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目录
2017年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仿真模拟题(一) .... 2
2017年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仿真模拟题(二) .. 16
2017年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仿真模拟题(三) .. 28
2017年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仿真模拟题(四) .. 40
2017年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仿真模拟题(五) .. 53
一、名词解释
1. 晓庄师范
【答案】晓庄师范是我国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创办的一所乡村师范学校。1927年他在南京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自任校长,1929年这所学校更名为晓庄学校。陶行知提出师范学校总的培养目标是要求师范毕业生必须具有“健康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
,提出“生活改造社会的精神”。在晓庄学校试验期间,他将“教学合一”发展为“教学做合一”
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他要求乡村教师要能真正关心农民,为农民服务; 强调学校与社会打成一片; 指出教育内容和治学方法与农村生活密切结合。1930年,晓庄学校遭当局查封,至1951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复办南京晓庄学校。2000年,经国家教育
部批准,由原南京市师范专科学校、南京教育学院、南京市晓庄师范学校组合新建南京晓庄学院。
2. 文翁兴学
【答案】文翁兴学是西汉最早兴办地方官学之举。文翁自景帝末为蜀郡(今四川)太守,及武帝设五经博士,因感蜀地偏僻,有蛮夷风,欲激励后进,乃从郡县小吏中,选拔张叔等开明有材者十余人,派遣至京师,受业于博士,或学习律令。减省太守府私人用度,购置土产馈赠博士。数年后,蜀生学成还归,皆予重用,并向朝廷荐举,有官至郡守、刺史者。又兴建官学于成都市中,招收郡治以外四郊属县子弟。学生均免除摇役。其才学高者补为郡、县属吏,次等的亦可获孝梯力田的荣誉称号而享受种种优待。平时常选学生至官衙,就便座协理政务。每出行巡视各属县,多以诸生中明经学、有德行者为随从,使之出入于官府内外,传送教令。吏民见诸生荣耀显达,争欲为之,至有不惜出重金以求入学为弟子者。蜀地于是教化大行,形成好文雅的习俗风尚,集于京师的学者之多,亦小业于文化先进地区。武帝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即为文翁兴学的推广。蜀民为其立祠堂,岁时祭祀小绝。至唐代,其祠堂尚在成都城内。
3. 朱子读书法
【答案】朱子读书法是关于朱熹读书原则和方法的总结。朱熹强调读书穷理,因此关于怎样读书他曾提出过重要的原则和方法。他的弟子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和居敬持志。①循序渐进是强调读书要按一定的次序和步骤,反对贪多务广; ②熟读精思是说读书时必须多读、记住、背熟、勤十思考; ③虚心涵泳指读书时要探明原意、独立思考、勤苦奋进、保持虚心; ④切己体察指读书必须与自己的思想实际、生活经验等结合起来,还要以所读之书的道理来指导自己的实践; ⑤着紧用力指读书要有坚持不J 解,勇往直前乃至不惜牺牲生命的读书精神; ⑥居敬持志指读书时要注意力高度集
中,要树立远大的日标,明确读书的目的。
朱子读书法是朱熹关于读书方法论述的概括和总结,集中体现了他的读书论和他的读书经验,很有见地,后人依据他的读书法,订立了读书程序,在封建教育实践中影响很大。但我们在考究朱子读书法时必须注意两点:一是他所说的“书”主要是维护封建统治、道德教育方面的“圣贤之书”; 一是他的读书法不曾注意到书本知识和实际调查的配合,更谈不到实验或实践。
4. 《大同书》
【答案】《大同书》是康有为在晚年出版的一部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代表作,全书约20万字,共30卷,分为10部。在书中,康有为构造了一个大同式的社会理想蓝图,没有国家、没有阶级、没有家庭,全世界人类尽为平等,是一个具有高度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社会。在大同社会中,
,分阶段进行教育,男女平等接受教育。全书从大设“育婴院”、“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
同社会的政治原则、经济基础、社会结构以至社会道德风尚等方面,详细而系统地描绘了康有为理想中的未来人类社会的美景。《大同书》里的教育理想,虽然也反映了一些封建主义的教育思想,尤其是德育方面,含有封建主义的色彩,但是总体来说,其实质是以资本主义教育制度为蓝本而加以理想化,甚至带有空想社会主义的色彩。虽然在当时不可实现,但是也包含着一些合理的成分和科学的内容,如男女平等教育、义务教育、注重年龄特征、强调校舍的选择等。
