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西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屯田

【答案】屯田是指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又称屯垦。西汉以来,历代为解决军粮供给、军费开支问题及补充国库储备,多组织兵士、利用人犯或招募农户垦种,主要采取军屯和民屯两类形式,军屯即以军事组织形式由军兵及其家属进行屯种,军屯的生产者称屯田兵或田卒,民屯即以民户为主体的有组织屯种,其中包括一般民户屯种及罪犯屯种,民屯的农民称屯田客或典农部民,与国家按四六或对半分成。屯田制度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历代所行屯田,组织性强,耕种面积大,便于水利建设,变大片荒地为良田,对当时减轻农民负担、恢复发展生产、开发边疆起到积极作用。

2. 石渠阁会议

【答案】石渠阁会议是西汉宣帝时期召开的一次经学讨论会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

,宣帝召萧望之、刘向等儒生,汇集长安后,儒家思想作为官方的正统思想。甘露三年(前51)

,亲自作总结。会议情况后曾经汇集成了未央宫北的石渠阁,讲论五经异同,由宣帝“称制临决”

《石渠奏议》一书,又称《石渠论》。石渠阁会议以后,宣帝增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谷梁春秋》等博士。

3. 王守仁

【答案】王守仁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道、佛三家。因平定宸濠之乱的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王守仁集立功、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号阳明先生,谥文成,浙江余姚人。主要著作有《传习录》和《大学问》等。他直接继承南宋陆九渊的主观唯心论的心学,后人合称作“陆王心学”。他提出“心外无物”和“心外无理”,认为“吾心”便是宇宙,“心明便是天理”。人们只要消除欲念,就可“致良知”,达到“万物一体”的境界。他又提出“知行合一”,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王守仁的学说在明后期广为流行,几乎有取代程朱理学的趋势。王守仁学说被称为“王学”,其学派被称为“阳明学派”或“姚江学派”。

4. 《授时历》

【答案】《授时历》是指元代王恂、郭守敬、杨恭懿和许衡等人创制的历法。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开始编订,十七年(1280年)冬完成,十八年(1281年)颁行,由郭守敬写成定稿。为创制此历,郭守敬等人制造了天文仪表,进行了大量的天文观测和测量,汲取汉以来四十多家历法之长并汇集实测成果,极富创新。《授时历》以365.2425日为一年,和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周期的现代理论值相比只差23秒,同现在世界上所用的公历(格雷高里历)一年周期相同,但比公历早了300年。

5. 武丁中兴

【答案】武丁中兴是指商王武丁统治时期出现的繁荣昌盛局面。商王武丁惟才是举,衣食朴素,得到甘盘、傅说、禽匕、女儿小臣妥、王后妇好等众多男女贤臣的帮助。自盘庚迁殷以后,商代在各个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直至武丁时期达到了商代后期的极盛时期。其在位期间,主要是对西北和北面的土方、鬼方等方国进行作战。经过长期征伐,最终平服了上述地区。并随后分封了许多新的诸侯国,把殷商文化传播到了长江流域,加强了与西北各族的融合。此时商的疆域西到陕西西部,南到湖北、湖南之界,北到河北北部,东到海滨。

6. 二王八司马

,顺宗即位后,【答案】二王八司马是唐永贞革新中官僚集团的核心人物。永贞元年(805年)

任用王叔文、王伍、柳宗元、刘禹锡、韦执宜、韩泰、韩晔、陈谏、凌淮、程异等进行改革。革除官吏在正税以外的进奉,罢去宦官扰民的宫市和五坊小儿,并准备夺去宦官手中的兵权。可惜计划被识破,宦官首领俱文珍逼顺宗退位,二王被贬逐,柳宗元等被贬为边州司马,革新失败。历史上称作“二王八司马事件”又称为“永贞革新”。

7. 算赋口赋

【答案】算赋口赋是秦汉时期政府向百姓征收的人头税。口赋,是国家按丁、口索取的一种财政收入,按照纳税者的年龄不同,口赋可分为口钱和算赋。口钱是向儿童征收的人头税,汉初规定7~14岁儿童,不论男女,每口每年交20钱。算赋是向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15~56岁的成人,不论男女,每人每年向国家交纳120钱,称为一算。商人和奴婢加倍。汉惠帝时规定女子年15岁以上到30岁尚未出嫁者,要分五等加征,每等加一算。算赋的主要用途是支付库兵车马的支出,是汉代军费开支的重要来源。

