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619新闻传播学基础之新闻学概论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新闻体制的基本内涵。
【答案】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新闻体制的基本内涵是:
(1)新闻媒体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部门,一般都属国家所有,不容许出现私人垄断,更不容许敌对分子办新闻媒介。
(2)新闻媒介以有利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为最高宗旨。新闻媒体追求经济效益,但社会效益始终是它的第一个追求目标。
(3)“党管媒体”是新闻媒体运行的基本原则。具体而言,新闻媒体主要领导的任命权、重大问题的决策权、重要资源的配置权、重大报道的终审权都由党的领导机关掌控。
2. 决定新闻信息量大小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案】决定新闻信息量大小的主要因素有:
(1)事物变动的影响力。信息量大小和事物变动对社会、对人们切身利益的影响程度成正比。
(2)事物变动的规模和空间。信息量大小和事物变动的规模、空间大小成正比。一场全局性的变动总比局部性的变动信息量大。
(3)事物变动的速度。信息量的大小和事物变动的时间长短成反比。事物变动的速度越快,时间越短,信息量越大。“爆炸性新闻”都是信息量很大的新闻。所谓爆炸性新闻都是突发事件,都是在极短时间内发生的。如印度前总理拉·甘地遇刺身亡、美国“挑战者,,号航天始机空中爆炸等,都引起世人的震惊。
(4)事物变动的可能性概率。信息量和这一概率成反比。事物按常规、常理、常态发展,按人们预料的方向发展,信息量比较小; 事物的发展一反常态,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爆出冷门”,“跑出黑马”,信息量就比较大。
3. 《大公报》是什么时候由谁在创办的? 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后提出了什么办报方针? 《大公报》什么时候与国民党决裂?
【答案】(1)《大公报》的创办人:英敛之
(2)《大公报》的创办时间:1902年创办于天津
《大公报》是中国近代和现代著名日报。1902年创办于天津,由英敛之主持。该报的发展经历四个阶段:
①英敛之主持阶段创办初期,是一份宣传改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的报纸。以敢言、严肃、非牟利为标榜,揭露时弊,成为北方地区著名报纸。
②王邓隆接办阶段之后,变成一份接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的报纸。后来由
③由新记公司接办阶段,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莺合作创办,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
④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阶段。目前,《大公报》的香港版仍在出版,它己成为我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
(2)《大公报》的“四不”方针是指《大公报》“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1926年,由新记公司接办的《大公报》在天津创刊。复刊号发表《本社同仁之志趣》一文,提出了“四不”方针:
①“不党”,指“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此外无成见,无背景。凡其行为利于国者,吾人拥护之; 其害国者,纠弹之”。
②“不卖”,指“不以言论作交易,不受一切带有政治性质之金钱补助,且不接受政治方面之入股投资”。
③“不私”,指“除愿忠于报纸固有之职外,并无私图。易言之,对于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
④“不盲”,指不“随声附和”、不“评低激烈,昧于事实”,以此形成它的特色。“四不”方针体现该报追求的新闻客观、经济独立、言论公允、服务公众的报业精神。
(3)大公报与国民党决裂
《大公报》曾一度支持过国民党的内战政策,1948年后因立场有所改变受到当局迫害,重庆版一度被强行接收。
①“九一八”事变以前,《大公报》的政治立场经历开始的自由主义立场,到公开发社评表示拥护与赞助国民政府建设,是因为自清末以来,国内缺乏真正能实现国家统一的政治权威。权威的真空状态延续了军阀之间的棍战和国民党内的派系斗争。国民政府以自身军事、三民主义和经济的优势,使得《大公报》对其抱以统一希望,并希望国民政府通过政治、经济、司法、军事、外交诸方面的改革,增前自身的权威。
②“九一八”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迫切需要有能力的领袖,能整合全国的精神和物质力量以一致抗日。蒋介石以其政治、军事和三民主义标榜的优势成为“领袖权威”。《大公报》的政治立场转向支持以蒋介石为国家政治中心。
③七七事变后,天津、上海相继陷落。《大公报》力主抗战,表示“一不投降,二不受辱”,天津版、上海版分别于1937年8月5日、12月14日停刊。张季莺曾以中共党员身份先后到香港,做争取王芸生转变对国民党立场的工作,逐步解除王芸生对共产党的疑虑,经过他们的共同努力,香港《大公报》的立场逐步转变,和国民党反动派决裂。
4. 试论新闻传播公正性与倾向性的关系。
【答案】在新闻传播实践中,既要有倾向性,又要烙守公正的原则,必须从理论上搞清两者的关系。
(1)传播的倾向性必须建立在公正传播的基础上
新闻传播的公正性,是媒介与传播者取信于民、立足社会的基础。在社会生活中,掌握于不同社会集团的传播权,常赋予媒介一定的倾向性。以机关报身份存在的某些报刊,其立场与观点则更为鲜明与坚定。但所有这些立场、观点与倾向,都必须牢牢地构筑在可靠的公正性之上。否则,一个失信于民、为社会所不认同的媒介或媒介工作者,其倾向性无人会接受。
(2)公正传播是倾向性发挥效应的前提
公正性是倾向性借以存在的基础,也是倾向性得以发挥社会效应的前提。一个企图说服受众,企图以自己的倾向性影响社会公众的传播媒介和传播工作者,必须尊重媒介的公正性,以公正性为倾向性的前提。
(3)不公正的倾向性终将被否定
不公正的倾向性,是乏力与缺乏权威的。有的新闻报道,倾向性十分鲜明,但这种倾向性所持的事实和对事实的诊释不公正,或者对不同意见者不能给予公平争辩的机会,这种倾向性,不能争取到认同者与支持者。
总之,新闻传播的倾向性与公正性是一对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矛盾范畴,应在坚持公正性的前提下,表现新闻传播的倾向性。
5. 简述以印刷文字作为媒介的报纸的主要长处。
【答案】报纸的主要长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记录性好,便于读者反复阅读,深入研究,并可作为资料长期保存。
(2)选择性强,便于读者自由安排时间、自由挑选内容来读。
(3)材料运用自如,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纵横数万里,上下数千年,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的描绘到本质的揭示,从人的外表到人的内心活动,都可以跃然纸上。
最早的新闻媒体是报纸,这是由当时生产力所能提供的物质手段所决定的。报纸比起广播、电视来,物质要求较低。但和广播、电视相比,报纸工作程序多而繁杂,故而新闻时效性差; 阅读报纸受文化水平限制,群众基础不及电视、广播广泛; 文字远不及声音、图像那样真切、逼真,有感染力。
6. 媒介融合会给传媒业带来什么影响?
【答案】(1)媒介融合的含义
“媒介融合”(MediaConvergence ),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伊契尔·索勒·普尔提出,原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其概念应该包括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概念是指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产生“质变”,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如电子杂志、博客新闻等等; 而广义的“媒介融合,,则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