5. 设科射策
【答案】由于太学里没有严格的授课和年级制度,考试作为一种督促、检查学生学习,衡量学生文化程度的手段尤受重视。太学的考试基本上采用“设科射策”的形式。“策”是指教师(主考)所出的试题。“射”是以射箭的过程来形象描写学生对试题的理解和回答过程,正“科”即是教师(主考)用以评定学生成绩的等级标记,从优到劣依次分为甲科、乙科(有时也细分为甲、乙、丙三科或上第、中第、下第等)。学生所取得的实际等级是授官的依据,通常甲科(上第)为郎中,乙科(中第)为太子舍人,丙科(下第)为文学掌故。随着时间的推移,太学考试的年限和设科的标准有所变更,西汉一年一试,东汉则基本上两年一试。设科标准最后则完全以通经多少为依据。学生通过考试取得一定的科品,获得相应的官职后,仍可以参加下届考试,以获得更高的等级和官品。太学以此鼓励士人博通儒家的“五经”。
6. 三舍法
【答案】二舍法是王安石改革太学时的一条重要措施。其主要内容是:将太学生员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等级,生员依学业程度,通过考核,依次升舍。初入学为外舍生,相当十预科生或旁听生,外舍升内舍,内舍升上舍。平时有品行和学业的考察记录,每月由任课教师举行“私
,每年由学校举行“公试”,外舍生考试和平时行艺合格者可依次升入内舍。内舍生,每两年试”
由政府派员与学校会同举行上舍试,考试和平时行艺合格者可依次升入上舍。上舍生中学行卓异者,可由太学主判直接推荐做官,等于科举及第。其他人根据学业成绩,可分别得到免发解、免省试的待遇,等于减少了部分科举考试的程序。王安石的长远目标是逐渐让“三舍法”取代科举
考试。
三舍法是在太学内部建立起严格的升舍考试制度,对学生考检和选拔力求做到平时行艺与考试成绩相结合,学习优劣与对他们的任职、使用结合。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太学教学质量,同时又把上舍考试与科举考试结合起来,融养十与取十于太学,无疑提高了太学的地位。总之,万舍法是中国古代大学管理制度上的一项创新,他不仅对宋朝的学校教育产生了积极作用,而用对后来元、明、清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简答题
7. 简述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的实质与条件。
【答案】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中主要的贡献是他关于有意义学习、汰知同化与先行组织策略以及接受学习的理
(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指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己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①外部条件: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这种逻辑意义指的是材料本身与人类学习能力范围内的有关观念可以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②内部条件:首先,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把新知识与原有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其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新知识与他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8. 简述孔子的教师观。
【答案】他所主张的作为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包括以下几点:
(1)学而不厌
教师要尽自己的社会职责,应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要保持一种“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积极精神状态,时刻考虑的是不断进步。
(2)温故知新
孔丘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教师负有传递和发展文化知识的使命,既要注意继承,又要探索创新。
(3)诲人不倦
教育是高尚的事业,需要对学生有高度责任心、对社会有高度责任心的人来为其服务。教师
以教为业,也以教为乐,要树立“诲人不倦”的精神。孔丘就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一精神。
(4)以身作则
孔丘认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方式,小仅有言教,还有身教。他把以身作则作为教育原则,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些道理来自社会实际经验,不仅对道德教育是适用的,而且也具有普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