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四川大学中国哲学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盈天地皆气
【答案】“盈天地皆气”是明末清初哲学家黄宗羲提出的观点。在理气关系上,他反对“理在气先”主张“理气是一”先有气才有气之理,也就是说,气是实体,理是相对应的虚体,是气的属性或者运动变化的规律和秩序。宇宙间气才是最本质的东西,理表现在四季的更替上,只是四季交替的秩序。也就是说,理是在气之后才产生的。气的无限性才决定了理的无限性。从万物上来看,理跟着气一直在变,不存在永恒不变的理,站在离气无理的角度,黄宗羲批评了“理生气”、“理气为二”的说法。
2. 史伯论“和实生物”
【答案】史伯论“和实生物”是西周末年周太史史伯提出的一种关于世界起源的观点,即和谐与融合才能产生、发展万物。史伯认为,“和”与“同”不同:“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即“和”是不同元素的结合,其前提是不同与差别,这样的“和”才能够长久,“和成”的物才能丰长。“和实生物”主要强调了多样性的统一(和)乃是人与万物得以生长繁衍的基本条件,简单的同一(同)不可能产生任何新的东西。
3. 质与力
【答案】质与力是中国近代思想家严复提出的哲学范畴。“质”指物质,“力”是指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严复认为,宇宙之间充满了物质性的最小微粒质点。质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即表现为力。质力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严复由此进一步论证宇宙演化的形式,即质点通过物质间的吸引力相互凝聚形成物体,为“翁以聚质”; 物质在凝聚过程中,耗散热、声、光、动等能量,称“辟以散力”。宇宙万物的演化,均受“质力相推”法则支配。严复吸收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并用物质与运动的统一解释宇宙自身之演化,对于近代中国哲学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4. 化性起伪
【答案】化性起伪是荀子的观点,是指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荀子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化性起伪”的性恶论认为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不会为善。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
5. 离坚白
【答案】“离坚白”是战国时期公孙龙学派的名辩命题。与“合同异”相对。语出《公孙龙子·坚白论》:“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 柑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无白也。”他们认为人们感官接触到的事物的各种属性,都只能是绝对分离的独立体。他们用“离坚白”来论证这一观点。认为眼看小到石之坚,只能看到石之白,因此“无坚”; 手摸不到石之白,只能触及石之坚,因此“无白”; 由此断定,“坚”和“白”是互相分离、各自独立存在的。这一观点具体分析了感觉接触事物的特殊性,但却夸大了其特殊性,割裂了人的认识功能的统一性
6. 上本之古者圣王之事
【答案】“上本之古者圣王之事”语出《墨子·非命上》,是墨子三表法里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以古代圣明帝王的事迹为判断标准。墨子认为,言论必须设定一些标准和仪法,这些标准和仪法是判断该言论是否正确的基本依据。“三表法”是墨子正面论证自己思想观点的基本方法。判断一种言论是否正确的标准一共有三个,即“本之”、“原之”和“用之”。“本之”就是根据前人的经验教训,其依据是求之于古代的典籍之中。《墨子》书中《尚贤》以下各篇对记载于诗书中古圣先王事迹的征引都可看作是对这一方法的应用。
7. 周敦颐
【答案】周敦颐是北宋著名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北宋五子之一,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著有《太极图说》、《易通》等。他的主要哲学思想有:“无极而太极”的宇宙衍化论和以“诚”为最高范畴的哲学体系。周敦颐提出“万”与“一”的关系问题以及“立人极”的思想。周敦颐认为“诚”是万物性命的本原,并作用于万物终始的全过程中。“诚”是整个世界的本质,纯粹至善是这种本质的体现,也是社会伦理道德的最高准则。
8. 人心、道心
【答案】“人心”和“道心”是二程提出的观点,他们认为人心表示感性的自然本能、欲望等,道心表示人的道德本心,道心是好的,人心则是邪恶的,从而把人心和道心对立起来。为了消除人心的邪恶,使道心得以保持,就要“惟精惟一”的功夫。具体做法就是要符合儒家“中”的原则。大程又用天理和人欲来表示人心和道心的区分:“人心惟危,人欲也; 道心惟微,天理也。”这样就和他们的理学思想联系起来。因为把天理和人欲看成是对立的,所以他们主张“损人欲以复天理”“无人欲就是天理”。二程提出的道心、人心以及天理、人欲思想后来经过朱熹的发展,成为理学中的重要范畴。
二、简答题
9. 试述何晏、王弼关于圣人有情无情的辩论。
【答案】人有情无情之辨是以王弼与何晏为中心进行的辩论。“情”是指喜、怒、哀、乐、爱、恶、恨等感情。
(1)何晏的“无情”说
何晏主张,圣人“无情而有性”圣人“无喜怒哀乐”“凡人任情,喜怒违理,颜回任道,怒小过分”
(2)王弼的无情说
王弼持与何晏相反的意见,他认为圣人与常人相同,也有喜怒哀乐之情,但是圣人可以做到“物物而不物于物”。他的无情说以性静情动为理论依据,原则为体用不二。他为圣人性情应该一致,不必无情,圣人一方面具有异于常人的特质,另一方面还具有与常人相同的特质。圣人异于常人之处就是他的智慧,但是在情感方面与一般人并无区别。只是他虽有常人的七情六欲反应,但不会被情感所牵累。也就是说,圣人的精神境界仍然是平静的。
王弼对此进行分析并得出丁结论:情感可以推动人的行为。他认为情感之所以具有负面影响,是因为我们不能充分将其作为驱使我们行动的动力,受到它的牵累,也就是不能“正其性”; 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这种动力,那么情感对人的行为亦具有正面的作用,这就是“以性正情”
(3)评价
何晏的“无情”说,将性情对立为两极,神化了圣人,未能很好地处理性情关系。王弼的“有情”说,把性情视为一体,从深层次上理解与把握了性为体、情为用的体用观,所以能更为圆通地处理性情关系。
10.何谓“三性”、“三无性”?
【答案】“二性”、“二无性”是佛教唯识学派的重要的概念。唯识学派认为世间万法,都有二自性,也都有二无性。“三无性”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表达“三自性”的思想,两者的意义是相同的。
(1)“三性”又称“三自性”指“依他起自性”、“遍计执自性”、“圆成实自性”。
①“遍计执性”是指人们用名言概念普遍地计较、执着客观世界为实,被认为是谬误。 ②“依他起自性”是指依他众缘而得起的一切现象的自性。
③“圆成实自性”是指一切现象既无“人我”又无“法我”从而显示出真假实性,取得所谓最真实最圆满的认识。
(2)“三无性”也称“三无自性”是相对于“三性”而言。
①“相无性”是指宇宙万有,无非全是一时组合的假相,依假相,立假名。在一切假名、幻相巨执着计较,假名幻相本无自性。
②“生无性”是指依他起之法,是因托缘而生,随着因缘的聚散而灭,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 ③“胜义无性”。所谓胜义,就是真如。真如有其本体,但它的体相是空的,所以AEI 胜义无性。
11.简述王充对前人人性论的批判和总结。
【答案】(1)王充对前人人性论的批判
王充所有的学说都是建立在他的“气论”基础上。他认为,由于人出生时察受的元气有厚有薄且有多有少,因此人的性也有贤有愚、有善有恶。在这一基础上,王充对前人关于人性的各派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