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846经济学基础之政治经济学教程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利润率平均化规律的主要表现。

【答案】平均利润率是指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总预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社会利润总量在各部门重新分配的过程。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利润率平均化规律的主要表现为:

(l )平均利润率形成后,原来利润率低的部门所得到的利润会高于原有水平,原来利润率高的部门所得利润会低于原有水平,但由于这只是社会利润总量的重新分配,各部门所得的平均利润量的总和与全社会剩余价值或利润总量是一致的。

(2)平均利润率的高低以及各部门得到的利润量,不仅受部门内部因素的影响,还与社会总资本在各部门的分配比例有关。如果社会资本在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所占比重大,全社会的平均利润率就较高,反之则低。此外,由于市场运行的瞬息万变,各部门间的资本流动不可能静止下来,利润率的平均化作为一般趋势,是在各部门利润率的高低波动中实现的,在平均利润率起作用的条件下,各部门的利润率仍然会存在差别。

(3)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后,超额利润依然可以发生和存在,因为部门间的竞争不能代替部门内部的竞争,只不过过去表现为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就得到超额利润,现在则表现为只有自己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企业才可能得到超额利润。

(4)平均利润率规律是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中普遍的规律,只要资本和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平均利润率就会作为一种客观趋势而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

由于社会需求的结构和生产的结构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相对的,平均利润率规律的存在并不意味着部门间竞争的消失:

①资本在部门间争夺高利润的竞争愈演愈烈,使利润较高的部门容易产生投资过度而拉低利润率的情况;

②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带来的供应能力的不断扩张,以及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趋势的存在,也使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

另外,由于利润实际上是由可变资本直接带来的,所以,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可变资本比重下降而影响了利润率; 技术进步在推动不变资本比重上升的同时就加大了固定资本的比重,从而又使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因此而有所减慢,影响了一定时期的利润率(年利润率)水平。

2. 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答案】只有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因为如果劳动力不是商品,货币无法购买到劳动力,则即使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也无法使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结合,货币就不能成为

资本。

(1)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商品是指成为市场交易对象的人的劳动能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阐明,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是一种特殊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是:

①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处置自己的劳动力,把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即劳动力的所有权属于劳动者本人。

②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既没有生产资料,又没有生活资料,他只能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来出卖才能与生产资料相结合。

(2)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在不断的运动过程中谋求自身增殖的货币。资本不是一般的商品价值,也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货币转化为资本是为了使货币资本带来剩余价值。这正是资本总公式(G-W-G' )中价值量发生变化的原因。

(3)劳动力成为尚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资本家为了进行生产经营,需要掌握一定量的货币,以便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但是,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作为资本的货币与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是有区别的。

资本流通公式是:G (货币)-W (商品)-G' (更多货币)。

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是同价值规律相矛盾的。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按照等价原则进行,因而交换的结果只会使价值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而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但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资本在流通过程中发生了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在于说明剩余价值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它的来源是什么,也就是要阐明货币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怎样转化为特殊资本的。

在资本的总公式中,剩余价值表现为流通的结果。但是,剩余价值是不可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的。在商品流通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如果离开流通过程,即货币所有者把货币贮藏起来,不同其他商品所有者发生联系,价值和剩余价值既无从产生,也无法实现。由此可见,剩余价值不能产生于流通过程,但又离不开流通过程,它必须以流通过程为媒介。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根据这个条件来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就要分析价值增殖究竟是从哪里发生的。

首先,价值增殖不会发生在G-W 阶段的货币上,因为此时货币作为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只是实现商品的价格,其价值量没有增殖。

其次,价值增殖也不可能发生在W-G ´阶段上,此时商品的价值是既定的,不会因商品的出卖而发生增殖。

最后,价值增殖必然发生在G-W 阶段的商品上。货币所有者必须购买到某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比这种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并为资本家所雇佣,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总之,资本之所以会增殖,是因为资本家在流通中购买到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其使用价值是当它发挥作用即劳动时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多的价值。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并为资本家所雇佣,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3.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实现有效竞争,政府的公共政策有哪些?

【答案】不论是过度竞争,还是垄断,都无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既要使竞争机制正常而有效地发挥作用,又能防止垄断的弊害,其关键是实现有效竞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实现有效竞争,政府必须通过公共政策来规范竞争秩序,制约垄断的结构与行为。政府的公共政策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直接规制政策

直接规制政策是指政府针对公共生产部门和某些具体产业部门实施的、带有分类指导性质的具体规范与制约措施。主要通过政府机关借助十法律赋予的权限,通过许可或认可等手段来加以实施。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进入规制,即从防止过度竞争的角度出发,由规制机关根据整个产业的供求状况来限制新企业的进入;

②数量规制,主要是为了防止在自然垄断产业中因投资过多而造成价格波动、过度竞争和资源浪费;

③价格规制,主要是指在自然垄断产业中,规制机关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立场出发,对产业价格体系和价格水平进行规范与制约;

④产品与服务质量的规制,主要是防止包括自然垄断产业在内的一些产业部门供给的产品和服务质量下降,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⑤设备规制,主要是通过对有关生产设备施以一定的性能标准的规定,以维护其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性能、规格及安全性等。规制可能使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过度膨胀,产生一系列负效应。

(2)反垄断政策

反垄断政策通常通过立法(反垄断法)对垄断行为进行规范与制约,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反垄断政策的具体内容有:

①预防形成垄断性市场结构的政策,包括保护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政策以及对企业合并的审察制度等:

②对垄断性市场结构的事后调节政策,包括对垄断性企业实行肢解、分立等;

③禁止或限制企业间的共谋、卡特尔和不正当的价格歧视,对欺骗、行贿和压制竞争者的行为进行裁定等。

4. 简述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划分与固定资本、流动资本划分的区别。

【答案】(1)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它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生产出新产品。生产资料的价