超乎自然和社会之上,而又为自然和社会必须遵循的抽象原则; “心”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认识能力。陆九渊认为宇宙间万事万物之“理”和人心之“理”是完全相同的。这一命题虽然没有否认“心”外还有“理”也没有直接肯定“心”是世界的本源,但它认为人心之理是宇宙之理最完满的表现。它以主观的思维代替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把主观和客观的辩证关系歪曲为完全同一的关系,抹煞了它们之间的根本差别,最后用主观吞并了客观。
6. 《崇有论》
【答案】《崇有论》是西晋儒家学者裴颁的论著。该书“文辞精富,为世名论”系统的批判了玄学。裴颁编著《崇有论》的目的就是批判何、王的“贵无论”排斥世俗所崇尚的虚无之理。根据《崇有论》的观点,一切事物的起源都是它们自己生出来的,“无”不过是“有”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己。他运用实际生活中的事例,论证了决定“有”的是其他的“有”而不是“无”。最后他在批判“贵无论”之后,又指出一切有生的存在都是有形象的,万物变化与相互作用是错综复杂的,是客观规律的根源。因此他认为崇尚虚无、强调“无为”是无益的。
7. 随、泯、统
【答案】“随”、“泯”、“统”是方以智方法论总纲的三个概念。这三个概念最初出自于佛教华严宗的三谛学说(即俗谛、真谛、中谛)。方以智在评价华严宗三个概念的时认为一切事物在“俗谛”看来都是处于对立面的,在真谛的眼光看来,就不存在这些所谓的差别。但是当真俗二谛各落一偏,中谛则不落两边,一就是二,二就是一,差别就是无差别,无差别就从差别中看出。方以智用“随”、“泯”、“统”来表达这三个概念。“随”就是明确事物的差别,达到让世人有所遵循的目的; “泯”就是取消这种差别,否认对立,使人深刻; 而“统”就是把上面两种观点连贯统一起来。至于三者的关系,方以智认为是一而三、三而一的,其中包含相当深刻的辩证思想。
8. 亲知、闻知、说知
【答案】亲知、闻知、说知是后期墨家对知识按照来源分成的三种知识类型。《经说上》中说,“知:传授之,闻也。方不障,说也。身观焉,亲也。”
①“亲知”就是通过亲自感觉获得的知识;
②“闻知”是指通过传授获取的知识,分为直接传授和间接传授;
③“说知”是指通过推理获得的知识。后期墨家强调亲知,重视直接知识的作用:同时还认识
到亲知、闻知、说知三者的统一,对“知”进行了比较深刻和全面的概括。
二、简答题
9. 略述后期墨家在名实关系问题上的基本看法。
【答案】在我国先秦逻辑史中,对名实观的研究比较成熟、完善的当属后期墨家。
(1)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
墨子指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认为只知道名称,不能算有知识,认出名所指的实来才算有知识,这才是重要的。例如,盲人能同常人一样知道白黑之名,但是由于他不知道白黑之实,所以他不能正确地选取黑或白的东西。
(2)取实予名
后期墨家发展了墨学“取实予名”的思想,指出名与实的关系是“以名举实”。《经上》说:“举,拟实也。”即“举”是指摹拟客观对象。即“实”是客观对象,是第一性的; 名词、概念是用来表达客观对象的,是第二性的。后期墨家还认为名词、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属性,只能存在于事物之中,而不能离开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这就对公孙龙提出事物属性或概念可以独立“自藏”的观点进行了批判。
(3)以名举实
在“以名举实”原则的指导下,后期墨家把概念分为二类:“达名”(普遍概念)、“类名”(特殊概念)、“私名”(个别名称),并指出它们与客观实在的关系分别为:“达也,有实必待之名也”; “类也,若实也者,必以是名也”:“私也,是名也,止于是实也”。
10.简述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
【答案】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殷周以来的“上帝说”和“天命说”; 二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天人合一”思想; 三是汉代阴阳家的阴阳五行学说。
(1)内涵
董仲舒认为,同类事物之间能够产生感应。天与人是同类事物,因而天与人之间自然就能够发生感应。“天人感应”有双重含义:
①封建君主是上天之子,承接天的旨意,代表上天统治管理人间事务。“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所以,天人感应实际上是“天子”与“天”的感应。
②“天人感应”的表现形式是上天的意志可通过某种“祥瑞”或“灾异”的现象显现出来。
(2)实质
董仲舒“天人感应”论的精神实质是“言天道而归于人道”是指通过这种祥瑞灾异说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和历史观。其内容包含了两方面:由“屈民而伸君”引申出的“君权神授论”; 由“屈君而伸天”引申出的“尊天论”。
①“君权神授论”
“君权神授论”实际上是一种天命论。董仲舒的“天”是指自然形态的有意识的人格神,天具有意志,统治人间的君主,其君权是上天所赋予的。同时,董仲舒还认为君主的权力不仅是由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