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46经济学基础之政治经济学教程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结合本章有关内容,收集相关资料,对比分析美、日、德现代公司产权结构、治理结构的异同。

【答案】法人治理结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公司制企业都必须建立的一种比较规范的企业领导制度,其基本构成是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层。法人治理结构,便是这些机构之间形成相互制衡的权责利关系的制度化表现。

由于各个国家的文化传统、治制体系、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过程的差异、企业的股权结构不尽相同,因此在法人治理结构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所发挥的作用大小和重要性也有所不同。因此形成了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同类型。一般来讲,大致分为下面三种类型: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英美模式,二是以日本为代表的亚洲模式,三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大陆模式。

(1)美国模式

美国模式下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典型的市场导向型体制,有非常发达的金融市场,公司股权广泛分散,公司控制权市场十分活跃。

美、英等国家的产权结构特点是:

①产权结构分散化;

②在法人持有的股份中,以金融机构持股为主,非金融事业公司的持股比重很小;

③在金融机构持股中,以共同基金、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持有的股份比重为主,银行持有的股份比重很小。在持股结构上,美国限制法人之间相互持股。即使有,也只是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单向持股,所以美国个人持股比例较高,股权结构分散。

英、美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全是按照当代股份制企业理念而设计,尤其是美国,属于正统的法人治理结构模式。股东大会是最高的决策机构,它选举代表组成董事会行使决策权,董事会聘任总经理行使日常经营管理权,总经理对董事会负责。若经营不善,股东们会向董事会施压,通过“用手投票”来罢免总经理,也可以通过“用脚投票”来撤资,重新选择投资对象。这主要是美国有一个发达且完善证券市场和人力资源市场。

美国的公司治理结构与其他各国的区别主要在于美国公司一般不设监事会,而是由董事会去履行监督职责。作为公司资产控制权的所有者,董事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往往具有重要地位,兼有决策和监督的双重职能。

(2)日本模式

相比较而言,在亚洲模式的代表一一日本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典型的网络导向型体制。公司的股权比较集中,控制企业股权的主要是法人、金融机构和公司。银行在融资和公司监控方面有实质性的参与。

日本的产权结构模式可称内部控制模式。这种控制模式的产权结构的特点是:

①产权结构法人化,即法人股份在公司总股本总额中占较大比重。

②在法人持股中,以金融机构持股为主,其中又以银行持股为主。

③一般实业公司之间的相互持股现象比较突出。

在日本,对公司经营者进行监督的约束的力量主要来自公司外部的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交叉持股的持股公司,一个企业集团内的企业相互控制; 二是来自银行的监督。在公司正常运转时,银行一般不干预公司的事务,但是当公司绩效变差时,银行会对企业的流动资金密切关注,并通知相关企业采取对策。如果公司绩效继续恶化,银行就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来变换经理人员,在必要时,银行业向企业派驻董事、监事等代表。银行是日本企业行为的主要监督者。

由于公司股权结构相对集中,而且相对稳定,因而,股票市场的波动对经理层造成的压力相对弱化。如果说美国的竞争性职业经理人市场对经理人的行为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的话,日本公司更重视通过晋级制从企业内部培养和提拔核心管理人员,并且日本公司的高层经营管理人员的薪金与普通雇员的薪金差距比美国公司要小得多。

(3)德国模式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大陆模式主要是以德国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模式为代表。德国模式建立在银行主导的金融体制之上,不依赖资本市场和外部投资者,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不但提供融资,而且控制公司的监事会,凭借内部信息优势,发挥实际的控制作用。这种体制同日本模式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都有利于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的长期发展。

德国公司治理结构也可以称作共同主导型模式,是指在公司运营时,股东、董事会阶层和职工共同决定公司重大政策、日标和战略的企业治理模式。这种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双重委员会制度,即有监察委员会(监事会,相当于美、日的董事会)和管理理事会(理事会,相当于美、日的高级管理部门或执行委员会)。监事会成员不能充当董事会成员,不得参与公司的实际管理。

德国公司治理结构特点:①股权集中程度较高,银行参与公司治理。在德国,公司最大的股东多是机构组织,所有权集中程度比较高。公司交叉持股比较普遍,权威部门对持股的管理也比较高。德国的银行则是全能银行,可以持有工商企业股票。另外,银行对企业的贷款性质也使银行成为一个重要的利益相关者。

②以“监事会”之名行使董事会职能,以“董事会”之名行使经理人员职能。在德国公司中,股东大会是公司权力机构,监事会是公司股东,职工利益的代表机构和决策机构,相当于日、美等国家的董事会。

③职工参与决定制。在德国的公司治理结构中,企业职工通过选举职工代表参与监事会和职工委员会来实现其参与企业管理的“共同决定权”。

2. 简述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对外开放的理论依据。

【答案】对外开放是指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地开展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及其它方面的往来活动,它是我国基本国策之一。我国对外开放的理论依据有:

(1)国际分工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国际分工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内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当一国国内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商品交换就要突破一国的界限,产生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理论这一原理指出,世界上劳动生产率不同的国家,通过商品交换,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从而给交换双方在经济上带来利益。即使在各个领域劳动生产率都比较低的国家,通过生产和出口那些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以换取自己具有相对劣势的产品,仍然可以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

(2)国际价值与国际价格理论

随着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延伸,商品价值表现为国际价值,商品价格就转化为国际价格。国际市场商品价值不是由个别供给国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而是由国际商品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国际价值也就是国际市场价值,它的货币表现就是国际市场价格。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也必须遵循国际价值规律,国际价值与国际价格理论是对外经济关系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3. 谈谈你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性质、道路的认识。

【答案】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过程中,中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从1978年开始,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我国进行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探索和伟大实践。

(1)改革的目的和基本任务

①改革开放是我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 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升级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②改革的目的决定着改革的基本任务。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必须认真总结我国的历史经验,认真研究我国经济的实际状况和发展要求,同时必须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管理方法,解放思想,走自己的路,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完成这样的基本任务,就必须明确改革的性质,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2)改革的性质和方向

①在改革初期,《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就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种改革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②明确改革的性质,实际上也为改革确定了方向,即我国的改革必须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0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坚持这样的方向是正确的选择,是改革取得成功的保证。

(3)经济体制改革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