8. 《茶经》

【答案】《茶经》是指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由中国

,约成书于780年。全书分3卷10节,7000多茶道的奠基人陆羽所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

字。该书主要论述了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为中国第一部系统地总结唐代及唐代之前有关茶事的综合性茶业著作,也是一部划时代的茶学专著。

二、简答题

9. 简述两汉政府与匈奴之关系。

【答案】西汉与匈奴的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汉初屈辱性的“和亲”阶段、汉武帝时期大规模的战争阶段和“昭君出塞”以后的和睦相处阶段。

(1)西汉前期(刘邦到武帝即位前期)60多年,汉匈之间的关系以和亲为主。

和亲是统治阶级之间的婚姻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政治行为。汉高帝七年(前200匈奴兵围马

,南扰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 刘邦亲率军30余万出击,至平城白登山(今山邑(今山西朔县)

,遇伏被困,不得己使刘敬往结“和亲”之约,以公主嫁单于,岁奉贡献,并开关市西大同东北)

与交易。和亲没能从根本上解除匈奴的威胁。匈奴一面和亲,与西汉进行贸易,另一方面又派兵经常骚扰,抢掠财物。但是,和亲避免了汉匈之间大规模的战争,有利于西汉王朝集中力量解决内部问题,休养生息,恢复发展经济。

(2)西汉中期(武帝初年到宣帝后期)约80余年,西汉发动了对匈奴大规模的战争,和亲中断,处于战争状态。

①武帝即位以后,由于西汉经济、军事、政治力量的强大,对匈奴作战时机成熟。元朔二年

,汉武帝派卫青率军出击,把匈奴赶出河套地区,并设立朔方、五原两郡。收复河套地(前127)

区,解除了匈奴从河套地区南下对西汉首都长安的威胁。

,汉将霍去病率军出陇西②第二次战役是收复河西地区,称为河西战役。元狩二年(前121)

西击匈奴,汉军西进1000余里,攻克焉支(今甘肃永昌西、山丹东南)、祁连二山,杀掠匈奴4万余人,使匈奴遭到重大打击,匈奴浑邪王杀休屠王,率部众4万余人归降汉朝。西汉占领河西走廊,先后设张掖、酒泉、武威、敦煌四郡; 从此自河西走廊至罗布泊一带无匈奴,匈奴与西羌的联系断绝,从而打通了汉通西域的道路。

③第三次战役是在元狩四年(前119)发动的漠北战役。这是汉武帝时规模最大的一次对匈奴用兵。统率汉军的将领是卫青、霍去病,分两路同时出击,穿过沙漠,进击漠北。卫青率军与匈奴单于大战于单于龙庭附近,汉军斩虏匈奴两万人,前进到真颜山(今蒙古杭爱山)赵信城。霍去病率军从东路出击,大败匈奴左贤王,杀虏匈奴七万余人,一直前进到狼居青山(今蒙古乌兰巴托附近)。从而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对整个西汉北边的威胁。

(3)西汉晚期,汉匈恢复了和亲,匈奴归附了西汉,实现了汉匈之间的初步统一。

呼韩邪单于三次到长安,要求招亲。元帝将宫女王昭君嫁与他,并改元“竟宁”。呼韩邪称王昭君为“宁胡阔氏”。呼韩邪归汉是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它结束了汉匈长期的战争状态,转入和好,促进了汉匈关系的发展和中原与塞北的联系,初步实现了汉匈之间的统一。

(4)东汉时期,汉匈之间时战时和。

王莽执政后,降低对匈奴单于的待遇,阻止乌桓等向匈奴纳税,于是匈奴重又入侵。一度北边空虚,不断为匈奴所蹂踊。直至东汉光武帝之初,汉与匈奴关系仍未好转。

,并求使日逐王比于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自立,亦号呼韩邪单于,比向汉“奉藩称臣”

,汉遣中郎将段郴监护南匈奴,立单于庭于五原西部,南单于还遣子者监护。建武二十六年(50)

,其部属也随同内迁,汉派卒护卫单于,南入侍,南匈奴迁单于庭于西河美稷 (今准格尔旗北)

,汉采取羁摩政策,匈奴日益强大。北匈奴立蒲奴为单于,表示愿与汉亲善,要求“和亲”“颇加

,北匈奴被鲜卑所破,北单于被杀,北匈奴五十八部降汉。赏赐,略与所献相当”。章和元年(87)

,汉击北匈奴于稽落山(今蒙古西北),单于遁逃,北匈奴八十一部投降。 永元元年(89)

三、论述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