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创意思维之中国文化读本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填空题
1. 公元前138~前126年通西域以后,我们的祖先_____就沿着陆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与世界各国人民进行文化交流。
【答案】张蓦
【解析】汉武帝派张寒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中西交通的“丝绸之路”。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张寒奉命往西域寻找被匈奴驱逐的大月氏人,以便与之联合,共同抗击匈奴。在途中被匈奴扣留达十年之久,逃脱后,经楼兰、龟兹,翻越葱岭,经大宛、康居,终于到达大月氏,却遭拒绝。尽管这一次未能与大月氏取得联盟,但却打通了一条由长安通往西域的道路,使汉人与西域各国都互相了解到对方的存在和文化。
2. 北魏贾思祝所著的《______》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农学著作之一。
【答案】齐民要术
【解析】北魏时的贾思赫所著的《齐民要术》,系统总结了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阐述了古代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农学思想,根据北方农业生产的特点,提出了一系列精耕细作、保墒施肥的方法,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农学著作之一。
3. 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古城是隋_____,该城建于隋开皇二年,唐朝建立后,沿袭旧制,改名“长安”。
【答案】大兴城
【解析】古代城池在传统建筑中,城市建筑是最重要的一类。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古城是隋大兴城,建于开皇二年(公元582年),总设计师是宇文恺。全城面积为84.1平方公里,约为现存西安古城(明代建)的七倍半以上,全城由郭城、皇城和宫城三部分组成,城内划分为108个里坊(唐代增为110个)和都会(东市)、利人(西市)两个市场,南北向有11条大街,东西向有14条大街,规模十分宏伟。唐朝建立后,沿袭旧制,改名“长安”。
4. 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人们非常注意记录、总结饮食经验、种类和制作方法,清代文学家袁枚的《_____》就记载了明代到清初流行的食品326种,并在烹调技艺上提出了很多见解。
【答案】随园食单
【解析】明清两代是封建社会的晚期,在烹调方面积累了以前的经验,各种总结烹调技术和
仪器加工的专著纷纷出现,其中以清代文学家袁枚的《随园食单》最有代表性,它小但记载了从明代到清初流行的食品326种,而且对烹调技艺提出了许多高明见解。
5. 元朝时期意大利人_____来中国游历,揭开了中国与欧洲直接交往的序幕。
【答案】马可·波罗
【解析】东西方之间的往来,特别是中国与欧洲之间的往来,早在郑和下西洋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元代时来华的意大利威尼斯人马可·波罗算是那时有代表性的人物。
二、名词解释
6. 南陈北崔
【答案】南陈指的是明末画家陈洪缓,北崔指的明末画家崔子忠,二人均擅长人物画。“南陈北崔”又以陈洪缓最负盛名。陈洪缓号老莲,在卷轴画创作与版画创稿方面卓有建树,重要版画作品有《九歌图》、《水浒叶子》(叶子是行酒令用的酒牌)、《张深之正北西厢记插图》等。所绘人物面容奇古,形体伟岸,衣纹排叠遒劲,设色以艳衬雅,水石并用,富有装饰意趣。出神入化,尤善“易圆以方,易整以散”的装饰手法,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超乎时辈的装饰意匠。陈洪缓还擅长工笔与写意花鸟,作品有《杂画册》、《莲石图》等。崔子忠所画人物,描绘精细,气息古朴,尤擅白描人物,颇有新意,代表作有《伏生授经图》、《云中玉女图》等。在人物画创作中,南陈北崔揉合晋唐五代传统与民间艺术传统,别树一帜,开辟出一条“宁拙勿巧,宁丑勿媚”的艺术道路,反映了明末清初书画艺术共同追求的一股时代风尚。多道释人物,造型夸张变形,饶有装饰意趣,笔法遒劲,设色古雅,称得上是人物画史上的变形主义。
7. 吴门画派
【答案】吴门画派是明中期以后以苏州为中心形成的一个绘画流派,以有“吴门四家”之称的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为代表画家,苏州史称吴门,故称吴门画派。这一派兴于沈周,成于文征明,属于吴门画派的画家,大多是文征明的子侄与学生,著名的有文彭、文嘉、文伯仁等,他们大多属于诗书画三绝的文人名士。沈周与文征明,是吴派文人画最突出的代表,他们的绘画创作以山水为主,无论淡雅的青绿,还是沉雄、文秀的水墨,大多描写江南风光和文人园林。唐寅与仇英则代表了吴门画家中另外一种类型。他俩均出身低微,以画为业,兼善多能,技术比较全面,艺术风格雅俗共赏。唐寅的代表作有《王蜀宫妓图》、《秋风纵扇图》等。他们以诗书画三位一体抒写情怀,山水画以水墨及水墨淡着色引人注意,都有粗细两种面目,沈周以粗笔为主,文征明以细笔作品为多。该派继承和发展了崇尚笔墨意趣和“士气”、“逸格”的元代文人画传统,致力于平和典雅、蕴蓄风流的艺术风格,体现自得其乐的精神生活。
8. 四书五经
【答案】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将“四书”和“五经”合称为《四书五经》,“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
四部著作的总称; “五经”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五本典籍。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也是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它成为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必读教材和安身立命的根基。
三、简答题
9. 印度佛教如何演变为中国佛教? 标志性的现象是什么?
【答案】(1)印度佛教演变为中国佛教
佛教是由释逝牟尼于公元前6世纪到前5世纪在古印度境内创立的。
①大概在西汉末年或两汉之间传入我国。
②它初入中国时,人们只是把它当作一种神灵来祟拜,跟神化了的黄帝、老子一样,在朝廷和一些王公贵族的家里供奉,民间还没有什么人信仰。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有了突出的发展。佛经翻译的规模明显扩大。弘传活动进一步兴盛,出现了比较大的佛教活动中心。大量营造佛寺僧舍,建造石像石窟。西行求法活动成风。在思想信仰方面,己不满足于前一时期只求一般地解脱痛苦,而是祈求往生弥勒净土(极乐世界)。这种信仰迷惑了喜多出于苦难中的人们,信仰目标的转变也说明佛教竭力适应中国的环境,以开拓之间的传播市场。
④在隋唐两代,佛教发展达到了高潮,并逐渐演变为中国佛教。在统治者对各种宗教都采取极为宽容和大力提倡的同时,佛教本身也极力向民间渗透,在教义和礼仪力一面努力适应中国民众的需要。
(2)标志性的现象
①佛学大盛。唐代的佛经翻译无论是数量和质量都超越前代而达到最高成就。
②寺产丰肥。由于国家政策支持和官僚地主布施,隋唐时的寺庙拥有大批田产,形成强大的寺院经济。
③宗派林立。隋唐时代,某些大寺院为了维持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为了吸引更多的信徒,各自依据某一经典加以发挥,逐渐形成不同的派系,有的派系成为中国佛教最有特色的代表。
10.简述杜甫诗歌的特点。
【答案】杜甫被誉为“诗圣”,其诗歌取得了令后人难以企及的巨大成就,是一位既集前人大成,又开后人无数法门的诗人。其诗歌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1)对现实生活高度的艺术概括
①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通过客观的描写,把复杂的社会现象集中在一两句诗里,从而揭示它的本质。比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把尖锐的阶级矛盾集中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十个字里,使人触目惊心。
②通过人物的对话,对某些事件作概括的介绍。比如《兵车行》这首诗是通过一个行人的话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