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天津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综合自然地理学(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风沙作用
【答案】风沙作用是指风沙对地表的作用,是风将沙粒吹离地表,使砂粒以悬移,跃移和蠕移等方式被气流搬运,再堆积到地面上的过程,是受太阳辐射作用的影响而使地表逐渐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主要包括风沙的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风沙作用显著发生在干旱半干地区,造成沙漠,荒漠等,沙丘,雅丹地貌等典型地貌。
2. 土壤胶体
【答案】土壤胶体是指直径在1~1000nm之间的土壤颗粒。它是土壤中最细微的部分,一般可分为无机胶体、有机胶体、有机一无机复合胶体,其特性有:①比表面积相当大,具有相当大的反应活性和吸附性;②带有电荷,有很强的离子交换性:③它是土壤各种物质最活跃的部分,因而对土壤性质的影响也最大。
3. 趋同适应
【答案】趋同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接受同样生态环境选择,只有能适应环境的类型才得以保存下去的现象。其结果是使不同种的生物在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征和发育节律上表现出相似性。不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具有类似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4. 土壤剖面
【答案】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所裸露的一段垂直切面。不同类型的土壤,具有不同形态的土壤剖面,因此,土壤剖面可以表示土壤的外部特征,包括土壤的若干发生层次、颜色、质地、结构、新生体等。土壤剖面深度一般在两米以内,通常由人工挖掘而成,供观察和研究土壤形态特征用;因修路、开矿或兴修水利设施时显露的土壤垂直断面称自然剖面。
5. 地质年代
【答案】地壳的组成、构造及外部形态在内外力作用下不免经常发生变化,一系列变化构成的连续时间,可以清晰地反映地壳演化的历史,通常表示这种演化的时间和顺序称为地质年代,地质年代有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之分。
6. 生态位和生态幅
【答案】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作生态幅,其中包括最适生存范围,在这里生物生产发育得最好。各种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不同,根据耐受范围的宽广或狭小,把生物分为广生态幅生物和狭生态幅生物。
7. 沉积岩
【答案】沉积岩是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经过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又称水成岩。它是三种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岩石之一。风化作用是沉积岩的物质来源的主要渠道,风化的岩石颗粒,经大气、水流、冰川的搬运作用,到一定地点沉积下来,受到高压的成岩作用,逐渐形成岩石。它保留了许多地球的历史信息,包括有占代动植物化石,沉积岩的层理有地球气候环境变化的信息。
8. 喀斯特作用
【答案】喀斯特作用是指在碳酸盐类岩石地区,以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溶蚀作用为主,以流水的机械侵蚀和重力崩塌为辅,共同对碳酸盐类岩石的破坏改造作用。其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是存在可溶性的岩石和具有溶解力的流动的水。碳酸盐类岩石主要包括: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石灰岩最易喀斯特化,尤其是节理发育、层厚、质纯和位于区域性断裂带的石灰岩,喀斯特作用最强。
二、分析题
9. 现代气候干旱的分布,试分析原因?
【答案】(1)现代气候干旱的分布
现代干旱气候分布区域大致是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诸如北非的撒哈拉沙漠、亚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大沙漠、塔尔沙漠、墨西哥和美国西南部的沙漠带、西南非洲的卡拉哈利沙漠、澳大利亚西部和中部沙漠等;纬度10°-30°附近的热带大陆西岸地带,如北美加利福尼亚沿岸、南美秘鲁沿岸、北非沿岸、南非沿岸地带;地处内陆,如中亚、中国内蒙古、新疆、甘肃等地,美国内华达、犹他州和加利福尼亚州东南部等。
(2)现代干旱气候的形成原因
①持续宽广的下沉气流。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纬度上,终年受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控制,又当信风带的背风海岸,是热带大陆气团的源地,离赤道低压槽和极锋都很远。最大下沉气流的平均纬度在南北半球的33度附近,降水量极少,像北非的阿斯旺经常是连续多年无雨,偶有降水多属爆发性阵雨
②缺乏气压扰动。气压的气旋性扰动,它具有产生降水的必要条件一湿空气的不断复合上升。
著名的地中海气候夏季干旱主要就是由于缺乏这种气压扰动(降水系统)所造成的,尽管空气中的水分并不缺少。热带大陆西岸、冷洋流经过的海滨地带,位于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区,又受冷洋流影响,空气层结稳定,多雾而少雨,多低层云,常出现逆温,少降水天气系统。但在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年份,由于赤道暖水流来,空气层结不稳定,有上升气流因此多雨。例如南美秘鲁的卡亚俄常年降水量近30.5mm ,但在厄尔尼诺现象中却出现大雨,造成洪涝灾害。
③缺乏潮湿气流。空气潮湿不一定下雨,但反过来,如果没有潮湿空气,则一定不会下雨。由此可见,潮湿气流可以到达某地区虽不是该地区降水的充分条件,但却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有些内陆距离水的源地十分遥远、或包含水汽的气流长途跋涉、途径干旱地带,或潮湿气流被巨大的山脉所阻挡等等,均是干旱气候的直接原因。
④局地下沉气流。这种局地下沉气流一般是由山脉或其它特殊地形所诱发的。通常叫做雨影沙漠的干燥气候带存在于山脉的背风侧,地球上的好几个主要沙漠属于这一类型。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以西、智利北部几乎总是存在着连续不断的下沉气流,它形成了著名的南美洲阿特卡马沙漠。
10.试述生物群落发生的进程。
【答案】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一般将生物群落发生的进程分为三个阶段:
(1)裸地形成。没有植物生长的地面称为裸地,它是群落形成的最初条件。裸地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四类;地形、气候、动物牧食和人类活动。裸地的共同特征是环境条件比较极端,或者潮湿,或者十燥,常常盐渍化程度严重等。原生裸地的条件比次生裸地更为严酷,一般群落形成的速度比次生裸地缓慢。
(2)物种传播。群落形成过程中物种不断增加,主要表现在物种向群落内的扩散过程。物种扩散有被动扩散和主动扩散两种类型。植物主要以被动形式扩散,主要依靠风力传播。被动扩散的动力还有水、人和动物的活动。有些植物的繁殖体具有钩、刺、芒、孰液,可以依附在动物体上传播,有的则具有坚硬外壳,靠动物吞食后到处扩散。主动扩散一般针对动物而言。为寻求新的生存空间和食物来源,动物总是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不断地向新的区域扩散,如飞行和徊游。有些植物的繁殖体也能进行主动扩散,有些植物则依靠根茎向外蔓延。
(3)物种定居。生物扩散到一个新区后,定居成功的可能性和扩散即离及对新区域环境的适应程度有关。最迅速定居成功的是扩散力很强、对环境条件忍受幅度大的物种。先锋物种有开拓新区的能力。在原生裸地最初形成的只能是地衣群落。而在次生裸地,一般最早形成苔醉群落或杂草群落。随先锋植物进入新区的还有昆虫、瞒类等开拓性动物。
综上所述可知,生物群落的发生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的过程,上一个阶段为下一个阶段打下基础,下一个阶段是上一个阶段发展的结果。
11.谈谈综合自然区划方法。
【答案】(1)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是为了贯彻地域分异规律。但要使这些原则得以贯彻,又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